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四川省內江市第十四中學校
多媒體技術對優化中學美術課堂的意義
李 勇
四川省內江市第十四中學校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的運用以驚人的速度得以普及。從幼教到大學的課堂都能捕捉到多媒體技術運用的蹤跡。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的確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就美術學科而言,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來展示美術作品,查找有關資料等等,以直觀的感受來講述和分析作品,讓學生從聽、講、看書的傳統教學方式解脫出來,讓美術課堂靈動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多媒體技術與美術學科的整合,將傳統美術教學的優勢和多媒體技術教學的優勢為一體,倍增了課堂效率。
多媒體技術;課堂教學;欣賞能力
美術,也稱造型藝術或視覺藝術,它是通過獨特的藝術語言創造可視的藝術形象。要逐步加深對這些訴諸于人的視覺的藝術語言的理解就要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而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運用能將美術課堂的教育功能、認識功能、審美功能和娛樂功能體現出來。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的適時運用,將現代教育技術帶入了嶄新階段,也讓美術課堂更加高效。本人根據自身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美術課堂教學的實踐,淺談幾點體會。
中學美術教學模式不同于小學和初中階段的教學,它更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所謂自主學習就是指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和評價指標,積極尋找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自發尋求解決各種問題的途徑,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學生自覺進入到學習任務當中,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作出相應的調適,并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和情感上的滿足體驗。對于美術教學來說,正確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最大限度地促進了教與學方式的改變。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學習的對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好奇,認識到學習任務的意義時,便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而多媒體教學手段則在教學中大展身手,使教學具體、生動、形象,彌補了傳統方法的不足。多媒體展示的信息,特別是圖像、動畫、影像、聲音使教材更為生動形象,將教材中的靜態美升華為動態美,即將教材中蘊含的意境美、藝術美充分表現出來。同時,刺激了學生的生理感觀,激發了學生的積極心理因素,調動審美主體的心理功能活動,從而產生強烈的美感效應,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愛學、樂學。如:在講述《園林與民居》一課時,教材上展示的圖片并不多,為了讓學生能更直觀地認識到不同時期的園林與民居的特點和差異,我便利用網絡搜集了很多圖片,并精心分類。上課時,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一邊欣賞,一邊贊嘆,課堂氣氛頓時愉悅起來。與此同時,引導學生回憶欣賞過的圖片,進行美術作品制作材料的分析,增強了學生的審美意識。
美術課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畫,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欣賞的能力。但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歷來是美術教育教學的難點。把藝術作品不同元素間的相互關系在大腦中形成反射,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利用知識經驗進行綜合加工,是形成審美情感和審美理解的過程。使用多媒體,可以方便地將素材融合在一起,并方便地展示給學生,突破培養美術欣賞能力的難點問題。在計算機輔助的美術欣賞課中,把音樂和美術、影像與美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圖文聲并茂地表現主題,充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如欣賞《現代山水畫花鳥畫》時,如果只看課本中的小幅圖片,則會狹隘學生的想象空間。對知識印象不深,難以產生共鳴,影響了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欣賞。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將動態的山水畫面和花鳥,如瀑布、溪流、花的綻放、鳥的飛翔等生動地展現出來,同時播放合適的背景音樂……這時學生就能身臨其境,進入某種情景,產生審美情感。
利用多媒體技術搜集大量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然后用于教學中,不僅是教師操作,更多地是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信息技術可以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作靈感變為形象的畫面。還可以使教師的板書更加清晰并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可以把多層次、多方位的思維集中在一起進行比較、研究,目的是通過設計實踐,幫助學生提高審美創造和實踐能力。如教學《民間美術》一課時,我讓學生用相機、手機等多種工具去記錄生活中的美,拍攝后,讓學生用計算機處理拍攝的圖片,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現出來,再將自己美術實踐活動的成果在班級展示,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美術實踐的能力。這既是學生自己動手進行美術實踐的結果,也是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展現,再結合課堂內容要求,學生就能輕松理解教材知識了。
多媒體教學技術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集形、聲、光、色于一體,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局限性,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和模式。在教學中適時適量運用多媒體,能夠有效地渲染氣氛,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使課堂教學更輕松,課堂氣氛更加活躍,達到發展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1)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優化美術課堂教學[J];新課程研究2008年03期
(2)美術教學應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J];青海教育;1997年10期
(3)美術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0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