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娜
試析新媒體語境下“反沉默的螺旋”現象
王威娜
“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傳播學界的著名理論,隨著新媒體以及網絡傳播的發展,其現象發生了變化。許多學者對于“反沉默的螺旋”現象出現進行了研究與論述。本文從“沉默的螺旋”理論談起,同時針對“反沉默的螺旋”現象的出現進行分析,探討“沉默的螺旋”理論在如今的傳播環境下發生的變化,指出“反沉默的螺旋”現象出現的原因,并且得出結論。在新媒體語境下,“沉默的螺旋”現象有所改變但并未完全消失,某些情境下,它與“反沉默的螺旋”現象同時存在。利用“反沉默的螺旋”積極引導輿論,構建和諧的網絡氛圍。
新媒體;反沉默的螺旋;受眾;輿論
[作者]王威娜,重慶工商大學廣告學碩士研究生。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網絡傳播成為常見的傳播形態。網絡傳播區別于傳統的大眾傳播,無論是在傳播渠道還是受眾與媒體之間的關系方面都出現諸多變化。在這種背景下,曾在19世紀80年代受到廣泛歡迎的“沉默的螺旋”理論受到挑戰,網絡社區及自媒體上出現了“反沉默螺旋”的現象。
“沉默的螺旋”理論于1972年由德國學者伊麗莎白·諾爾-諾伊曼提出,認為在影響公眾意見的方面,大眾媒介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沉默的螺旋”理論描述的現象是:當人們在想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觀點之前,會觀察公共意見環境對自己意見的態度。若發現自己的觀點處于受歡迎且大部分人同意的狀態,就會積極地參與討論與擴散;相反,若發現自己持有的觀點處于劣勢地位,就會保持沉默或者改變態度轉向優勢意見。意見一方的沉默以及倒戈造成另一方意見的不斷壯大,由此循環,使得優勢意見的聲音越來越大,而劣勢意見不斷沉默直至消失。這樣的發展過程呈現螺旋上升的狀態。
諾伊曼還提出了關于“沉默的螺旋”的五個假定:(1)社會使背離社會的個人產生孤獨感;(2)個人經常恐懼孤獨;(3)對孤獨的恐懼感使得個人不斷地估計社會接受的觀點是什么;(4)估計的結果影響了個人在公開場合的行為,特別是公開表達觀點,還是隱藏起自己的觀點;(5)這個假定與上述四個假定均有聯系。綜合起來考慮,上述四個假定形成、鞏固和改變公眾觀念。①伊麗莎白·諾爾-諾伊曼:《大眾觀念理論:沉默螺旋的概念》,《大眾傳播學:影響研究范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年,第140 頁。
然而,諾伊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論也引起了不少爭議與批評。卡羅爾·格林和杰克·麥克勞德提出該理論還存在兩點不足:
第一,他們認為害怕孤立并不會成為人們表達自己意見的動機。諾伊曼并未從經驗上證明她的前提假設,即害怕孤立會促使人們發言。
第二,他們認為諾伊曼并未意識到人們所在的社群和參照群體對其意見的影響,過于強調媒體的作用。“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在研究1985年聯邦德國的媒體的基礎上提出的,是否適用其他媒體值得懷疑。②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沉默的螺旋。
“反沉默的螺旋”是一種與“沉默的螺旋”背反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公眾是具有能動性的主體,能自我思考和自我分析,不會盲目從眾和趨同,很少被迫保持沉默來最大限度保護自己免受來自多數意見的攻擊或意見氣候的無形壓迫,常常打破沉默。受眾可以自由發表或支持“劣勢”或“少數”意見,此種“劣勢”和“少數”意見被更多的網民接受,可能發展成為與“優勢”或“多數”意見勢均力敵甚至超越或改變“優勢”意見的情況,即少數人意見向多數人意見演變的機制。③姚珺:《互聯網中的反沉默螺旋現象》,《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反沉默的螺旋”現象在網絡傳播中尤為明顯。

圖1
“反沉默的螺旋”現象出現,究其原因,首先從“沉默的螺旋”的假設談起,其次是網絡空間傳播的特殊性。
(一)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基于網絡的傳播,個體是否經常恐懼孤獨?
“沉默的螺旋”理論假設有一點是個體經常恐懼孤獨。而網絡傳播的受眾主體意識較強,敢于表達自我。同時,由于信息的海量性、分散性以及相對自由性,個體總能找到與自己想法相同抑或相似的個體,從而害怕背離社會的孤獨感減弱。于是面對議題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意見出現,而這些不同的意見也總會有自己的擁躉,以致弱勢意見很有可能反超優勢意見坐上優勢的地位。
(二)以微博為代表的網絡空間是否為公共領域?
“沉默的螺旋”理論表明當人們在想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觀點之前,會觀察公共意見環境對自己意見的態度。但是網絡空間并不等同于傳統媒體所支撐下的公共意見環境。關于公共領域,哈貝馬斯意指一個公民自由討論公共事務,參與政治活動的空間,這個空間是在政治權力以外的,公民可以自由發表言論而不受國家干涉。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強調三個因素:公眾,普遍利益上形成的公眾輿論,討論的理性、批判性和平等性。①孫祥飛:《新聞傳播學考研核心熱點專題80講》,人民日報出版社,2013年。以微博為例,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以及網絡論壇這些由新媒體構建的空間都不屬于公共領域。微博上的所有爭論并非都是理性的,而且微博上參與討論的公眾地位也沒有平等性。微博大V或者意見領袖的地位比一般公眾要高,討論不平等,自然不會協調一致而出現“沉默的螺旋”。有時會出現處于優勢地位人的意見與處于劣勢地位人的意見對立并兩不妥協的狀態。同時,微博的發言也有審核機制,如若違反國家法律或相關規定,新浪會刪除發言人的言論。
(三)中堅分子的力量催生“反沉默的螺旋”現象
諾伊曼在研究“沉默的螺旋”過程中提出了“中堅分子”的概念。在沉默的螺旋旋轉過程中無視孤立的威脅的人,被稱為中堅分子。他們是一群愿意為自己的公開言論付出代價的人,這些特立獨行的人通常與主流意見有所沖突。諾伊曼表示,當某個意見被多數人贊成,以至于成為常識的時候,中堅分子成為最愿意公開發表意見的人,可能會導致沉默的螺旋的倒轉。②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沉默的螺旋。諾伊曼此項推測恰恰在網絡傳播中被證實。網絡傳播中,“反沉默螺旋”的出現往往與中堅分子的據理力爭有關聯,意見領袖是中堅分子的代表,在爭議中,不同意見的雙方由于中堅分子的堅持與帶領,在討論后通常會產生群體極化現象。網絡社區中的討論,有意見領袖的帶領使劣勢意見群體統一變成中堅分子,從而減弱“沉默的螺旋”產生的可能。
國內關于反沉默的螺旋現象的研究中,學者們都普遍認同中堅分子的力量,認為中堅分子對“反沉默的螺旋”現象的產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國人民大學的劉海龍教授認為,當沉默的大多數越來越多時,中堅分子的公開意見表達,往往成為皇帝新衣騙局的揭露者。③劉海龍:《沉默的螺旋是否會在互聯網上消失》,《國際新聞界》,2001年第5期。
(四)新媒體語境下,受眾的發言動機并不是害怕孤立
正如卡羅爾·格林和杰克·麥克勞德對“沉默的螺旋”理論所質疑的,害怕孤立并不會成為人們表達自己意見的動機。新媒體語境下,受眾發表自己的意見取決于議題是否與自身的利益相關或自己是否感興趣。當媒體設置的議題關系到受眾的利益的時候,受眾會發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因為害怕孤立才發表看法。這一點與“沉默的螺旋”理論所提出的假設相悖,當與受眾利益相關時,個體總會表達與自身利益接近的觀點,“反沉默的螺旋”現象出現也不足為奇。
新媒體的發展使“沉默的螺旋”現象發生變化,輿論出現逆反現象。但“沉默的螺旋”現象仍未曾完全消失。在網絡輿論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沉默的螺旋”與“反沉默的螺旋”交替抑或同時出現的現象。究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受眾的從眾心理仍然存在
雖然網絡傳播中受眾發言的自主性較強,但是從眾心理仍沒有完全消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西曾經進行過一項著名的實驗來研究從眾現象。通過多次實驗,阿西得出了三個結論:第一,3個人的多數就足以使人的從眾性達到極點;第二,造成實驗對象判斷失誤的原因來自群體的壓力,這種壓力一旦消失,實驗對象的從眾心理便大為減弱;第三,人們寧愿追隨群體的意見而不大相信自己的判斷,即便這種判斷正確無疑而群體的意見荒謬透頂。④李彬:《傳播學引論》,新華出版社,2003年。網絡傳播中,個體容易遇見與自己意見相同或相近的個體,從而形成兩個或多個不同的意見群體。各個群體成員之中也有本身意志不堅定因為群體壓力才加入的個體的現象,“沉默的螺旋”現象在這各個群體的內部有出現的可能。
(二)網絡暴力使受眾在發表意見之前小心揣摩
網絡傳播的自由性也引發了消極的一面,比如網絡暴力。由于網絡信息的海量性與受眾選擇的自主性,在面對一些熱點事件時,一些網民的言論以及行為不理性,甚至出現對當事人進行人肉搜索的行為,對當事人的精神及生活帶來困擾。在這種環境下,部分受眾出于自我保護的初衷,在發表意見之前會深思熟慮,也會出現因害怕被其他網友圍攻而順從群眾意見的現象。
(三)若媒體的意見與大部分受眾的利益相符,“沉默的螺旋”生效
如果媒體的意見與大部分受眾的利益相符合,“沉默的螺旋”現象就會生效。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受眾發表的意見與媒體的意見相符,即使有少數不同意見,也很快被眾矢之的。殘留的不同意見個體,因有前車之鑒,或沉默不語,或順從群體。優勢意見便如滾雪球般壯大,坐上優勢地位,“沉默的螺旋”生效。
(一)意見領袖的作用
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s),是指在傳播活動中表現活躍的一小部分人,他們對某方面的事態發展比較關心和了解,因此能向他們身邊那些廣大的公眾群體提供這方面的有關信息,并對此做出相應的解釋。在網絡傳播中,意見領袖對于輿論的引導起較大的影響。
(二)中堅分子的作用
“反沉默的螺旋”現象中,中堅分子是無法忽略的群體。正是由于中堅分子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才使討論向理性的方面發展。當一個議題出現不同的意見時,討論往往會更加激烈,在討論的過程中,受眾被迫反復思考議題內容,從而使討論變得更加理性化。與意見領袖相同,中堅分子的媒介素養同樣需要提高。理性的中堅分子堅持自己的觀點,當這些觀點被一部分受眾接受時,即使處于弱勢地位,受眾也不會沉默。劣勢意見不沉默,討論更加激烈有碰撞,有助于正確的觀點出現,引導正確的輿論走向。
[1]伊麗莎白·諾爾-諾伊曼.大眾觀念理論:沉默螺旋的概念[M]//常昌富,李依倩.大眾傳播學:影響研究范式.關世杰,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李彬.傳播學引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3]孫祥飛.新聞傳播學考研核心熱點專題80講[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3.
[4]卡斯·R桑斯坦.謠言[M].張楠迪揚,譯.李連江,校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5]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6]Na Yeon Lee & Yonghwan Kim.The spiral of silence and journalists' outspokenness on Twitter[J].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4,24(3):262-278.
[7]Jeongsub Lim.A model of functional rules for social media in the networked news sphere[J].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4,24(3):279-294.
[8]劉海龍.沉默的螺旋是否會在互聯網上消失[J].國際新聞界,2001(5):62-67.
[9]劉建明.受眾行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J].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2002(2):39-41.
[10]高憲春,解葳.從“消極沉默”到“積極互動”:新媒介環境下“沉默的雙螺旋”效應[J].新聞界,2014(9):43-50.
[11]姚珺.互聯網中的反沉默螺旋現象[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7(3):286-288.
[12]維基百科.沉默的螺旋[EB/OL].http://zh.wikipedia. org/wiki/沉默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