張亞崢河北大廠第二回民中學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
張亞崢
河北大廠第二回民中學
中學生思想品德評價,是中學生素質綜合評價的重要內容,對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加強與改善學校德育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數學教師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呢?這就需要教師努力挖掘數學課程中的德育資源,并進行巧妙的加工,使其成為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把德育滲透在教學過程中,使德育落到實處。
學校是進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主課堂,孩子在走向成年、走向社會之前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里度過的。學校教育的作用在于教書育人,對孩子的德、智、體、美等方面進行基礎性培養和開發,為其成為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基礎。所以作為學校教育中主要學科的數學也必須承擔起德育的重要任務,我們通過課題組教師對數學教材中的德育資源整合和挖掘,結合日常課堂教學活動和社區開展的一系列綜合實踐活動,基本實現了寓德育于數學教學中。
1.結合主題情景圖,開發德育資源。
眾所周知,新人教版《數學》最大的改變是在教材中增加了更多的情境圖。這些情境圖內涵豐富,含義深刻。巧妙利用情境圖,充分挖掘情境圖中的資源,將是新教材在數學課堂中滲透德育的一個亮點。
2.挖掘數學史料充實德育素材。
教師要善于挖掘,要通過豐富的數學史料讓學生看到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在數學領域中的巨大成就,從而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意識到自己這一代有責任繼承和發揚民族的光榮傳統。在數學發展史上,中國對數學科學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中國人最早使用負數,在中國古代數學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九章算術》一書中詳細講述了負數的引進和使用方法,在“方程”章中提出的“正負術”與我們所講的有理數加減法法則完全一致。而在國外,負數的出現和使用要比我國遲好幾百年,直到7世紀時印度數學家才開始使用負數,而在歐洲,直到16世紀韋達的著作還拒絕使用負數。
我國三國時代的著名數學家劉徽是第一個找到圓周率計算方法的人;第一個把圓周率計算得準確到小數點第7位的人是我國南朝的著名科學家祖沖之;現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華羅庚幼年未受過正規教育,可才華橫溢,為數學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著名數學家陳景潤頑強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遙遙領先。
1.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點滴德育。
(1)數學教學出新招。在講解“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時,我編了一道題:學生走哪條路近些,讓學生討論合理性,使學生深受珍惜時間教育。新教材的情境圖中,故事豐富多彩,在適當的時候合理利用情境故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滲透了思想教育。雖然在初中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占明顯的地位,但我們只要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就能把德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分析中。
(2)別樣練習顯神奇。《植樹問題》是一堂經典的老課,怎樣上出新意,可從學生的興趣方面入手進行素材的全新重組,合學生的“胃口”,讓他們有探究的欲望。老師在上完新知識后,設計了這樣一題綜合練習。計算劉翔跨欄的大概距離,題目中告訴學生劉翔所用的時間,每個欄架的間距,起跑和沖刺的路程。這是一題比較復雜的練習,但學生因為喜歡和崇拜劉翔,他們對這個問題有著很強的欲望去解決。所以,我發現在日常的課堂中,注入一些富有教育意義、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將更有效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進行目的性德育。
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數學活動課和數學主題活動。另外要根據學生的愛好開展各種活動,比如實踐考察活動,講一個小小數學家的故事等,相信這樣一定會起到多重作用的。
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學生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高尚的師德在某種意義上表現為教師對學生一往情深的愛,這種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講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的具體化。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師愛,就會“親其師”,并且“信其道”;教師有了這種愛,在教學中就能把握每個學生的個性,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就能注意、尊重和賞識每一個學生,就可能產生良好的自我實現的羅森塔爾效應。
比如,為了上好一堂數學課,教師做了大量的準備,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這樣學生不僅學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還會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并從老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感,這樣對以后的學習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良好道德習慣的形成,是一個人的完整品格結構發展中質變的核心。在學生良好道德習慣培養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德育的示范性,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人格力量。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樹立育人為本的思想,熱愛學生,言傳身教,為人師表,教書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師人格能產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由此可見,教師的人格力量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學生往往從教師的言談舉止中發展其性格,從教師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從教師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