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銘瞳
論館藏數字化背景下學術期刊的發展策略
徐銘瞳
通過對當前館藏資源數字化的建設背景進行分析,指出館藏數字化為學術期刊在新時代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認為學術期刊應從數字人才培養、學術內容規劃、全面實現數字化建設等方面進行策略部署,從而實現良性健康的發展。
館藏資源;數字化;學術期刊;發展策略
[作者]徐銘瞳,碩士,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編輯部編輯。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電子信息的飛速發展和不斷普及,人們逐漸進入數字化時代。信息數字化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其中在信息資源的搜集和使用方面表現得尤其明顯。與20世紀人們更習慣于在圖書館翻閱書籍、雜志以獲取信息的方式不同,21世紀,人們更多地開始使用電腦、手機等互聯網設備檢索、閱讀信息,在這種形勢下,圖書館的館藏建設開始突破傳統文獻資源建設的范疇,逐步向現代化、數字化的信息資源建設轉變。
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數字化、形式多元化,包括傳統紙質文獻資源的數字化轉制,直接購買電子出版物,與各大數據庫商進行合作并購買相應的數字資源等。與傳統紙質館藏資源相比,數字化館藏具有十分明顯的特點和優勢:(1)體積小但容量大,以數字形式存儲在光磁介質甚至直接存儲在服務器終端,覆蓋多學科多領域的海量信息往往只占據可忽略不計的實際空間,為圖書館節省了大量的展位空間。(2)高度的可共享性。相對于傳統紙質館藏的一次(一本)只供一人使用的“獨占性”,數字化館藏可以同時提供給多位讀者,并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3)檢索的便捷性。基于網絡技術的數字館藏資源可以利用關鍵詞迅速地在海量信息中進行精準檢索,這是其區別于傳統館藏的最大優勢。由此可見,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數字化建設不僅是順應時代的需求,也是為自身的更好發展開拓新的方向。
借由館藏數字化建設的東風,學術期刊的館藏結構也由以往的有限采購,向全面訂購數據庫發展。由于經費、展位空間因素限制,圖書館對學術期刊的傳統收錄范圍有限,多以權威期刊、行業期刊采購為主,一些影響力較小的刊物往往不列入采購名單,無法被讀者獲知使用,導致其社會影響力愈加低下,難有建樹。而在館藏數字化建設的背景下,采購數據庫并供讀者使用所占的圖書館實際空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購置經費比較傳統印刷刊物也相對低廉,因此圖書館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擴大采購范圍,這樣一來普通學術期刊的數字發行量可以得到明顯的增加,數字發行量的增加意味著傳播效率的確實提升。讀者在利用數據庫檢索自己所需的文獻資源時,只需要設置具體的關鍵詞,數據庫會根據匹配程度對檢索信息進行智能排序,而刊載刊物的影響力往往并不作為檢索排序的最主要參考因素。因此,只要是讀者最需要的信息,即便是再普通的刊物,也有機會在搜索頁面里“名列前茅”,權威刊物、行業刊物、綜合刊物的傳播機率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均衡,這無疑給學術期刊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從傳統視角看來,學術期刊的健康有效發展應以內容為王為主導方向,以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爭奪學術界的話語權,從而在有限的受眾范圍內樹立口碑,形成權威。而在館藏資源數字化的背景下,要實現學術期刊的有效發展,不僅要注重高質量的學術內容構建,更要順應網絡化、數字化的時代特色,構建具有高學術品質、獨具特色、能夠提供數據服務的現代化學術期刊,因此,在館藏資源數據化建設的大背景下,在掌握學術質量的大前提下,學術期刊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抓住時代機遇,實現有效傳播。
(一)關注研究熱點,提高檢索概率
學術期刊在組稿過程中,應時刻關注行業內的研究熱點、焦點,以及在基礎理論中極具研究價值的長久性議題,并側重在這些方面的稿件選擇。因為學術熱點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學科領域、行業內或短期內集中研究、或持久探討的話題,刊載這些方面的論文,在網絡數據庫上,會持續地收到讀者的搜索,從而提高個刊的檢索率、下載率和使用率,獲得關注度,提高刊物的影響力。
例如,《現代傳播》雜志自2012年起,設立了“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前沿”欄目,追蹤報道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進展情況,發表推介相關研究成果,并形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優先刊發、擇優刊發”的機制。除此專欄外,各個欄目之間還開通協作協同的良性互動模式,截至2015年6月,專欄共刊發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成果共80篇,其他欄目刊發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成果及進展動態的學術綜述共計84篇,傳播效果顯著。
安陽師范學院主辦的《殷都學刊》,充分關注并以“中國法律思想史專業委員會2014年年會暨商周法律文化研究新視野學術研討會”為契機,于2015年第1期組織策劃“先秦法律思想研究”專題,集中刊發5篇特約著名專家稿件,在殷商文化研究領域取得較好的反映。
(二)設立特色欄目,提升學界影響力
目前我國的學術期刊中綜合性期刊仍然占有較大的比例,為了在各個領域占據一定的話語權,“全、散、淺”一直是綜合性期刊的弊病之一,而特色化建設雖然是綜合性期刊長期爭取的方向,但學科領域過于狹窄或者冷門帶來的關注度下降則阻礙了特色化建設的腳步。數字化背景下,冷門和熱門學科的檢索使用難得地站在了同一公平的起跑線上,這也使得學術期刊獲得了放心大膽走特色化之路的勇氣和契機。
例如,《廣西民族研究》在已有的“民族理論政策研究”“民族學人類學研究”“壯學研究”等特色欄目的基礎上,圍繞民族工作需要,又開設“民族教育研究”“侗族研究”等新欄目。《武漢大學學報》自2013年起開設“低碳經濟研究”特色欄目,重點關注中國碳市場運營、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全球氣候政策與中國可再生能源政策,力圖成為中國低碳經濟研究的重要陣地。《天府新論》雜志在2015年擬定了綜合性、特色化、專題突破的發展方向,打破了以學科為欄目的固有模式,全面創辦了“專題”“專欄”“綜合性欄目”。《殷都學刊》創辦多年的“殷商文化研究”入選教育部名欄建設工程。
(三)注重編輯繼續教育,培養數字出版人才
館藏資源的數字化不僅給學術期刊提供了機遇,也對學術編輯提出了挑戰。在數字時代,學術期刊的編輯應該樹立起信息意識,主動進行數字化信息的生產制作,而不是單單依靠著數據庫商的二次制作。只有編輯具有數字化的能力,才能真正實現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實現期刊與館藏機構(傳播機構)的直線交流,從而擴大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要培養數字化的出版人才,就要注重對編輯進行繼續教育。目前我國針對學術期刊編輯網絡數字化技能的培訓及研討會比較普遍,編輯應多多參與,力爭掌握基礎的網絡操作技能,能夠對稿件進行獨立編排,能夠熟練操作網絡交流軟件(如微博、微信等)。
(四)創設多種網絡平臺,全面實現數字化
目前學術期刊的館藏建設情況,大部分仍然基于網絡數據庫商提供的平臺,這種存儲檢索方式雖然集成性較強,但是提供的內容形式單一(僅為論文檢索并全文下載),不具備信息的擴展功能,也無法實現讀者、作者和編者三方的即時交流互動,而在我們提及應注重培養編輯的數字出版能力的基礎上,學術期刊無疑應該突破單一的數字傳播模式,在編輯部能力可及的基礎上,創設多種網絡出版平臺,從而全面實現期刊的數字化,以此提升期刊的社會影響力。
學術期刊數字化的形式多種多樣,除了最初的官方網站構建外,時下流行的微博、微信等公眾互動關注模式也在一些期刊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例如,《人口與經濟》雜志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實時發送期刊最新資訊,推送最新論文篇目,提供過刊信息查詢,并開通Email Alert郵件推送服務,采用一對一推送方式,向讀者定時發送每期網刊目次,以便讀者及時了解期刊的最新動向。《中國工業經濟》升級官方網站,首次實現數字版早于紙質版發行,增強線上傳播的時效性,網站還特別增加英文子網站,便于國外學者查閱最新論文,加快推進國內最新科研成果的國際化傳播。目前大部分的圖書館(館藏機構)都十分重視手機APP功能,并向讀者推薦直接關注學術出版機構,因此,加強學術期刊的自媒體建設,對于擴大期刊的口碑具有直接的推動力。
除此之外,學術期刊還可以直接生產可介質化的信息資源(如光盤),直接提供館藏機構,這樣期刊可以脫離數據庫商的平臺,更直觀地向讀者進行期刊展示,這種方式目前涉及較少,但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館藏資源的數字化建設為學術期刊在新時代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挑戰,學術期刊應順勢而為,樹立數字傳播意識,強化人才培養,有效利用信息數字化帶來的各種優勢,堅持高質量的學術品質,提供更快捷方便的學術服務,從而實現學術期刊的良性健康發展。
[1]慕萌.高校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全面應用與建設策略的思考[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5(2).
[2]楊春蘭,李文竹.學術論文數字發布平臺: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的未來?[J].中國出版,2015(3).
[3]胡曉強,李勇,王軍.數字化閱讀方式對綜合性學術期刊的影響[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8).
[4]巴紅靜,劉艷.數字化轉型期學術期刊編輯能力研究[J].大連海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5]祁艷琴.高校圖書館的數字化進程所面臨的挑戰[J].甘肅高師學報,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