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慧娟,錢兆玲
隨著工農業生產以及交通運輸的發達,各種因操作失誤而導致的斷指(肢)事故日益增多。斷指(肢)再植的成功,除了要有精湛的顯微手術技能外,術后護理亦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患者細心的觀察、精心的護理對挽救患者指體及恢復其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有重要的意義[1]。現將我院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我院從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收治斷指病例628例,斷肢病例12例,男551例,女48例,年齡19~57歲。致傷因素:銳器割傷74例,機器絞傷498例,交通事故77例,狗咬傷1例。傷后在10 min至6 h內送至我院行再植手術。本組所有病例均實施斷指(肢)再植手術,通過有效的護理,589例斷指、11例斷肢功存活,大部分功能恢復良好,39例斷指、1例斷肢患者因損傷嚴重而行截(指)肢手術。
2.1.1 病室要求 最佳安置患者于單間,以便于保持患者處于安靜環境,同時可防止交叉感染。室溫保持在25~30℃度左右,濕度50%~60%。病室須備有空氣消毒器,病房濕式打掃。煙堿特別容易造成血管痙攣,護士應使用最嚴肅的語言,勸阻患者及其親屬、陪護吸煙,絕對避免患者主動或被動吸煙。
2.1.2 體位 患者取平臥位10~14 d,絕對臥床休息2~3周。患肢抬高要超過心臟水平,利于消腫[2]。使用各種辦法防止傷員入睡后移動肢體,避免血管受壓、阻塞[3]。
2.1.3 吸氧 術后患者需持續吸氧,并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有條件的情況下應抬入高血氧艙內進行吸氧。目的是提高血氧含量,保證斷肢(指或趾)的氧供應[5]。
2.1.4 引流皮片的護理 密切觀察傷口滲血情況,注意引流液的性質、顏色,每日總結并記錄。一般情況下引流皮片放置48 h,如引流量基本消失,便可拔除。如傷口內持續滲鮮紅色血應及時向醫生匯報,防止血管吻合斷端漏血。
2.1.5 全身護理 術后應使用監護儀監測生命體征3~5 d。急性腎功能衰竭是大肢體斷肢再植術后嚴重的并發癥,離斷的肢體平面越高,血循環再通的時間越遲,其發生的幾率越大。在護理上,應留置導尿,準確記錄每小時尿量。術后一周內進行肝腎功、電解質動態監測,并使用利尿劑,以促進代謝產物的排泄。前臂與小腿是人體最容易發生骨筋膜間隙綜合癥的部位,術后須嚴密觀測小腿肌肉張力,如張力明顯增高,應建議醫生盡早決定是否行筋膜間隙切開減壓術。疼痛可引起血管痙攣,誘發血管危象,持續有效的止痛可防止血管危象的發生,術后可使用鎮痛泵持續性止痛[6]。術后常規進行抗凝治療,以免因吻合處血管內皮粗糙而導致血栓形成。在護理上應注意觀察有無出血傾向,如牙齦、切口周圍、鼻黏膜、靜脈穿刺點周圍是否有紫斑、持續性滲血,是否有血尿、血便,建議醫生定期復查血凝常規,防止抗凝過度。
2.1.6 飲食 需加強營養,高蛋白飲食。禁止飲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止血管痙攣的發生。臥床幾天后,絕大多數人都會出現便秘。可囑患者多進食粗纖維食物,如韭菜、芹菜,少吃甜、油膩的食物。多飲水,以軟化大便。如出現便秘,可口服果導片、番瀉葉等,肛門內注射開塞露,也可灌腸。
2.2.1 烤燈的應用 寒冷是造成血管痙攣的一大重要原因。術后給予40 W白熾燈持續照射斷端傷口周圍,以利于肢體保溫。燈距為30~40 cm,烤燈與傷處外周覆1條毛巾,烤燈一般運用7~10 d左右。
2.2.2 術后肢體末端應暴露,以方便觀察末梢血液循環血管吻合術后,血栓形成、吻合口痙攣等血管危象發生率很高,多發生在術后6~72 h。術后一周內嚴密觀察患肢顏色、溫度、甲床毛細血管充盈情況,及時發現和處理血管危象十分重要。動脈供血不足時,再植的肢體末端蒼白,趾(指)腹癟陷,皮膚彈性消失,皺紋加深,皮溫下降,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趾(指)甲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靜脈回流受阻時,則表現為末端皮膚色澤青紫、腫脹,皮膚水皰,皮溫下降,趾(指)甲毛細血管充盈時間變短,針刺趾(指)端出血呈紫色。還需觀察肢體腫脹程度,根據皮紋及皮膚張力的大小變化,判斷腫脹程度。如肢體腫脹、紫紺明顯,抬高患肢后上述癥狀不能改善,多系靜脈栓塞,應立即報告醫生,建議行手術探查[4]。
2.2.3 皮溫與體溫的觀察 皮溫是評價毛細血管床內血液循環好壞的指標之一。皮溫測定要定時,術后10 d內每小時測皮溫一次,同對側健肢相應部位對比如皮溫低于健側或皮溫突然下降,表明有血管危象存在。注意體溫變化,若有血栓形成體溫會持續升高不退。
2.2.4 傷口的護理 傷口感染可致血管吻合口的爆裂、出血,影響血管通血情況,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要保持床單的清潔、干燥,保持傷口處干燥。當敷料被血與滲出物浸濕后必須及時更換。要嚴密觀察每日的體溫變化和切口疼痛情況,根據具體情況作創面滲液培養及藥敏試驗,以利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使用抗生素時,現用現配,靜脈輸入抗生素應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從而達到好的效果。
大部分患者傷后精神緊張、情緒不穩定,往往有過激的言語與行為。護士要善于表達對傷員的關心。同時,向患者介紹醫生精湛的醫術與許多成功的病例,使他們對功能恢復產生極大的信心,主動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
術后第一天即進行功能鍛煉指導,主要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為原則。開始時,建議患者進行除患肢以外的各關節的任意活動,發揮肌肉的靜脈泵作用。其目的是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改變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況、防止肌肉萎縮,減少血栓發生的幾率[5]。一般在3~4周后去除外固定進行肢體伸屈功能鍛煉。
斷指(肢)患者多為青壯年,這部分人群社會、家庭的責任重,對再植的斷指(肢)功能恢復的要求特別強烈。斷指(肢)再植術的成功,除了要有高超的手術技術外,護理人員術后的細心觀察和精心護理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為提高再植術后的斷指(肢)的成活率,護士豐富的專業知識以及認真、負責、仔細的態度是斷好斷指(肢)護理工作的基本保障。此外,不僅應要注重成活率的提高,更應注重再植肢體的功能恢復,從而提高患者今后的生活質量。
[1] 王玲.斷指再植術后護理[J].哈爾濱醫藥,2013,33(1):84.
[2] 王淑賢,勞萬東,高麗華.斷指再植術后觀察與護理100例臨床分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7):174.
[3] 鄒小紅.斷肢再植的觀察與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0,8(30):127-128.
[4] 陳偉建.斷指再植術后護理[J].全科護理,2008,6(11):2860-2861.
[5] 葉建蘭.5例股動、靜脈吻合的術后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9):2442-2443.
[6] 石榮光,李冬梅,王琳,等.護理程序對斷指再植患者術后環境干預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