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農民書記和他的區情筆記》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張榮青
試論電視人物專題的采訪與表現
——以《農民書記和他的區情筆記》為例
張榮青
電視人物專題片是電視節目中常見的一種形式,它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影響力,需要編導者有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新聞業務素養。從前期的策劃拍攝到后期的編輯制作,都需要傾注心血,把握主題,精心表現,以求鮮活生動、啟迪觀眾。獲2007—2008年度中國廣播影視大獎作品《農民書記和他的區情筆記》,就是遵循這樣的思路,其采訪拍攝和表現手法體現了四個方面的特色。
電視人物專題片;人物采訪;表現;區情筆記;跟蹤拍攝;真摯情感;特色
[作者]張榮青,中國黃河電視臺主任編輯。
電視人物專題是電視專題片的一個部分,是電視體裁的一種,在各級電視媒體中應用十分廣泛。它的題材來源于現實生活,類似于紙媒的人物通訊或者人物特寫,但是比它們增加了視、聽語言,因而更具感染力、影響力和可信度。
“電視人物專題,即利用電視視聽語言,對一個人物以及他的生活環境進行描述,通過人物故事的講述和對人物生活環境的描寫,塑造出一個性格鮮明、血肉豐富的人物形象,從而達到感染觀眾、啟迪觀眾的目的。”[1]電視人物專題要求編導要有較強的政治敏銳性和較高的新聞職業素養,只有編導們能夠真正沉下身子,同采訪對象共同生活工作一段時間,并且善于觀察和捕捉他身上細小的閃光的東西,同時找到與之相適應的表達方式,電視人物專題才會十分出彩。
對山西省原鹽湖區委書記于波這位被稱為“農民書記”的人物的報道,從線索的挖掘、采訪的策劃、細節的彰顯到形式的把握,基本上做到了既有政治的高度又有情感的熱度,從而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個子不高,皮膚黝黑粗糙,一副常年風吹日曬的樣子。說話坦率樸實,言語談吐都是老百姓很家常很生動的俗語。這是2007年首次接觸他時給人的第一印象。
他,就是2007—2008年度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廣播電視節目獎新聞專題項獲獎作品《農民書記和他的區情筆記》的主人公——當時的鹽湖區委書記于波。
今天再回顧跟蹤拍攝他的故事,回憶與他一同深入山莊窩鋪調研農村發展的情形,依然心有所動,依然有許多值得總結借鑒的地方。
2007年,山西省首次以新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對2006年119個縣(市)區工作進行綜合考評,于波擔任書記的鹽湖區,從過去全省排名第99位躍居第3位。這是一條簡短的會議消息,但這條簡訊引起了當時山西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領導的關注。他敏銳地意識到,在這個現象的背后,一定有著深層次的政策、理念等方面的因素。于是,新聞中心組成了以主力記者為組員的采訪小組,奔赴運城市鹽湖區調查采訪。
剛同于波接觸就發現,他與一般的縣(市)委書記有很大的不同。他的言談舉止,讓人感覺到他是一個和農民有著天然密切關系的人,是一個生活在老百姓中間的人,更是一個有新聞故事的人。
采訪小組經過討論與分析,認為最好的采訪就是用紀實的手法對他一段時間的工作生活狀態進行跟蹤式拍攝。事實證明跟蹤采訪拍攝的方法確實讓人獲益匪淺。
一個多月的時間,采訪小組跟隨于波到過鹽湖區最偏遠的山村——邵家窯,坐著三輪蹦蹦車要在陡峭的羊腸小道上足足顛簸四個多小時才能到達。跟隨于波看望了他常年接濟的從工地腳手架上摔下來、下肢癱瘓的農民工呂彩晶,她家里生活的艱難令人唏噓;跟隨于波查看了農村小學生的上課情景,和孩子們一起吃學校食堂的餐飯,看到了他們過去那漏著頂棚的破窯洞、游著蝌蚪的苦泉水,以及如今寬敞明亮的教學樓;目睹了于波和農村老大爺、老大娘在一起談笑風生、融洽和樂的場景;真實記錄了他走遍鹽湖時各種憨厚樸實的舉動;流淚翻閱了他用三種顏色的筆記下的鹽湖區的大事小情……
我們仔細觀看了鹽湖區電視臺記者三年多跟隨于波下鄉時拍下的長短不一的視頻素材。一個多月的調查采訪,是一次與鹽湖區農民的深刻接觸,是一次對鹽湖區區情的大摸底,更是一次心靈的洗滌和震撼!一個農民書記的形象在我們心中“立”了起來。由于是感情的自然流淌,是思想的強烈爆發,電視專題片《農民書記和他的區情筆記》在很短時間就創作完畢。在山西衛視頻道《記者調查》欄目一經播出,立刻在山西省內外產生了不小的反響。省領導為此做出批示,各界群眾寫來觀感,連北京市的的哥都受到感染,免費讓于波搭乘出租。
綜觀這個專題的采訪拍攝和表現手法,主要呈現出四大特色:
一是背景宏大,貼近現實。該片的主人公于波是一位黨的基層干部,他的所思所想所為代表黨的形象,影響一方百姓的感情。他能夠把從群眾中得來的材料通過分析整合升華再貫徹到群眾中去,體現了黨和政府一切為了群眾的宗旨。他統籌城鄉發展,重點扶持農村,不單純追求經濟指標的工作實踐,得到人民群眾的肯定。于波被評為2007年度山西省十大新聞人物之一,他的事跡在相當長時間對于山西省各界貫徹惠民利民富民政策起著不同尋常的作用。
二是時空跨越,作品厚實。該片所使用的素材,既有當時跟蹤拍攝在一個時間節點抓到的場景,也有鹽湖電視臺記者三年多時間不同時間、不同空間、點點滴滴積累下來的素材,讓觀眾明確地感受到了一件事情如何從發現問題、研究分析、找出解決辦法到最后有了一個讓群眾滿意的結果這樣一個清晰的脈絡。比如邵家窯移民搬遷這件事。起因是2005年8月25日于波到邵家窯村檢查工作,發現了這里山路的陡峭、村民生活的艱難,產生了讓群眾移民下山的想法;2006年8月13日,山下的移民新村初具規模,想法正在變成現實;2007年5月3日,于波來解決村民搬遷后的安置問題。這是事件發展的完整的鏈條,人物、場景都隨時間推移而變化,使節目內容更加真實可信。
三是細節生動,張力十足。本片所選擇的故事和片段都是記者在隨同于波調研時現場抓拍的,原汁原味,真實可信,散發著濃烈的泥土氣息。像于波來到移民新村村民家中了解自來水供應情況,他自然地低下頭,擰開水龍頭喝了幾口;他看望殘疾婦女呂彩晶時,隨手按一按她的病腿,看她有沒有反應,一點兒也不做作;他和小學生們同桌吃飯聊天時,就像孩子他大伯,親切隨和;他和農民戲曲愛好者一塊拉二胡時,就像他們的鄰居和伙伴;他和大爺大娘拉家常時,就像他們的親人、晚輩,大伙的笑聲,是那樣的舒心、爽朗……這些極富感染力的場面、細節,增強了故事的可信度,使人物形象立體、豐滿、生動[2]。
四是脈絡清晰,結構巧妙。該片以于波的區情筆記作為整體的骨架和主線,把2005年以來三年多時間,于波在鹽湖區的調研、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和采取的舉措統領起來,劃分成層次清晰的段落。同時,每一個段落的區情筆記的內容,隨著調研范圍、主題的變換,隨著認識問題由表及里,也在層層剝筍、層層深入、層層遞進,直到片子最后結尾處,達到畫龍點睛的高度:“解決問題,不單單是一個方法問題,更主要還是一個感情問題,你帶著和老百姓真正的感情,在基層和老百姓交流,那么解決問題的難度就會小很多,好多事情實際上就是幾句話,幾句安慰的話語,老百姓就非常滿意。”
區委書記于波帶著感情去調研,去解決農民的問題,問題就很好解決。而我們作為電視記者,帶著感情去記錄一位區委書記和農民群眾之間的故事,作品自然就能夠震撼人心。以情感人,以情動人,永遠是電視記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制勝法寶!
[1]劉長同.人物電視專題片的創作技巧[J].現代視聽,2009(2).
[2]萬穎,姜秋杰.新媒體時代群眾語言研究——以佛山市為例[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