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陽,趙永敢,豆康寧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0)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采用大班管理模式,該模式在學生管理和組織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弊端。歐美國家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小班教育,現今在美、法、日等發達國家,小班教育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1],小班教育下的班級管理問題得到人們重視。小班管理是指在班級人數減少后與之相適應的學生管理活動,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最終達到預期教育效果。本文以某高校食品專業(28人)班級管理為例,嘗試將團隊文化引入小班管理中,以研究高校小班管理的有效模式。
小班人數上限因地區和時代不同而有所差異,我國一般將30人作為小班人數上限[2]。本案中某高校食品專業班級共有學生28人,屬于小班管理。現將該班級與其他專業班級進行比較,分析該班級管理的優勢和劣勢。
該班具有規模小、管理形式靈活、學生參與廣泛等優勢[3]。(1)其他專業班級人數約為100~200人,該班級28人。班級規模縮小使得學生事務明顯減少,班級精細化管理成為可能,管理者有更多精力和時間處理好各種事務。(2)小班管理可采取靈活形式,如引入團隊文化并獲到了良好效果。(3)小班管理中學生參與班級事務管理的機會增多,有利于師生充分溝通,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小班管理同時也帶來一系列問題。(1)班級人數下降使班內事務的個人分擔量急劇上升,增加學生壓力;(2)班級難以形成多元化人才團隊,學生疲于應付學校各類活動,甚至因參加活動而耽誤學習;(3)個人對集體的影響增加,單個負面事件對集體形象的破壞力增加,加大班級管理難度。
綜上所述,小班管理有其自身優勢,但同時也存在不足,加之當代學生普遍存在行為散漫、班級認同感下降、缺乏集體主義等問題[4],使得小班管理存在諸多困難。因此,選擇合適的管理方法對發揮小班優勢、達到預期教育目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團隊文化作為一種新興文化管理理念,因其靈活性、有效性受到管理者好評,適用于小型組織文化建設和集體管理,可有效改善組織管理問題,促進集體工作的開展,增強集體成員的凝聚力[5]。
團隊文化可分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4個層面[6,7]。其中,物質文化是團隊的外在、顯性文化,反映團隊活動場域的物質特征,是區別于其他團隊的物質符號;行為文化是團隊成員在工作活動中折射出來的文化行為,是衡量團隊精神面貌的重要指標;制度文化是團隊生存、發展的活動規則、制度規范,可以引導和規范團隊成員行為;精神文化是指導團隊行為、發展目標和價值觀念的綱領,是團隊文化的核心,是區別于其他團隊的精神特征。四者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構成團隊文化,其中,物質文化是基礎,精神文化是核心,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豐富與延伸。
根據班級情況,結合團隊文化4個層面特征,在班級管理中逐層建設班級文化,以約束和引導學生,達到優化班級管理的目的。具體措施如下。
班級組建后迅速創建班級符合,形成班級物質文化,以防止因人數過少而產生的集體自卑感。首先,向全班征集班徽、班歌、班訓等班級符號,構建班級特征;其次,開展班級文化墻建設,內容包括班級符號、班級論壇等,形成深層的班級可見文化;同時,開設班級QQ群、貼吧、微博等網絡空間,以當代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構建班級交流平臺,促進班級良性互動。在班級物質文化創建中,引導班委負責,鼓勵全員參與,實現團隊協作,避免增加個別學生壓力以及分工不均;在之后的班級活動中盡量體現班級符號,加深學生班級印象,最終形成區別于其他班級的物質文化基礎。
在班級行為文化建設中,積極營造互助、互愛、和諧、溫馨的團隊氛圍。班級管理中相繼開展“滿月慶典”“周歲慶典”“鬧元宵晚會”“追憶大一,展望大二”“溫馨生日”等活動。通過團隊活動,構成班級特有的行為文化,豐富學生業余文化生活,促進良性情感交流,從而形成區別于其他班級管理的“小班級、大團隊”的氛圍。
通過約法三章來減少負面事件對集體形象的破壞,打造班級制度文化。班級組建時結合未來食品行業工作要求,制定集體行為原則:(1)建立時間觀念;(2)提升個人素質;(3)堅持集體主義。依據3項原則建立賞罰分明的班級管理制度,約束班級成員行為;同時建立班委負責、全員監督、輔導員審核的有效監督管理機制,形成公平公正的獎罰制度,從而促進班級制度文化的建設和完善,形成積極向上、步調一致的團隊式班級。
著重培養學生分享共贏的團隊理念,提倡團隊協作,形成班級核心精神。首先結合班級特色,提出“開心三年,幸福一生,分享生活,共贏天下”的長遠目標,旨在培養學生的樂觀精神,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形成和諧集體氛圍;其次開展拓展訓練,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使學生領悟分享共贏的團隊精神;再次持續開展“分享智慧,共贏天下”課堂分享活動,促進班級成員形成分享共贏的團隊核心精神文化。
通過一系列措施,班級形成了富有團隊精神的班級文化,學生具備強烈的班級認同感,形成了“小班級、大團隊”的班級氛圍,養成了以3項原則為要求的行為習慣,建立了分享共贏理念,成為一個積極向上、步調一致的集體。最終實現以文化來影響和約束班級成員,達到優化班級管理的目的。實踐表明,在小班管理中引入團隊文化,可有效培養學生團隊精神,改善學生協作能力,提高班級管理效率。
總之,通過在高校小班管理中引入團隊文化,可以將班級逐步建設成一個有活力、有紀律、互助互愛、團結向上的集體。班級團隊文化的建設,可有效增強班級凝聚力和認同感,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進而達到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展的目的。團隊管理的先進理念符合當代高校小班管理要求,可以進一步研究與嘗試。
[1]李征宙.對小班化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A),2012(3):8-10.
[2]湯燕.小班化教育背景下的班級管理[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3]黃璜.淺談中國小班化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業文化,2011(3):323-324.
[4]陸小成.淺析高校班級管理中團隊管理模式及其運作[J].成功,2011(8):155.
[5]王心樂.試論團隊管理在高校班級管理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162.
[6]樊澤民.傳承創新團隊文化: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新命題[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05-107.
[7]黃鶯.基于班級管理的學生團隊建設模式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8):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