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
關于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思考
張宏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
許多醫學院校片面重視專業教育和技能訓練,忽略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學生長期在這種環境中成長,會對社會缺乏責任,對生命缺乏關愛,對病人缺乏同情。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醫學專業課程教學,成為培養高素質衛生人才的關鍵,也是當前醫學教育改革的關鍵。
醫學生;人文素質;醫學教育
時代的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水平的高低不僅取決于專業水平,更取決于綜合素質。為適應這種變化,高職醫學教育模式必將由以學科應試教育為主轉向全面素質教育為主。醫學兼具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屬性,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早在一百多年前,細胞病理學創始人魏爾嘯說過:“醫學與其說是自然科學,還不如說是社會科學。”佩里格里諾也曾說過:“醫學是最人文的科學,最經驗的藝術,并且是最科學的人文。”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醫學高職教育必須重視學生人文素質培養,醫學生既要精于醫學技術,又不能荒于人文。
醫學模式的轉變和醫學社會化的加速,要求醫生能從生物、心理、社會等方面綜合觀察分析病人、疾病和健康人群,從不同角度探索并解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共同問題及醫學自身問題。醫學雖具有鮮明的專業性與技術性,但作為一門人類生命學科,與社會聯系密切,人文色彩突出。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日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課題,能否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醫學專業課程教學,成為培養高素質衛生人才的關鍵,也是當前醫學教育改革的關鍵。另外,隨著大量科技手段滲入醫學,導致醫學非人格化和醫患關系物化,這些醫學本身的問題決定了人文素質教育在醫學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醫學院校大部分學生人文、自然科學基礎和文化修養較差,人文素質欠缺是醫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較為突出的問題。高職高專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生,因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偏重專業理論知識積累,輕視人文社科知識學習,人文素質“先天不足”。此外,隨著高校擴招,高職高專生源質量下降,加之學制短、課時緊張,許多高職醫學院校在教育教學中偏重專業教育和技能訓練,忽視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學生長期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導致人文關懷和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缺乏。眾多用人單位也反映,不少學生參加工作后普遍心理素質欠佳,誠實守信、勤奮謙虛等素質欠缺;處理人際關系時功利思想較重,對社會缺少責任感,對生命缺乏關愛,對病人缺少同情心,甚至對生命和健康缺乏責任感。
2.1 醫學高職高專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存在誤區
醫學教育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醫學人才為目的,其人才培養規格具有鮮明的實用性、職業性和社會性。因此,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有些教育者認為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只要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未來就能勝任工作,就達到了教育目的,沒必要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3年的學制增加了醫學高職教育的難度,一些院校偏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擠壓了人文素質教育的空間和時間,部分學生受實用主義思想影響,認為到高職高專院校就是學習專業知識,對人文素質課多采取應付態度。因此,片面強調“就業教育”會使學校工作偏離人才培養重心,導致學生創新能力缺失,崗位適應能力不強。
2.2 醫學高職高專院校課程設置和教育理念滯后
高職高專院校重視學生專業技能學習,輕視人文教育,人文素質培養被邊緣化甚至削減。從課程設置來看,目前,我國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以意識形態教育為主,只強調其工具性、政治性和導向功能,忽視了人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許多院校對人文課程原則重視,實則輕視,經費投入不足,導致人文素質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學時偏少、分量偏輕,教學內容也缺乏與醫學、實踐的結合。此外,醫學高職高專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理念相對滯后,師資力量匱乏,特別是具有跨學科知識結構的教師較少,大部分教師人文意識淡薄,教學評價單一。加之學制短,大多數醫學高職高專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更強調專業技能訓練,在課程設置上出現“專業一邊倒”現象,導致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失衡以及人文素養低下,難以適應社會發展。
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學習活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無暇顧及人文素質拓展。這種教育體制人為地造成了科學與人文之間的疏遠,人文知識薄弱、人文精神缺乏,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道德理性、審美價值、社會責任感、思想深度以及法制意識的缺乏或淡漠。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應著眼于幫助其通過醫學和人文知識的學習,避免醫學與教育、器官與人體、專業與人文的分離,使學生理解疾病與健康,理解生命與人類,理解職業價值和人生意義,并且內化為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高尚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
(1)構建新醫學教育模式。樹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辦學理念及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模式,進行課程體系改革與調整,加強實踐技能訓練,增設醫學前沿理論課和人文選修課。引導學生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成才中成人,將就業與做人有機結合,旗幟鮮明地倡導職業人文教育。
(2)完善醫學人文課程體系。要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有必要對目前的課程體系加以完善。課程內容應涵蓋文化基礎、人文、醫學科學等類型。醫學人文課程的開設有助于醫學生了解醫學的社會內涵,學會客觀評價某種醫學技術的價值和某些醫學現象。將人文素質培養融入醫學實踐中,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有助于其真正做到“精醫術、懂人文”。
(3)提升教師人文素質。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階段,有著很強的向師性,教師的言行修養極大地影響著學生。加強人文教育,關鍵在提升教師人文素質,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應轉變觀念,樹立科學與人文相統一的教學觀。一是專業教師不斷夯實人文功底;二是人文課程教師要多學習了解醫學知識,尋求醫學與人文的更多契合點,從而推動人文素質教育深入開展。
(4)營造濃郁的校園人文氛圍。優秀的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感性認知,發揮著陶冶情操、培養興趣、磨練意志、激發靈感和直覺、發展想象力等多種功能,對醫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①圖書館增加人文類圖書,規范經典文化教育,向全校師生推薦經典文化教育書目,包括《詩經》《論語》《孟子》《莊子》等元典以及《史記》《漢書》《楚辭》《全唐詩》《紅樓夢》等傳世之作。同時,結合世界讀書日活動,積極開展大學生讀書節等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形成優良學風、教風和校風,促使醫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與道德品行。②舉辦人文素質教育專題講座。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進行人文素養講座,探討人文素養、人際交往等內涵。結合現實生活,以國學與人文的內涵為切入點,以經典詩文為依托,結合現實生活,通俗生動地為廣大師生詮釋國學經典中所蘊含的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真諦,使人文素質教育站在學術研究平臺之上。③利用網絡和校報開辟交流平臺。在校報和校園網上開辟“讀書圈”和“讀書論壇”等專欄,定期舉辦經典導讀、好書推薦活動。同時,鼓勵師生進行經典文化教育研究活動,為師生的研究成果提供發表平臺。④開展校園社團活動。以貼近學生生活為宗旨,組織各種社團活動,在校內形成“經典文學場”,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各級各類比賽為契機,積極開展征文、演講、誦讀、書法比賽、歌唱等活動,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
總之,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緊密結合是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關鍵。醫學發展歷史證明,沒有深厚的人文知識,就不可能有卓越的醫學成就。人文精神缺失必然導致醫學目的偏差、人文醫學發展滯后。因此,只有文醫滲透、文醫融合,注重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整合,貫徹先進教育思想,創新教學形式,優化課程結構,精選教學內容,加強教師自身修養,才能培養出“精醫術、懂人文、有道德、能創新”的人間大醫。
G40-012
A
1671-1246(2015)03-0035-02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2012]—JKGHAD—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