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艷玲
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方法的創新研究
連艷玲
本文通過對現行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方法的不足分析,提出了應采用限制理論方法、模糊聚類分析方法及數據挖掘方法構建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以期為開展任期經濟責任審計評價工作提供一些參考,確保任期經濟責任審計評價能真正公正客觀、實事求是做到解除或確認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達成審計的目標。
經濟責任;審計;評價;創新
按照《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實施細則》的規定,經濟責任審計是指審計機關依法依規對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監督、評價和鑒證的行為。
通過審計查明領導干部任職期間所在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該領導干部對經濟活動所應當負有的經濟責任。在這個混合目標中我們把效益性目標和責任制目標作為主要的審計目標,既關注、界定和考量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又關注工作績效;既揭露和查處審計發現的經濟問題,又提出相應的整改措施和切實可行的審計建議,促進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同時加強對領導干部行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經濟責任審計評價重點應關注領導干部承擔的直接責任、主管責任和領導責任,尤其是其應承擔的直接責任。在關注經濟效益的同時,關注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區別于其它審計,經濟責任審計主要是針對“人”的評價,是“就事論人”,所以如何恰當對領導干部進行評價,既對被審單位的“事”進行審查評價,又對被審的領導干部“人”進行評價,成為經濟責任審計的重點和難點。
審計評價中,應首先選用一定的審計方法,采用一定的手段搜集審計證據,然后對照評價標準,得出審計結論。經濟責任審計評價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既考慮應用常規審計方法,如書面資料檢查法、客觀事物調查法、經濟活動分析法;又可以考慮應用一些專門針對經濟責任審計采用的方法,如民主測評法、個別座談法、公示咨詢法、走訪調查法、關聯業務及資金調查法、經濟指標比較審計法、重大經濟事項決策跟蹤審計法;還有專門針對企業領導人采用的沃爾評分法、現代評價模式、EVA(經濟增加值)評估法、平衡計分卡方法等。
審計機構應選用一定的審計方法,并且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設定評價指標。評價指標應當簡明實用、易于操作,同時注意對同一類別、同一層級領導干部的評價標準,評價指標應當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
審計實施過程中,由于領導干部包括種類繁多、層次不一、所處領域的不同,所以在評價指標確定上應多角度、多方位、多結構的考量和選取。而現行基層審計機構及人員在選取審計評價指標時,往往存在如下問題:
1.偏重定量指標的評價
現行審計機構普遍運用量化指標,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審計人員在評價時的主觀性,但由于在指標設置上、權重分配上、打分原則上一般比較復雜,所以很多審計機構和人員往往將評價指標簡單化。如對國有企業領導人的評價,采用現代評價模式原理,側重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及成長能力等來評價企業經營效果的內容,該法的原理方便易懂,具有比較好的可操作性;但只有定量指標,并未設置定性指標,因此指標過于片面化。
2.指標設定時未能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單位及不同時期特殊性
例如對國有企業領導人的評價內容中設定了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和收益上繳情況的評價指標,但同一系統中,由于企業所在地的不同,該類指標就應設置不同的系數或權重,不能一概而論。
3.指標設定時過分關注財務指標,忽略其他指標
按最新《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及實施細則的要求,審計評價不僅關注經濟效益指標,還應關注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指標。而審計機構及審計人員設定評價指標時,往往對社會效益及環境效益的評價指標沒有準確、清晰的表述。例如,用什么指標評價民生改善、科技創新問題?
4.指標體系設定時缺少社會和被審單位群眾的參與
民意是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的直接反映,是審計評價的有力依據和間接證據支撐,而審計機構在設定審計評價指標時,恰恰忽略了群眾的意見,導致評價結果不被社會接受,也缺乏可信性。
為了克服上述問題的影響,更其準確地評價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在履行中的具體情況,本文認為應該采用如下方法構建經濟責任指標體系:
1.應用限制理論進行審計評價
限制理論是由以色列學者伊·雅·胡高德拉特所提出來的一種管理哲學,限制理論實際是一種“過失決定論”,即功過分明,功勞就是功勞,過失就是過失,“功勞”不能掩蓋“過失”,從而使評價結果客觀、公正。
運用這一理論構建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時,要能從被審計責任人履行經濟職責的“過失”入手,對被審計責任人履行經濟職責的狀況一清二楚,優秀和一般,稱職和不稱職,小蔥拌豆腐——青是青,白是白。當有一個指標評價為“不稱職”時,則綜合評價就是“不稱職”;當評價皆無“不稱職”,而有一個指標評價為“稱職”的,則綜合評價即為“稱職”;以此,評價皆達到“優秀”標準的,則綜合評價無疑為“優秀”。
依據伊·雅·胡高德拉特的這一理論所構建的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不僅結構簡單,而且便于操作,有利于各級領導干部的理解和運用;指標體系的優越性更在于重點突出、針對性強,有利于審計人員作出明確、客觀、公允的審計評價。應用這一理論,即或不用分配權重和打分,僅在指標評價標準設定環節進行級次分配,也可以使審計人員避免經驗和專業判斷不足造成評價結果過于主觀的問題。
2.用模糊聚類分析方法對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進行評價
該方法是1965年Zadeh教授在 《Fuzzy Set》一文中提出的,模糊集理論是在傳統聚類分析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模糊聚類分析,顧名思義,“物以類聚”的“物”并非十分清楚。傳統上也有聚類分析,但屬于硬性劃分的范疇,即它把每個待辨識的對象硬性地劃分到某個類中,具有非此即彼的性質。然而實際上,大多數對象并沒有嚴格的屬性,它們在性態和類屬方面屬于中性性質,具有“亦此亦彼”的性質,因此比較適合于進行軟性劃分。模糊集理論正是軟劃分的有力理論支撐,審計工作者由此可以用模糊的方法來處理聚類問題,并稱之為模糊聚類分析。
這種評價方法可以根據年終對領導干部進行考核的綜合得分(好、中、差或優秀、合格、不合格),將本地區、本行業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排名;并在排名時注意對考核中的各項具體項目得分結果也進行排名分析,從而發現導致該領導經濟責任綜合評價結果是適時還是滯后是什么原因,找到問題所在,提出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審計建議,促使領導干部有的放矢的加以改進,以此更好地履行經濟責任,同時提高審計結果的利用效率。
該方法并不需要設置各個指標的權重,但要求審計人員在獲取證據時,不僅取得被審領導干部的年終考核成績資料,還需獲得相關領導干部的考核業績及排名等級。運用這一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現行評價方法的缺點,從而使評價結果更加準確。
3.采用數據挖掘法進行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進行評價
數據挖掘是一種應用數據的特定分析過程,它可以從含有大量信息的數據中汲取盡可能多的隱藏東西,從而為正確的判斷提供基礎。與以往的數據檢索技術不一樣,數據挖掘方法不是向用戶提供包含指定特征的信息,而是能夠提供某些特征未知的數據所包含的信息,從而發現應予的審計線索,在當前被審對象越來越復雜化、舞弊手段越來越具隱蔽性的環境下,使審計結果更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可信性。
無疑,數據挖掘方法是一種發掘審計線索的途徑,但在使用此種方法時必須以經濟責任審計的目標為前提,在使用該方法前,必須要明確審計對象的主要業務和背景,設計出合理的科學的審計方法,然后采用數據概化分析方法、關聯規則應用分析法、孤立點監測法、時間序列分析法等具體分析方法,實現審計目標。
數據挖掘方法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中,由于全部電子數據皆通過計算機對其進行處理,從而避免了人為審計抽樣造成的審計風險;挖掘以非財務信息形成的數據庫,形成非貨幣性數據的審計線索;利用數據的關聯關系,分析數據間及其組成因素的內在聯系,為核查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原因的關聯性提供相關技術支持。
隨著國家對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視及相關審計法規制度的完善,其在加強干部管理監督、促進黨風廉政建設、推動完善國家治理和保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等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而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方法的完善和發展,則可以更有助實現經濟責任審計的目標。
同時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時還應考慮整改情況指標,加強審計實施結果在紀檢監察機關、組織部門、人力資源保障部門、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及審計機關部門運用,使審計評價與審計整改相統一,最終實現審計目標。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