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標,萬忠保
(岳陽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0)
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研究
——以高職醫療美容技術專業為例
李正標,萬忠保
(岳陽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0)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承擔著實踐教學、產品生產、技術開發、創業教育和社會服務職能,是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構建基于利益的校企合作機制,引入校企雙方利益重合點較多的項目,市場化經營,持續盈利,調動校企雙方合作積極性,是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成功的關鍵。
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利益機制;醫療美容技術專業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是高等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實踐能力較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實踐教學來完成,因此,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是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關鍵環節,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點內容。
近年來,高職教育開始重視學生實踐技能培養,許多高職院校積極開展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從整體上看,還處于摸索階段,沒有形成系統性指導理論,在校企雙方合作積極性、可持續性、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等方面存在較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盈利需求與教育性實訓基地公益性之間的沖突。高職教育具有準公共產品的特性,不以營利為目的[1],而企業是以盈利為根本目標的社會組織。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缺乏穩妥可靠和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實訓多為消耗性實訓,盈利困難,多處于虧損運行狀態,企業不愿參與,學校難以開展真正意義上的生產性實訓,實訓效果難以保證。
(2)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生產性與實踐教育的實驗性之間的矛盾。生產性實訓基地按照企業經營模式運行,有嚴格的產品質量標準、成本控制和管理規范,要求實訓基地生產人員具有較高的技能和素質,但在校學生顯然達不到這種要求。且目前高職院校的大部分教師是高校畢業后直接進入學校從教的,缺乏企業實際工作經驗,實踐能力不強,不能指導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生產工作。
(3)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管理觀念有待轉變。高職院校大多缺乏生產資金,缺乏成熟的產品和技術,缺少經驗豐富的生產管理人才,在諸多方面存在不足。目前以高職院校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普遍出現“學校熱、企業冷”現象,企業參與實訓基地建設的積極性不高。高職院校應轉變觀念,嘗試以企業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利益機制為紐帶,提高企業參與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積極性。
2.1 建設的內涵
要實現高職教育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實踐實訓教學是關鍵,而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是實踐實訓教學的核心。丁金昌等認為,要達到此目的,一是采用“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二是真正實現學生頂崗實習,三是實現學生零距離就業。只有達到上述3個目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產性實訓[2]。總體來說,應實現以下幾個目標:
(1)實現教育性與職業性的完美結合。借鑒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的成功經驗,企業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管理運營中居于主體地位,生產計劃、生產管理、生產設備、生產資金、生產人員安排以及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等與生產有關的工作都由企業自主決定,學校配合企業承擔專業理論教學工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3]。
(2)探索實訓基地經濟性與教育性的完美結合。只有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實現持續盈利或盈虧平衡,做到可持續發展,才能提高校企雙方合作的積極性,保證實訓基地持續運營,使學校的實踐教學落到實處。
(3)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長效雙贏機制。學校和企業分屬不同的社會組織,承擔不同的社會職能,其目標和任務有較大差異。利益機制是校企合作最有效、最根本的長效機制[4]。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和運營應基于利益合作機制。
(4)實訓基地的實踐教學成為學生創業教育的主要途徑。學生通過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實踐鍛煉,掌握生產技能,熟悉企業運作,了解市場環境,提升職業素質,為將來的自主創業奠定基礎。
2.2 建設的原則
(1)創新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機制,實現建設主體多元化,充分發揮企業、學校、專業教師的積極性。高職院校利用目前企業對技能型人才需求較大的有利時機,積極引進企業資源,轉變觀念,以企業為主體,以利益為紐帶,合作育人,采取市場化運行機制,互利合作。同時學校引導專業教師成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主體成員之一,參與實訓基地的建設和運營,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
(2)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市場化經營,實現連續盈利或保持盈虧平衡,育人與創造經濟效益結合,變消耗性實訓為生產性實訓,有效降低實訓成本,確保可持續發展,以經濟效益吸引企業參與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和運營。
(3)真實情境和真實任務。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引進企業的設備、產品和服務,學生實訓的設備就是企業的生產設備,基地生產的產品就是企業在市場上銷售的產品,在經營模式上和企業保持一致,以真實情境和真實任務進行實踐教學,實訓基地與教室合一,保證實踐教學的真實性,做到全真實訓。
(4)實訓基地具有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產業發展等多項職能,實現產學研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承擔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產品生產和社會服務等多重任務。教師的角色從單一的理論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新產品、新技術研究者,產品生產者、營銷者,實踐技能傳授者。學生既是專業技能的學習者,又是企業的員工。實訓基地既是教室又是生產場所,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合一,將教學內容融入工作任務,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通過一系列項目化、模塊化課程,以真實任務的形式驅動學生完成專業課程的學習。同時,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具有雙重組織身份,對內是生產性實訓基地,承擔實踐教學任務;對外是企業,具有法人資格,依法獨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和社會服務工作。
3.1 實訓基地建設的內容
(1)建設化妝品專賣店、美容院和化妝品實驗室相結合的前店后院式實訓基地。學校無償提供化妝品專賣店和美容院的經營場地;企業提供資金、設備和化妝品,負責實訓基地市場化經營;教師負責產品研發和實踐教學,指導學生在前店后院實訓基地的學習和經營活動。按照“基地建設企業化”“實踐教學生產化”和“基地運營市場化”的原則,實訓基地面向全院師生和當地社區,銷售企業提供的化妝品,開展美容服務。校內前店后院實訓基地與合作企業在市場上經營的門店完全一致,引入市場機制,按照企業模式運營,不但承擔實踐教學的任務,還必須盈利。化妝品專賣店的任務為化妝品商業化零售經營和化妝品市場營銷實踐教學,教授學生學習化妝品知識、營銷知識、禮儀知識,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美容院的任務為美容服務的商業化經營和美容師技能培訓,其中美容師培訓是對學生和社會人員教授美容美體知識、養生知識、按摩手法和美容儀器操作技能。在基地市場化運營過程中實施實踐教學,以真實任務驅動,將理論知識傳授融入市場化經營活動,在實踐中鍛煉專業技能。為此,前店后院實訓基地以就業為導向,設置各項職業崗位,按照企業的實際要求,設計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化妝品專賣店成立營銷部、策劃部、培訓部等部門,設置門店營業員、銷售業務員、部門經理和門店店長等職業工作崗位;美容院成立營業部、培訓部、后勤部等部門,設置前臺美容咨詢顧問、美容師、美容導師、店長等職業工作崗位。學生在實訓基地按照工作崗位要求完成實際工作任務。
(2)建設中草藥化妝品研究實驗室,研究中草藥有效成分對皮膚美容和人體健康的作用機制;建設中草藥化妝品開發實訓室,教師承擔科研任務,研究中草藥化妝品的新配方,在實訓室開發中草藥化妝品新產品。
(3)基地承擔社會服務職能,教學與社會服務一體化。一是教師與企業合作,開展中草藥化妝品研究,形成產品配方,申報國家發明專利,依托實訓基地將技術成果產業化,或將技術成果向企業轉讓,支持行業經濟發展;二是建立化妝品質量檢驗實驗室,為區域化妝品企業提供專業質量檢測服務;三是建立美容師技能鑒定中心,開展美容師、營養師的社會培訓工作,提高地區美容服務行業人員素質,促進地區美容行業健康發展。
(4)學院和企業基于合作育人的原則,資源共享,風險共擔,成果共享,以就業為導向,以實訓基地為依托,整合原有的市場營銷學、美容化妝品學、推拿手法學、現代企業管理等課程;開發基于職業工作崗位的實踐教學課程,如化妝品市場營銷、美容推拿手法、美容院經營管理等項目化課程,以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為依據,分為知識模塊和技能模塊,既涵蓋傳統課程體系中的知識點,也融入企業工作崗位的技能要求,將教、學、做串聯在一起,理論與實踐教學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實訓基地在市場化運營過程中,由學生擔任管理人員和員工,各司其職、有序輪崗,完成基地商業化經營任務,實現生產與實訓的完美結合。通過完成實訓基地的真實工作任務,學生學習相關業務知識,鍛煉專業技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創新思維,全面提升職業素養,實現高職教育實踐教學的目標。
3.2 實訓基地建設的經驗
(1)機制創新是關鍵。基地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學校和專業教師積極參與,構建以利益為基礎的合作機制,以市場化運作為核心,構建利益統一體,兼顧學校和企業的利益,提高企業參與基地建設的積極性。為此選擇雙方利益重合點較多的項目進駐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如美容師社會培訓、美容師技能鑒定、新產品開發等服務性項目,奠定實訓基地盈利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引進生產技術水平適中、能充分發揮校企雙方優勢的項目,市場化經營,持續盈利,把實踐教學落到實處,實現學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目標。
(2)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是重點。專業教師自身實踐能力的高低是影響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因素。為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學校引導教師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同時成為實訓基地建設的主體之一,通過在實訓基地從事產品研發、生產管理、社會培訓等工作,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
(1)建立基于利益的校企合作機制。雙贏是校企合作的內在驅動力,基于利益的合作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2)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立市場化的運行模式。實訓基地基于合作育人的原則,建立利益共同體,學校提供經營場所,企業提供資金、產品和設備,專業教師參與,成立合作企業,以企業為主體,獨立運作。通過運行機制的創新,保證實訓基地的持續盈利,為實踐教學奠定牢固的基礎。
(3)實訓基地以人才培養為重點,依托基地開展課程改革與專業建設。企業專家、專業教師和教育專家成立團隊進行市場調研,共同編寫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開發實踐教學課程,基于各自優勢開展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共同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符合市場需求。
[1]曹淑江.論教育的經濟屬性、教育的公益性、學校的非營利性與教育市場化改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9):21-24.
[2]丁金昌,童衛軍.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8(2):57-58.
[3]易崢英.德國“雙元制”校企合作的成功因素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06(17):98-100.
[4]劉文清.構建利益驅動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2(5):10-12.
G482
A
1671-1246(2015)03-0017-03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合作育人的高職醫療美容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開發與實踐研究”(XJK011BZJ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