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振杰河北省香河縣安平鎮周莊中心小學
新課程背景下的批評方式淺析
米振杰
河北省香河縣安平鎮周莊中心小學
新課程改革已經如火如荼地進行了一段時期,新課程理念逐步深入每一位教師心中。在新課標提倡:以學生發展為本,針對不同學生的內在需求和個性特點進行賞識激勵,力求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內驅力的同時,批評作為一種常用的教育方式是否就此銷聲匿跡了呢?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我認為并非如此。批評仍是新課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是不應忽視的。只是在恰當靈活地運用批評這種教育方式時,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批評是教育工作者給予學生錯誤思想和不良言行的一種否定性的評價。批評的主要目的集中地體現在它是通過對具有客觀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多種批評方法的恰當運用,借助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的表現形式和技巧,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思想言行的錯誤性與危害性,以增強他們的自尊感、榮譽感、是非感與紀律感,從而促使學生糾正錯誤,體驗矯正之后的快樂與享受。
針對學生的缺點、錯誤,予以批評指正是教師的職責。但是批評的語言過于激烈,容易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引起學生的對立情緒;而批評的語言輕描淡寫,又如隔靴搔癢,達不到批評的真正目的。所以,我認為批評也應講究藝術,要在認真分析和了解受批評學生心理的基礎上,努力達到與學生心與心的交融,情與情溝通的境地。
那么,從有聲語言的角度看,我認為較為有效的批評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
即批評者以詢問的方式了解批評對象的違紀原因,于關切中流露出對違紀者的批評。
一位學生上課遲到了,下課之后,老師找到這位學生和顏悅色地問:“是家里有什么事?還是身體不舒服?你可以告訴我嗎?(學生搖頭表示否定)這么說,是你今天起床遲了?是晚上睡得太晚了吧?以后可要早睡早起啊!”
在這件事中,教師利用了詢問式批評,沒有一句訓斥、指責的話,沒有一個諷刺、挖苦的詞,既問清了遲到的原因,又使遲到的學生受到了一次教育。
即批評者將批評對象的不足之處以希望的形式陳述出來,以傳達出批評者含蓄的批評。
一位學生期中考試的六門功課有三門不及格。老師在找這位學生的談話中說:“這次你三門功課沒有考好,真出乎我的意料。有人說你天資低下,我認為并非如此。恰恰相反,你反應很快,就是舍不得用功。一次考試失敗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無動于衷,自甘落后。我相信你一定能吸取這次的經驗教訓,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在期末考試時打個翻身仗,讓事實證明你是好樣的!”這段話中既有批評又有肯定,既有冷靜的分析,又有熱情的勉勵和殷切的期望,言詞懇切,感人肺腑,這種批評使學生感到老師是信任他,是真心真意為他的前途著想。
即批評者寓批評某種行為于意味深長的話語之中,促使批評對象深思,自責的批評。這種方法特別適用于那些天真幼稚,年齡較小的學生。
據說,著名教育家孫敬修見幾個孩子在折樹苗,便把耳朵湊堵過去,裝出聽什么的樣子。孩子們好奇地問爺爺在聽什么?他說是在聽小樹苗哭泣。“小樹苗也會哭泣呀?”“是呀,你們折了它,它當然要哭。它說,它要快快長大好為祖國四個現代化建設服務,請你們別再損害它。”孩子們聽了回答,臉都紅了。后來它們自動組織起護林小組。孫敬修可謂懂孩子的心。他未出一句責備之言,卻取得了一般批評所難取得的效果。
以上是幾種較為常用的批評方式。要想使批評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還必須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育者要深入了解批評對象的實際情況,在批評學生時,先要掌握批評對象的心理特點,然后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選擇最佳的教育方式,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第二、要注意作為輔助手段的體態語,比如眼神、面部表情、手勢等,在批評過程中的恰當運用,以此來強化有聲語言的批評效果。
第三、忌揭傷疤,算老賬。批評一般應是就事論事,不宜揭老底。否則,易使學生產生情緒上的反感與對立,不利于學生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和改正錯誤。
第四、要以尊重信任為原則,在批評過程中,既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又要相信學生能接受教育,改正錯誤。
批評作為一種藝術,遠不止以上所談的幾種方式,要真正掌握批評的藝術,還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和總結,這樣,才可能向批評藝術的更高層次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