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林
快餐文化環境下新聞標題的“信達雅”追求
李建林
在快餐文化環境的影響下,一些傳媒對新聞標題制作也出現一種“蘿卜快了不洗泥”現象。作為有社會責任感的新聞傳媒,在新聞標題制作上,需借鑒翻譯界提倡的“信達雅”原則,真正做到:信,把握“新聞核”;達,突出“關鍵詞”;雅,飛揚“精氣神”。
快餐文化;新聞標題;“信達雅”
[作者]李建林,主任編輯,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新聞中心主任。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和現代高科技發展,特別是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店的興起,快餐文化逐漸占據了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快餐文化,實際體現了“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不注重深厚積累和內在價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現象[1]。”近些年,一些傳媒在快餐文化環境的影響下,對新聞標題的制作也出現一種“蘿卜快了不洗泥”現象。要么不上心不用心,粗制濫造敷衍塞責;要么成為“標題黨”,嘩眾取寵,甚至品位低俗、涉黃涉暴。作為有社會責任感的新聞傳媒,理應有自己的社會擔當和職業守望,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和理想操守。在新聞標題制作上,宜需借鑒翻譯界提倡的“信達雅”原則,真正做到:信——真實準確,達——簡潔暢達,雅——內涵靈動。
(一)真實,把握“新聞核”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作為新聞要素的“濃縮版”,新聞標題的真實性是首選。新聞標題的真實性主要體現在對“新聞核”的準確把握。也就是“注意選用那些典型的能夠揭示事物本質的新聞事實,以一當十,較準確有力地表現新聞主題”[2]。好的新聞標題必須忠實新聞事實,任何游離于新聞事實、斷章取義,只為“奪人眼球”的標題,都可能誤導讀者,騙取點擊率,影響和損害新聞的傳播效果。
標題的真實性,一方面是新聞事件本身的真實,如當前媒體出現的許多假新聞,其標題肯定也會是假標題。另一方面,標題游離于新聞事實之外,沒有把握好“新聞核”。如某媒體曾刊文《北京15%的爸爸“戴綠帽”,替別人養孩子》,一看標題聳人聽聞,其實不然。原來所謂的15%,是指“在一年內北京人委托專家進行親子鑒定的近600例檢測中,有15%檢測結果為非親子關系”[3]。其“新聞核”其實就是一個親子鑒定的統計數據,卻要偷換“戴綠帽”概念,實乃別有用心。還有2014年被《人民日報》大加討伐的一些“懸疑新聞”,如《男子疑因嫌母丑拒見探親母親》《傳云南小學生用江水泡飯校長稱是生活習慣》《湖南一產婦裸死手術臺上病房反鎖醫生逃跑》等標題,這些也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二)準確,抓準“新聞眼”
除了真實性,準確也是標題的基本要求。鑒于同一新聞事件可選取不同的報道角度,同一報道角度也會呈現不同的報道細節,因此,準確選好角度,抓住細節,突出“新聞眼”,才是正道。
《湖北日報》2006年3月8日一版的新聞《43%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標題就不準確。新聞內容是說該省高校在校生中女性占43%,而標題卻沒有限制詞,讓人誤以為該省所有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占43%。另外,該文第一句“……我省在校女生占全部學生的比例……”,從前后文意思來看,“我省”和“全部”后面都應加上限制詞“高校”二字。2009年3月11日,各地傳媒都紛紛就美國胚胎干細胞研究事件刊發了新聞,其中多數媒體的標題都平淡無奇,而《南方日報》等少數傳媒的標題卻與眾不同:《奧巴馬給“萬能細胞”亮綠燈》。該題將“干細胞”形象化為“萬能細胞”,算是突出了“新聞眼”,顯得既準確又不失生動。
(一)簡潔,突出“關鍵詞”
快餐文化下,新聞已進入看書看皮、看報看題的“讀題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簡潔明了、短小精悍的標題,自然能使讀者矚目。這也要求標題的制作一定要突出“關鍵詞”,把新聞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事實,用最簡約的方式概括出來。
近期,《河南工人日報》2015年5月5日一版的“史上最長標題”在網絡上披露,一時成為傳媒界的笑談。《河南省總工會關于學習宣傳貫徹……(此處省略102字)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通知》,洋洋灑灑127字的標題矩陣,令業界瞠目結舌。一條簡單的會議新聞竟做出127字長的標題,從中不難看出,當前傳媒界唾棄的“黨八股”文風仍大有市場。另外,著名黨報近期關于“張震同志遺體在京火化”的新聞,其標題字數也嫌過長,主副標題字數大概有126字。當然,新聞的主標題“張震同志遺體在京火化”還是突出了“關鍵詞”,只是副標題為了講究規格而排出了傳統矩陣,在此另當別論。
(二)暢達,切忌“繞口令”
暢達,要求在語法邏輯、遣詞造句、語句表達上要自然流暢,切忌佶屈聱牙,像相聲中的“繞口令”一樣。然而在新聞實踐中,邏輯混亂、詞不達意、繞口令似的標題時有出現。諸如《被約游泳的環保局長要知恥而后勇》(《中國青年報》2013年2月23日1版)《5461件民聲政府承諾今年辦》(《新消息報》2011年4月18日4版)《“惠而費”和“不費而惠”——大沽化工廠現場觀察與思考》(《人民日報》1990年8月13日2版)等等,這些標題或語焉不詳,或詞不達意,或聱牙拗口,令人難以卒讀。
在此,不妨學學毛澤東如何讓標題簡潔暢達。如有一篇材料原題為《天津市東郊區詹莊子鄉民主、民強農業生產合作社如何發動婦女參加田間管理》,共33個字。毛澤東揮筆改為《婦女走上了勞動戰線》,只用了9個字,簡單明了,又抓住了主題。又如,另一篇材料原題為《大泉山怎樣由荒涼的土山成為綠樹成蔭、花果滿山?》,毛澤東改為《看!大泉山變了樣》,改得簡潔凝練,一目了然。[4]
(一)內涵,抵制“標題黨”
標題就像人的眼眉,會給人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被稱作“一瞥的藝術”。既然稱之為藝術,就要求要有內涵,有深度,有感染力。例如:《李克強幽默問印度記者:與辛格握手照能否上頭條?》(中新社新德里2013年5月20日電)《鮮花葬麗人淚水送王妃 戴安娜魂歸故里》(《環球時報》1997年9月7日)《老師隨意缺課 學生回家自修 家長困惑——上課咋也“缺斤少兩”》(《西安晚報》2000年3月16日)等,都是文采與內涵俱佳的標題。在廣東省高校教育新聞中,也可偶現一些較好的標題。諸如《一天一塊錢就能讀大學——153考生入選廣外圓夢計劃》(《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報》)《棄嬰哭鬧疑腦癱 醫生撩衫喂奶似慈母》(《廣州醫學院報》)《環保花 開在服裝上》(《深圳大學報》)《低學歷≠低能力 高職生→高成就 梁結流畢業一年闖入CEO》(《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報》)等,這些“象牙塔新聞”,標題大都體現出一定的文化內涵。
但是,我們應抵制“標題黨”。諸如某報的新聞標題《李天一他媽的要求太高 律師不干了》、南方某晚報關于女士減肥的新聞標題《小姐,你的肉多少錢一斤?》、南方某都市報關于久旱逢雨的新聞標題《干了112天 終于濕了》等等,這樣的標題看似有“內容”,但卻沒內涵,實為嘩眾取寵。
(二)靈動,飛揚“精氣神”
靈動飛揚的標題,大都是有“精氣神”的。形象生動、文采斐然、有“精氣神”的標題,讓讀者在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同時,又能享受到語言藝術的無窮魅力。這樣的標題,大多采用藝術化手段和形象化語言,顯得靈動飛揚。
這里,還是以毛澤東為例。毛澤東曾反復強調:“標題要吸引人看,這很重要”,并親自為新華社寫了一篇記者述評。[5]原先,《人民日報》所擬題目是《揭露戰犯蔣介石求和陰謀,妄想保存四大家族和美國侵華勢力》,后來,毛澤東將它改為五個閃光大字《評戰犯求和》。再如,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曾竭力支持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反人民內戰,失敗后,他于1949年8月2日只得灰溜溜地夾起尾巴離華而去。《別了,司徒雷登》這篇毛澤東精心撰寫的新華社重要評論,連同其題目本身正是一幅絕妙的諷刺畫。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當下,傳媒上還是不乏讓人眼前一亮的生動標題。如獲得2014年廣東省新聞獎的好標題,其中的《村民過木橋一“晃”十年頭 和平縣數千人交費渡江,盼政府早日建成東水東江大橋》(《南方農村報》2014年8月19日)《請來“鳳凰”代言 未能書寫“傳奇”華亮燈飾老板失聯欠發工資150多萬》(《中山商報》2014年10月30日)《災民需涼席 紅會送棉被誰該發囧?》(《佛山日報》2014年7月21日)等等,堪稱形象靈動、語句鮮活、神采飛揚的好標題。
[1]互動百科.快餐文化[EB/OL].http://www.baike.com/wiki/%E5%BF%AB%E9%A4%90%E6%96%87%E5%8C%96.
[2]百度百科.新聞核[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xnP2I155BJ2p3LsNYVjwv02gnvNDOnyFXFBtza2G1R_qaYzawJ9Qf5BL35OjzVbKHNiF70QQMK1h_xEP1AEi_.
[3]李文明,劉義明.新聞標題如何抓住讀者的眼球[J].青年記者,2007(10):46-47.
[4]程鵬.新聞標題要做到“信、達、雅”[J].新聞愛好者,2012(6):65-66.
[5]胡文龍.毛澤東怎樣做新聞評論標題[J].新聞與寫作,2005(1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