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可嘉重慶市育才中學
高中語文課中的語言教學
熊可嘉
重慶市育才中學
語文作為母語教學,國家重視,社會更關注,大眾更感性,而我們語文課,作為教師的我們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才能讓語文課堂有效有趣。本文將從語文課程的自身特點,結合新課程標準淺談高中語文教學應立足于語言理解。
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要學生積累語言,首先得要他感興趣,要引起學生的興趣,先得有教師優美、動聽、幽默、流利而豐富的語言。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語言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教師的語言讓學生聽起來覺得像音樂,像甘泉緩緩浸入他們的心扉,能夠激發他們心中的愛恨情愁,他們當然就樂意去享受、去感受這種藝術美了。久而久之,他們也就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語言也會逐漸的豐富起來,優美起來。反之,如果教師的語言呆板、貧乏、不規范,學生聽起來枯燥無味,像催眠曲,巴不得老師的課快點完,好逃離這堂“是非之課”,時間一長,學生自然就會厭倦你這一科,更談不上學到更多的知識了。因此,要學生積累好語言,首先教師得有優美的語言做表率,這就要求教師廣聞博識,加強自己的語言修養,增強教師語言的魅力,力求自己的課堂生動有趣,使學生學而不厭,學有所得,學有所感,在學習中享受到快樂。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又培養了學生積極的語文學習心態,從而實現了師生在教學中的快樂情感的交流與共享。
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汲取前人積累的大量的書本知識,而已經具有一定基礎的高中生則要把這個學習任務及知識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層次。知識理解的范圍十分廣泛,而其中語言理解就是最基礎的。
我們都知道,任何學科的知識體系下的基本科學概念都是由語言文字來形成并定義的,而語文知識就更有意思,它以語言文字來定義語言、文字、文學以及文化的概念,如“漢語”、“甲骨文”、“啟蒙主義文學”、“人文主義思想”等。基于這種特性,語言理解對人類語言(文)的學習就尤為重要。而高中語文學科作為社會人文學科的一門重要課程,其知識體系中自然包含有大量的社會性概念,如“普通話”、“簡化字”、“意識流小說”等,就更需要學生加強語言理解,形成活躍的思維內部言語,來和書面的文字達成統一。
漢語作為當今世界主要流通語言中最簡省而又最深奧的古老表意語言體系,不僅獨此一家,別無參照,而且在數千年的漫長演變進程中,又衍生出了一整套繁復而綿密的文化蘊涵,筆畫繁難的繁體字,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曾經使漢字和我們漢民族的文學文化成為上層貴族的專享,愚民統治的工具。筆者以為,作為一門學科課程,有個定性也是必要的,這對于語文課程雖有難度,但仍然不宜回避,只是不可保守僵化,也不應隨波逐流,總要取法中庸,道行和諧。如今新課標能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起來,既承認了要重視語文課程中“語言”的工具基礎,又肯定了要提升語文課程中“文學文化”的人文素養,于課程自身是實現了完整的兩條腿走路,于一線教師是掃除了迷惘,明確了方向,相信將大大提升語文課堂的趣味和效率。所以,語言理解實際就是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融通的金橋,需要牢牢把握,緊緊立足。
古人認為,為學之道在厚積而薄發,學習語文的“積”,就是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積累和吸收,主要途徑是讀;而“發”則是對語言文字的傾吐和表達,其形式是“說”和“寫”,出口成章,下筆成文,只有“厚積”才能“薄發”。現行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語言生動形象、文筆優美且貼近現實生活的文章,大綱要求要多讀,以讀宋代替繁瑣的分析和理解。朗讀是語感形成的基礎,是分析、研討語言的前提,是積累語言、培養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不僅能訓練學生說話發音正確,句讀分明,語氣連貫,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還能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豐富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的愛憎情感。朗讀的時候,方式要力求多樣化,比如范讀、自由讀、默讀、分角色讀、帶著問題讀、聽別人讀、賞讀等。廣觀當前的農村學生,他們上課必須兩耳只聽“一人說”,一心僅讀“一本書”,而課外讀物,幾乎是清一色的作文書籍。這類書籍無論怎樣的“優秀”“經典”,也無法擺脫學生生活閱歷、文學素養等各方面的限制。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在會聽“一人說”、僅讀“一本書”的基礎上,走出課堂,走向生活,博覽群書。首先要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可以啟發他們運用“圈點評注法”、“一頁讀書法”、“逆向思維法”、“換位思考法”等,去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使讀書學習的過程成為不斷思考與解決認識上的某些矛盾——懷疑進而獲得的真知的過程。還可以給他們規定課外閱讀和背誦文章的數量,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其次,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的習慣。一要廣讀,廣泛涉獵,多方吸納,不要只限于某一類讀物;二要多思,如想一想文章寫了些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么寫等等;三要勤記,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把課外閱讀中名家名篇的精美語言、優美詞句和精彩語段分類摘抄下來;四要善用,除了汲取精神營養外,在寫作與表達中注重知識的遷移,將新學的知識運用于各項語文活動和其他活動之中。
人類的理解力實是一種靜態的智慧,它不是知識,卻是掌握并運用知識的重要能力,對于高中生,它也還不過是一個不大的正數,只有自己不斷地開發,教育培養,減少誤解,增加理解,才能成長為一個聰明的、有力量的人,他最后的動態智慧才可能是一番事業。高中語文教學中,語言理解方面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