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欣河北省圍場縣逸夫小學
抓住上好一節課的關鍵
高志欣
河北省圍場縣逸夫小學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打下終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必須從小學語文教學的思想和方法上改變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有改革意識但質量意識淡薄的局面,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必須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抓住選好課眼、設置好主問題、教好關鍵性細節,就等于抓住了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審視當前的課堂教學,之所以效率不高,其深層原因是偏向教學形式的模仿,甚至將形式作為決勝課堂的砝碼,而輕視對教材和教學目標的細研。教師本身對教材和教學目標都不夠理解,不夠深入,不能準確把握,怎能有高屋建瓴的指導和引領呢?于是,師生始終在教學的外圍打轉,教學成了一種快餐式的教學。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深入教材,教學目標必須明確恰當,據此設置課眼,明確主攻方向,從而課堂教學才能進入到教學內容的核心區,才能找到引領學生學習的路徑。“眼”即事物的關鍵所在。所謂“課眼”,就是指一堂課借以展開的關鍵性內容。建構主義理論主張課堂教學要圍繞“錨”而展開,這個“錨”在課堂教學中就是教學情境與相對應的活動,它通常表現為一個可以統帥整個教學過程的問題或話題,一個貫穿始終的活動(甚至是游戲性活動),一個(一些)實物或語言故事構筑的情境等等,而其中必有的一個中心(或起始)的“點”,我們稱之為“課眼”。如果把一堂課比作一張網,“課眼”就是綱,綱舉則目張。因此,選擇課眼是備課和課堂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選擇課眼的方法主要有:
1.尋找文眼作為課眼。
宋代陸九淵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工夫興味長。”品味涵詠的功夫固然重要,但不能篇篇字字細品,否則既陷于瑣碎,也難以把握整體。這就需要教師特別注意抓住文中關鍵的地方進行文意的探尋,綱舉目張,輻射全文,從而獲得對文意的心領神會。
詩有詩眼,文有文眼。詩眼,是一首詩畫龍點睛的詞語;文眼,則是一篇文章中一兩個關鍵的句子,甚至是一兩個字。文眼或蘊含文章思想的精華,或闡明文本事物間的關系,或點明課文內容的主旨……它是課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課文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文眼雖小,卻是文章的精華,是作者構思的結晶,蘊藏著豐富的內涵。它就像文章的一扇窗戶,透過這個窗口可以窺見到全文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以文眼為課眼,就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文眼的選擇因文而異、不拘一格:或是標題,或是一句警句,或是人物形象,或是事情發展的高潮,或是用來比擬事物的意象……比如:《再見了,親人》表現志愿軍與朝鮮人民的依依惜別,《軍神》表現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標題就是文眼;《白楊》、《桃花心木》、《梅花魂》等借物喻人,描寫白楊、桃花心木、梅花特點的語句就是文眼;《少年閏土》中“看瓜刺猹”最能反映閏土的性格特點,是文眼;《鹿和狼的故事》、《釣魚的啟示》等富有哲理,有關表述啟示的語句就是文眼……“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尋找文眼作課眼,是探尋作者思路,深入文本的過程。所謂文眼,往往都是作者的著力處,當然也是表達文章意圖的重要處,覆蓋面大,穿透力強,且思考度大,情趣味濃。讓學生聚焦此處,擷取精華,欣賞探究,為學生深入學習提供了一條智慧之路,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勝的效果。
2.找到情感的聚焦點為課眼。
有的課文并沒有明顯的文眼,或雖有文眼,卻不大適宜用來設置課眼。對于這樣的課文,可以找到文章情感的聚焦點,把情感的聚焦點作為課眼。比如:《月光曲》中因為貝多芬有顆博愛的心,所以他被窮兄妹熱愛音樂所感動;有顆敏感的心,所以他為清幽的月光所感動,即興創作出經典之作《月光曲》。“感動”是全文情感的聚焦點,是這一傳說的精華,可以把“感動”作為課眼。再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悲痛”是全文情感的聚焦點;《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是全文情感的聚焦點……都可以把它們作為相應課堂教學的課眼。在教學中,用課眼去串聯起關鍵詞、句、段,進行感悟、品味、朗讀,能更好地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許多課堂教學沒能吸引學生深入學習,是因為教學始終在一個平面上移動,缺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缺少“一覽眾山小”的氣魄,缺少豁然開朗的頓悟,缺少不斷生發的學習期待,所以,學生沒有深入學習的動力。如何讓學生產生對學習的強烈渴望?光規范教學目標、選好課眼是不夠的,還要規范教學內容、設好課眼,而以主問題的形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是設置課眼、把課堂聚焦到教學關鍵之處的有效方法。圍繞課眼,教師只設置極少的幾問,甚至只有一個問題,然后引導、點撥學生由此進行思考、討論。而老師則像一位放風箏的大師,無論風云怎樣變幻,無論風箏飛得多高多遠,都能應付自如地掌握著手中的線,讓人覺得很有“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的大將風范。主問題可以是顯性的,明確地向學生提出來;也可以是隱性的,在教師的指導下,教學步驟圍繞主問題展開。主問題的設置,也要因文而異:
1.從文眼切入,設置主問題。
以文眼為課眼的,要根據文眼設置主問題。例如:《軍神》這篇課文,標題即文眼,設置的主問題可以是“‘軍神’的‘神’是什么意思?課文哪些地方表現出劉伯承是‘軍神’?”。《少年閏土》的高潮部分“看瓜刺猹”是文眼、課眼,設置的主問題可以是“從‘看瓜刺猹’你能體會到閏土的什么性格特點?”
2.從情感的聚焦點切入,設置主問題。 對于沒有明顯文眼的課文,需要教師深入備課,把握好課文的情感維度,從情感的聚焦點切入,設置主問題。例如把“究竟是什么打動了音樂家貝多芬的心,讓他創作出傳世的《月光曲》?”作為教學課文《月光曲》的主問題;把“北京申奧成功為什么讓人激動自豪?”作為教學課文《向往奧運》的主問題;把“桑娜和漁夫在對待鄰居遺留的兩個孩子的問題上是怎么表現的,說明了什么?”作為教學課文《窮人》的主問題等等。
語文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主渠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選準課眼和設置好主問題,能突出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使教學重點更加突出;落實關鍵性細節,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濃郁的語文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眼、主問題、關鍵性教學細節,絲絲相扣,和諧交融,能打動并深入學生的內心,產生最大的教學效益,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