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本
微博環境中群體傳播的理論闡釋
孫本
作為新型社交媒體的微博,其大眾性、草根性打破了大眾傳播的壟斷和霸權,讓群眾可以在相對自由和平等的平臺中發表言論和獲取信息。在微博環境中,同樣包含著多種傳播模式,其中群體傳播不僅對抗大眾傳播的獨斷,又不斷制造各種群體性事件等不同的問題。所以在微博環境中,群體傳播有著很獨特的地位和表現,本文是在傳播學理論框架中分析微博中的群體傳播活動,用原理性的闡釋解讀群體傳播活動。
群體傳播;大眾傳播;微博
[作者]孫本,渤海大學。
人這種動物是極其復雜的,有著復雜的生理結構和思維活動,也有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但是有一種現象的出現,讓人這種復雜的動物變得簡單多了,這指的是頭腦和思維的簡單化,這一現象是個體的人聚合成不同的群體。“構成這個群體的個體無論是誰,不論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智力是不是相像,他們變成了一個群體的事實,使他們擁有了一種集體心理,讓他們的情感、思維和行為與他們在獨處狀態下的情感、思維和行為產生了相當大的差異。”[1]可見,不同的人聚集在群體之中,會由于群體的束縛,個人都表現出比平時更加不理智、更容易被說服,所以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中,很多時候會被稱為“烏合之眾”。
在群體傳播活動中,最基本的要素是群體規模的形成,根據拉斯韋爾的5W模式,群體作為傳播者(Who)是最主要的環節和要素。群體的結構、規模和意識形態是對群體傳播活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的。群體成員在某些刺激事件的作用下“不知不覺”地形成群體,進行群體傳播活動。而因為群體的組成具有松散性,群體又會很容易地因為其他刺激或引力重新組織成新的群體,這樣循環往復,群體傳播活動就在這樣不斷的聚合和分散中進行著。
(一)群體的聚合
人是最具有社會性的動物,也是群居性最強的動物,人類世世代代過著群居的生活,從來沒有單獨分散著生活過,所以人類的傳播方式不僅有人內傳播,更有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現實社會人們交際的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人們不再只能通過人際交往才能獲取信息了,而是面對網絡媒體,足不出戶就可以知天下。相對來講,新媒體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類在現實社會的群體性,讓人們的獨立性更強。但是人類是極具群體性的,雖然網絡打破了人們非面對面交際不可的社交模式,隔斷了現實中人們的群體行為和活動,但是人們卻不知不覺在新的領域發展了群體性,我們在新的網絡社會中形成的新型的群體生活,在網絡中進行著群體傳播。這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補充和彌補。微博中的群體與現實的群體有明顯區別,現實群體成員受到社會規范、社會道德、社會法律的嚴格制約,行為相對保守,在現實中的群體成員偏向理性,因為現實社會的責任歸屬性比較強,出于對自身的保護、家庭的保護等,群體活動偏向溫和和理性。但是在網絡社會中,以微博環境為例,微博作為新型社交媒體,移動性強,時效性強,隱匿性也很強,相比在現實社會中的光天化日之下,微博中的群體認為自身多了一層“隱形衣”的保護。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法不責眾”意識的“庇佑”下,微博群體的傳播活動更加放肆一些。由此,微博群體成員的行為相對就比較缺乏理性,更大膽、更偏激。網絡交際中,缺少人際傳播的面對面的交流,匿名的保護讓群體“肆無忌憚”,所以對于信息的傳播,更容易造成謠言的擴散和集群事件的發生。
(二)群體的分解
微博中的群體因為事件刺激而聚集在一起,因為共性的需求與愛好而維持在一起,并共同遵守群體規范。我們之所以是說共性需求和愛好,而不是同性的需求與愛好,是因為微博中的群體雖然遵守著群體規范,有著群體歸屬感,但是群體是由眾多個體的聚合而成,他們的需求和思想、情感只是有交叉和重疊,并不是完全重復,也就是說群體成員的追求大體一致,但絕不完全相同。尤其是在微博這樣的新型社交媒體中,信息流量大、意見多元化的環境中,群體組織的組成結構比較松散和自由。舉個例子,群體的聚合就像是用沙子堆砌的沙雕,如果砂質的濕度和外力作用合理,這個沙雕會很堅固,但是它畢竟是由無數沙粒組成,如果有強制外力的破壞或是內部結構有裂痕,這個固體很可能會崩塌或是解體,解體的沙粒還會以個體呈現,或是將剩余沙粒重新組成其他圖案的沙雕。這就是群體聚集的必然結果,它一定不會像是牛奶和咖啡相融合之后那樣無法分離和解脫。沒有什么群體是會一直存在的,在微博中,刺激事件會讓群體情緒高漲,群體活動會非常頻繁,但是一旦刺激事件的影響力隨時間淡去,群體成員的情緒也會隨之淡去,雖然事件仍然存在,但是群體成員的參與度卻明顯下降,這就是隨意性的表現。當刺激事件或是熱門話題漸漸冷卻,原有的群體會自動解散和分解,并且會自覺地隨著新的刺激事件的出現重新組合,這就是微博中的群體的分解效應。
“沉默螺旋”理論、擬態環境理論和知溝假說理論都是在大眾傳播的宏觀社會效果領域內的理論,研究的是大眾傳播的盛行和高度集中對社會的影響和效果,但是本文在群體傳播的視閾下,用上述三個理論來分析群體傳播的傳播效果,因為群體傳播在某些程度上是與這些理論所契合的,會造成同樣的影響和效果,可以用理論性闡釋分析群體傳播活動。
(一)“沉默螺旋”中的群體活動
德國傳播學家、政治學家諾埃爾·諾伊曼最早提出“沉默螺旋”概念,他認為大眾群體面對“周圍意見環境的認知”所帶來的壓力,從而改變原本持有的觀點和傾向,當個人發覺自己屬于少數意見時,為了避免受到孤立,而轉為沉默或是傾向于對于大多數意見的附和。其實這種現象很好理解,人作為一種社會動物,具有社會性,人類是群居動物,個人總是想從周圍的環境中尋求安全與支持。馬斯洛需求理論指出,人的需求分為五級,分別是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需求層次由低到高,個人尋求與周圍環境意見一致而不受到排擠和孤立,正是人的一種安全需求以及情感和歸屬需求,甚至還牽涉到尊重的需求,所以“沉默螺旋”的存在并不是空穴來風,這是社會傳播復雜性的必然存在。
(二)擬態環境中的群體活動
美國著名新聞工作者李普曼在《自由與新聞》《輿論》等著作中提及的現代人“與客觀信息的隔絕”的問題。他指出,由于社會越來越復雜,人們的精力有限,不能所有事情都親身感知,所以要通過“新聞供給機構”去了解,這是新聞供給機構給人們提供的間接經驗,不能完全客觀真實地反映現實社會,所以我們認識的社會是傳播媒介對信息加工后的環境,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擬態環境”之中,導致群體行為和思維不能完全反映真實社會,所以,研究微博的群體傳播活動時,一定不能忽視“擬態環境”的作用與影響。
微博中存在著議程設置,議程設置本身就會造成媒介環境的擬態化,群體在這些議程設置中的事件和話題中徘徊。越是在激烈夸張的環境中越容易得到群體激烈、夸張的回應。而微博中的這些過激言論或傳播行為甚至會蔓延到現實社會中,影響現實社會群體的行為活動,如此往復,真實的社會環境更加不會存在,擬態環境占據主導中心,群體在擬態環境中迷失,變得易暴、激憤,總之,群體總是朝著更極端化的方向在傳播著。
(三)“知溝”假說中的群體活動
“知溝”假說的提出是為了解釋大眾傳播環境下的社會結構與大眾傳播的功能。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蒂奇諾、多諾休和奧利恩提出:“隨著大眾傳媒向社會傳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將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得信息,因此,這兩類人之間的‘知溝’將呈擴大而非縮小之勢。”[2]“知溝”假說的提出是在大眾傳播盛行的時代,在人們的意識中,大眾傳播無所不能,但是“知溝”假說出現后,大家才意識到,不同群體在接收大眾傳播發布的信息時數量和質量是不平均的。所以開始了陸續對大眾傳播負面功能的探討。當然,我們研究微博群體傳播時,同樣面臨著“知溝”問題,這不僅是大眾傳播帶來的影響,數字時代的群體傳播給社會結構帶來的影響同樣導致這一現象。
微博中的群體傳播以其特殊的性質發揮著巨大的傳播力量,群體傳播現象體現在許多網絡突發事件或是集群事件中,對社會和網絡環境有著很大影響,所以分析研究微博中的群體傳播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現實價值。
[1]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波洛,譯.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5.
[2]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