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瓊
近代中醫藥類期刊特點淺析
——以《針灸雜志》為例
王瓊
近代中醫藥期刊是近代中醫藥文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通過翻閱《近代中醫藥期刊匯編》中收錄的從清末到1949年出版的49種重要中醫藥期刊,發現近代的中醫藥期刊具有一些顯著的特點,如刊名寓意深邃、語言風格犀利、憂患意識強烈等。《針灸雜志》作為當時唯一一份針灸類期刊,也具有鮮明的自身特點。歷史猶如一面銅鏡,即使在中醫藥得到國家的尊重與扶持而飛速發展的今天,近代中醫期刊所反映的問題依然值得警醒和思考。
近代;中醫藥期刊;《針灸雜志》;特點
[作者]王瓊,上海市中醫文獻館。
近代中醫藥期刊是近代中醫藥文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代中醫期刊以其時效、動態、交流、廣泛、真實等特點,不僅承載了近代中醫藥的珍貴文獻資料,也從側面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等諸多內容,具有重要研究價值[1]。
段逸山教授主編的《近代中醫藥期刊匯編》給我們研究近代中醫藥期刊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這部叢書選編了從清末到1949年出版的重要中醫藥期刊49種,翻閱這些期刊,會發現當時的中醫藥期刊具有一些顯著的特點[2]。
(一)刊名寓意深邃
近代中醫藥期刊,刊名多反映主編的創刊目的,具有深邃的寓意,在當時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比如《國醫證言》,正,取正法,正道,純正之義,意在借期刊之力,正國醫學之道。《醫界春秋》的“春秋”,《史記·孔子世家》中道:“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左傳·成公十四年》稱:“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圣人誰能修之?”該刊就是以“春秋”之筆懲惡勸善,批評和匡正醫界嚴峻的現實,誅罰“廢中醫派”。其發刊詞更是申明了此意:“慨夫輿論之不明,而是非亦趨于紊亂,人心之好異,而善惡莫必其指歸,況在于醫,動關民命,橫流所至,倍覺驚心,不挽狂瀾,誰標正鵠?此醫界春秋社之所由立也。”[3]《國醫砥柱月刊》創刊于1937年,當時因日本侵華,很多雜志被迫停刊,而《國醫砥柱月刊》正創辦于此特殊時期,實為國醫期刊之中流砥柱,故而以“砥柱”名之。還有《中醫世界》《國藥新聲》《醫林一諤》等,刊名都具有深邃的寓意。明確的創刊目的決定了期刊風格和內容,使近代中醫期刊各具特色,呈現“百家爭鳴”與“百花齊放”景象,客觀上也推動了中醫流派的形成和發展。
(二)語言風格犀利
近代的中醫藥期刊,除了刊登純粹學術理論相關的文章外,還有很多駁斥西派謬論、抨擊當局時政的文章,見解之深刻,佐證之充分,語言之犀利,讓人印象深刻。如在駁斥西派謬論方面,分別刊登在《國醫公報》《現代中醫》《國醫砥柱月刊》以及《中國醫藥月刊》的楊澤民作的《內經之哲學的檢討》,刊登在《國醫砥柱月刊》的張夢痕作的《中國醫學陰陽兩字的淺釋》,等等,都是借用中醫理論之原理,來駁斥西派謬論的代表例證。像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在近代中醫藥期刊中發表過多篇文章的惲鐵樵先生所著的《群經見智錄》,更是鐵樵先生為闡發《內經》要旨,批駁余云岫攻擊《內經》之謬說而作。該書對《內經》理論大膽提出了新見解,對學者有頗多啟發。另外在抨擊當局時政方面,特別是當中醫發展遭受重大挫折時,如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漏列中醫藥案、1929年廢止中醫案以及1935年國醫條例案發生時,中醫藥界人士就紛紛站出來,為爭取中醫中藥的權利而努力抗爭,這時的中醫藥期刊正是一個強有力的抗爭平臺。正是中醫藥期刊中刊登的這些不畏強權、言語犀利的文章給當政府造成強大的輿論壓力,迫使國民政府妥協,使中醫得以保存,繼續發展。
(三)棒喝自身弊端,促進中醫進步與發展
近代中國的醫學是中西醫學論爭的時代,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中醫藥人士一直在為爭取中醫中藥的合法權利和地位努力斗爭,與此同時,中醫藥人士也從不盲目地認為中醫中藥是最完善最合理的醫藥體系,而是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敢于揭露自身的缺點和弊端,認為只有正視自身的問題,并虛心向西醫學習,從而解決自身的問題,中醫中藥才能真正地站穩腳跟,不斷向前發展。在中醫藥期刊中,就刊登了很多中醫藥人士所作的棒喝自身弊端的文章,現在讀來亦能發人深省。
比如秦伯未在《中醫文化運動》一文中,指出中醫經驗秘不相傳,不求上進,劃地自守的方式,不適應競爭激烈的潮流;各種內部矛盾和紛爭,也使中醫建設事業無人愿為,中醫滅亡不是經驗二字就可以挽回的[4]。王玉玲在《今日之國醫》一文中也提到這個問題:“各存城忌,各樹黨派,營業競爭,時操同室之戈,鮮恥寡廉,遑恤斯道之墜。國醫道德,掃地盡矣。且現之業斯道者,大都藉此以糊口,不求深造,熟讀本草湯頭,即率爾懸壺問世,草菅人命,弗恤也。偶獲一二效方,則秘不示人,視為枕中鴻寶,留待善價而沽……醫道日趨退化,無絲毫進步。”[5]時逸人首刊《復興中醫社宣言》則認為中醫遭受攻擊的原因不外乎“理論不科學,經驗不集中,藥物不精制,診療不改良”,中醫界渙散如沙,是中醫陷于垂危的內部原因,洋貨推銷員和以醫為傳家秘寶者成為中醫復興之路的兩大障礙。如此文章,不勝枚舉。
各種言論的刊登對于警醒和團結中醫界起了重要作用,為醫界思想領域提供了豐富的動態材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針灸雜志》是由近代針灸名家承淡安先生于1933年所創辦的,是我國最早的針灸學專業雜志。通過翻閱《近代中醫藥期刊匯編》所收錄的《針灸雜志》,發現作為最早的針灸學專業雜志和當時唯一的一本針灸專門雜志,《針灸雜志》具有一些鮮明的特點。
(一)辦刊宗旨鮮明
《針灸雜志》是中國針灸學研究社創辦的,是該社的輿論陣地,其創辦宗旨是通過“介紹針灸術的真理,和闡揚其學術,直接是謀針灸復興,間接是解除民眾疾苦”[6],而并不是以賺取利潤為目的。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在針灸學術面臨生死存亡邊緣的關鍵時刻,《針灸雜志》能有這樣的胸襟與氣魄,以及這種保護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應該說是具有很強的號召力與現實意義的[7]。
(二)欄目編排獨特
作為一本專門的針灸醫學雜志,《針灸雜志》在欄目設置上有自己的特點。《針灸雜志》設論文、雜著、專載、問答、社友成績、醫訊等欄目,分別刊登不同類型的文章。有的刊載各醫家的針灸言論,有的連載前人的針灸遺著或者當代針灸人的著作,有的登載針灸學術小論文如新療法新發現等,有的專載學社學員關于針灸學術和臨床的各種疑問,還有的載錄全國各地的醫界新聞,而各地研究社成員提供的針灸驗案報道則歸入“社友成績”欄。1935年10月10日起《針灸雜志》由改為月刊后又增加了“秘術公開”一欄,目的是為了鼓勵民眾將隱藏于各地民間的針灸秘方公開,從而提高針灸的臨床療效,擴大針灸療法的社會影響。另外,《針灸雜志》在頁碼的編排時也有與眾不同之處:它是以每卷的同名欄目為單位進行編排的。這樣一來,如果讀者將若干期“論文”欄內容單獨裝訂,就是一本針灸專著。這樣的編排方式,真的是獨具匠心,方便讀者閱讀與收藏,真正做到了想讀者之所想。
(三)編輯態度認真
近代的中醫藥期刊,由于種種原因以及客觀條件的限制,編輯水平良莠不齊。《針灸雜志》秉承著想讀者之所想的辦刊指導思想,一直懷著精益求精的編輯態度。比如,剛開始文章以純文字為主,后來開始圖文并茂;內容上也從開始單一的針灸學術發展到容中醫的針刺、灸法,西醫的生理、病理、針灸在國外的發展等豐富內容為一爐。另外,為了提高文章質量,《針灸雜志》特聘當時學時、文字功底皆上乘的針灸名家為特約撰稿人。正是雜志創辦者和編輯們這樣精益求精的態度以及采取的這些有效舉措,使《針灸雜志》在當時能蓬勃發展,影響廣泛。
承淡安先生所創辦的這樣一本特色鮮明的《針灸雜志》,在弘揚針灸學術、培養針灸人才、促進學術交流、振興針灸事業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推動作用[8]。
近代中醫藥期刊作為近代中醫藥學的重要載體,真實生動地反映了近代中國中醫藥發展的狀況,也從側面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等諸多內容。歷史猶如一面銅鏡,即使在中醫藥得到國家的尊重與扶持而飛速發展的今天,近代中醫期刊所反映的問題依然值得警醒和思考。
[1]邴守蘭,段逸山,任宏麗,等.近代中醫期刊特點及研究意義[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5):1029-1032.
[2]段逸山.民國(1911—1949)中醫期刊有關中醫存廢之爭的啟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12):1457-1462.
[3]段逸山.中國近代中醫藥期刊匯編第三輯第5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5.
[4]段逸山.中國近代中醫藥期刊匯編第一輯第42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419.
[5]段逸山.中國近代中醫藥期刊匯編第三輯第6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342.
[6]段逸山.中國近代中醫藥期刊匯編第四輯第28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5.
[7]夏有兵.承淡安與針灸雜志[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75-177.
[8]邱文,趙世華,丘峰.中文期刊刊名研究[J].編輯學報,1998(2):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