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懋
淺析智能手機對傳統媒體傳播力的影響
劉家懋
手機最初是作為便攜式通訊工具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以及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手機的功能呈多元化態勢,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第五媒體”逐漸發展成熟并日益成為被人們所認可的新媒體。手機的出現是媒體發展史上的里程碑,而其固有的特性也使得它具備了其他傳統媒體不具備的優勢。新媒體的產生定然對傳統媒體產生一系列影響,而本文正是通過分析和研究手機作為一種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影響和其開創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為人們分析和研究媒體發展規律提供參考。
智能手機;傳統媒體;新媒體;第五媒體;媒體發展規律
[作者]劉家懋,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搜狐CEO張朝陽曾在2002年首先提出手機媒體是“第五媒體”概念,但是一些學者認為“第五媒體”這個概念并沒有建立,也不能草率地認定手機就是第五媒體,他們認為第五媒體不應該重復前四個媒體的足跡或將之前媒體的功能進行簡單的修補,而應該在新的領域里找到完全相異的位置。從概念的提出到現在已經超過十三年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統計,截止到2013年10月,我國手機用戶約為12.16憶,約占我國總人口的89.8%。而智能手機用戶預計將在2013年底超過5億。①工業和信息化部:《2013年10月電話用戶分省情況》,2013年10月。另一數據顯示我國互聯網網民數在2012年底為5.64億,預計在2013年底超過6.04億,而手機網民數為4.64億,預計在2013年底超過7.20億。②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3年6月。通過數據可以看出“第五媒體”概念并不是草率地加在智能手機之上,“手機媒體”能不能作為第五媒體主要是看它與第四媒體以及之前媒體的對比后得出的結論。手機媒體和之前的四個媒體并沒有本質上的不同,也沒有絕對的界限,因此很容易發現,手機媒體吸收了第二媒體廣播的無線技術和第四媒體互聯網的特性,并具有第一媒體報刊和第三媒體電視的功能,簡言之手機媒體是之前四大媒體的融合。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手機媒體在不斷地克服著帶寬瓶頸和數字鴻溝,并逐漸具備了完善的共享結構。它具備了全新的人網界面以及智能化的人機交互界面。配合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和互聯網的接入,手機媒體的人性化趨勢和對之前媒體的補償性,超過了迄今為止人們所知的其他任何媒體,因此手機媒體目前最有資格成為“第五媒體”。
在以前,人們閱讀新聞等信息時必須通過購買紙質印刷的報刊,2004年7月,國內第一家專門手機報《中國婦女報》推出了彩信版報紙,當時手機還僅停留在功能機時代,但wap的彩信的到來,將網絡與手機聯系到了一起,手機可以通過運營商提供的專用網絡接收圖文并茂甚至有音頻的彩信版本報紙。這種報紙圖文并茂,并且結合了視聽。隨著手機的進一步發展,智能手機誕生之后以及第三代移動通訊技術的普及,使得手機第一次撼動了傳統報業的地位。2005年,中國的傳統報業進入一個拋物線般的下滑軌道,廣告增長率從持續了20年的高位跌落下來。有抽樣調查顯示,國內報業集團2005年上半年營業額大幅度下降,廣告實際收入大都下跌10%~30%,多家過去經營狀況良好的報社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③劉銳:《手機報紙:報業藍海》,2008年5月。這主要是因為手機接入EDGE網絡以后可以較快速度分訪問一些門戶網站或者一些新聞機構的wap版本網頁,以獲取相對于紙質報紙來說更快更新的新聞咨詢,并且圖文并茂,有的新聞甚至加入了視頻和音頻。智能手機和3G時代的到來,使人們可以通過智能手機隨意下載各種網頁瀏覽器和新聞客戶端,有選擇地閱讀本地或者國內外的新聞,繼而還可以參與新聞的評論之中。這種類似于互動的新聞閱讀方式一改報紙媒體之前基本等于單向傳播的方式,使讀者能夠即時地參與新聞之中。
廣播技術的普及使得人們可以通過收音機來獲取豐富的信息,智能手機誕生之初就已經將廣播芯片集成到手機主板之中,人們不再只能通過收音機去收聽廣播了。隨著智能手機的不斷發展,今天早已不限定于在手機上使用天線來接收本地的廣播節目,而是使用手機流媒體通過智能手機APP來收聽國內外任何所支持的廣播節目。例如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的節目由于地域的原因在中國是無法收聽到的,但是如今可以直接在任何有互聯網的地方使用手機收聽。當然,手機媒體并沒有取代廣播媒體,反而對廣播媒體進行了一定的延伸,雖然一些廣播收聽設備會因此受到一定的影響甚至被淘汰,但是手機媒體對廣播媒體的推動作用是不容小視的。
電視的發明讓人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隨著后來的3G、4G時代的到來,人們可以獲得更快的網絡速度。基于移動網絡的手機電視,通過APP的拓展,變得越來越成熟,人們不再受到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收看實時直播或者錯過了的任意時段的電視節目。有的媒體工作者開始擔心手機會取代電視,但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手機媒體對電視媒體的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些用戶開始用手機去收看新聞或者一些別的節目,但筆者認為其終究很難取代電視媒體。首先,人們早已習慣了在大屏幕上單人或多人一起觀看電視節目,這一點手機在近期是無法滿足人們這種需求的。其次,電視臺出于保護其有線電視或衛星電視業務,將一些節目進行加密并不予以開放,這使得手機電視發展遇到瓶頸,同時手機電視資費問題仍然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這跟運營商的網絡承載能力有著直接關系。
互聯網作為第四媒體,也是四個傳統媒體中與手機媒體關系最近的一個媒體,曾一直被人認為是新媒體而存在。在手機媒體出現之前,人們瀏覽互聯網主要是通過計算機來實現,第四媒體互聯網就被理解成為以電子計算機為平臺的網絡,直到手機媒體的出現。智能手機隨著通訊技術的不斷發展,從最先開始僅支持瀏覽wap網頁的2G網絡,發展到能高速下載和觀看視頻的3G網絡,再發展到對如今速度已經超過絕大部分有線寬帶的第四代移動通訊技術的支持,配合其智能化的系統已經能完成很大一部分原本只能在電腦上處理的事物。智能手機相對于電腦來說,有著更強的便攜性,高速無線網絡的接入無疑使得這種便攜性的優勢顯得愈發明顯。但是智能手機未必能取代以電腦為代表的互聯網媒體,因為屏幕問題依舊是瓶頸,再加上部分人們對電腦運行性能的需求,智能手機性能很難在短時間內超過電腦,并且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的局限性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手機媒體對互聯網媒體有著一定的延伸和很大的推動作用。
一切形式的傳播都是緊緊交織于人類傳播系統的構架之中,而不能在我們的文化中彼此獨立存在。美國新媒體技術專家羅杰·菲德勒曾指出每當一種新的形式出現和發展的時候,它就會長年累月不同程度地影響一切其他現存形式的發展。作為一個整體的傳播系統,新媒體并不是自發和獨立地產生的——他們從舊媒體的形態變化中逐漸產生。手機媒體的發展正是建立在已有媒介形態基礎之上,并在融合各種媒介形態特點的過程中整合、創造出新的媒介形態特征。媒介形態變化的原則之一是延時采用。所謂延時采用,是指新媒介技術要想變成商業成功,總是要花比預期更長的時間,從概念的證明發展到普遍采用往往至少需要人類一代人(20~30年)的時間。①羅杰·菲德勒(Fidler,R):《媒介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華夏出版社,2000年。將手機作為一種媒體提出來不過是近些年的事,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熟與普及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智能手機作為一種新媒體對傳統媒體所帶來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它的誕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其出現并不是對之前的某一個傳統媒體或者幾個傳統媒體產生影響,而是對所有的傳統媒介均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不是對傳統媒介的依次取代,而是對傳統媒介的延伸。
智能手機的產生較于其他媒體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基于傳統媒體的媒體功能之上而產生,同時又體現出其獨有的交互性、便攜性、易用性等特征。智能手機不是一種完全獨立的媒體,它需要融合傳統媒體的特性,互聯網對其發展產生的影響尤為重大。智能手機不能取代之前產生的任何一個媒體,今后也不會被其他媒體所取代。這是因為每個媒體都有其自己的個性,有其服務的一批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