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冰
探索微信公眾平臺輔助實驗教學
李冰
微信公眾號和其相關的平臺是互聯網在移動時代所誕生的一項新興的應用。研究該平臺的特點、功能和所具有的優勢,本文探索微信平臺用于實驗教學的可行性,并對利用微信公眾平臺輔助實驗教學管理的具體方法進行探討和研究,通過課程改革實踐,探索可行的輔助教學管理方式方法,以期獲得良好的輔助實驗教學效果。
微信公眾平臺;實驗教學管理;輔助
[作者]李冰,碩士,南通大學講師。
2011年1月微信平臺正式推出,短時間內成為新型媒體的代名詞,其傳播速度快、面廣,受到了大眾的關注,成為傳播學領域的熱門話題。微信是移動服務商和網絡技術相融合的產物,主要使用在移動終端設備商,它的信息即時發布功能,可以實現對特定群體從語言、文字、圖片到視頻等全方位互動。微信平臺溝通了一個個原來獨立的個體,將他們聯通起來,微信所包含的內容十分龐,種類繁多。微雖然是微小的意思,但是卻從微信中體現出了大的意境,從大包小,以小見大。微信用簡短、零碎的言語等,組合出了豐富多彩的大眾微文化。當前“微信”這一詞匯已經成為高校內、高校間人際溝通往來不可缺少的元素。大學內學生的生活也與微信平臺結合在了一起,這種無微不至的大學校園生活,微信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和個性化的定制,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從移動網絡平臺,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深遠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于高校甚至整個社會的發展來說,意義非凡。
(一)微信是天然的用戶接口
只要登錄微信,系統即可獲取位置、時間,并且支持富媒體交互,圖片、二維碼、視頻、音頻、NFC等,做到隨時隨地交互,并能對接任何系統,信息傳達效率高。
(二)對前端較為松散,對后端非常重視
輕前端帶來良好用戶體驗,重后端更是保證這種體驗的前提,特別是微信公眾平臺,產品一出生即面對數以億計的用戶群。
(三)用戶干擾較輕
不同于微博的信息傳播方式,微信不會產生爆炸式信息,信息均在較私密的環境下傳達;用戶接受度較高,公眾賬號的可信力類似于微博的大V;用戶自由度較高,用戶訂閱、推送功能自主選擇,細致的設置功能都能自由控制;加入門檻低,任何人都可以免費加入;
(四)功能豐富,使用便捷
微信從呱呱落地到極速發展壯大,已經快速走向大而全的完善,功能細分,定位細化,具體使用方式方法等越來越多,功能越來越強大。目前的功能已經覆蓋打字、語音、提醒、聊天室、查看附近人等。微信為大眾百姓提供了一個多功能、多視角、多手段和不限時的具有良好體驗的新型社交網絡平臺,開辟了與不熟悉的人交流的新平臺和新社交時代,使得我們接受信息、處理信息的效率更高。
微信在發布信息和交流信息時,僅僅占用少量的網絡流量,與傳統短信溝通相比,它具有智能、靈活和節約的特點。微信平臺的功能賦予了它非常靈活,極具競爭力,由于其所具有的自動定位功能,使用者在校園的任何位置都極為便捷地進行信息的交流溝通和互動,使得原來諸如看新聞、看板報或者其他比較單一的互動交流模式實現了突破。同時,微信平臺還可以接收其他即時通訊軟件,如QQ等的消息,可以與各種運動類裝置實現互通,傳輸信息的類型也非常豐富,使得校園內外部的溝通更加順利、有效,這樣它不僅可以增加感官的享受,而且具有很強的黏性和實用性。
(一)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管理模式具有特殊性
傳統的研究管理模式下,許多高校都忽視研究學生的群體特殊性,只注重了共性。習慣把一種管理模式直接應用到各階段的學生上,造成了很多問題。近些年來,在傳統的實驗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外,也面臨了大量的新問題,學生的類型越來越多,從原先最簡單的文、理、工,到現在的4年、5年、7年、8年制,成教、同等學力;年齡層次也越來越多,從20歲到50歲甚至80歲都有。這些人,有著復雜的結構特征、社會關系,使得學習的地點分散化、學習的時間條塊化、學習的內容多樣化等導致現有的實驗室教學管理效率降低,手段無法做到多樣性、系統性和科學性。
(二)日常管理過程的專業性得不到重視
目前的實驗室教學,隨著教學規模和種類的不斷擴大,各個專業要求不一,地點分散,使得管理人員對學生的安全教育等制度的教育和監管存在非常多的困難。尤其對于一些年齡較大、學習階段較高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工作比較忙,多數具有一定的工作經歷。他們的管理主要依靠自我管理,不容易監管,管理容易混亂,安全隱患較多。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性
同時,隨著高階段如研究生、博士生的招生規模越來越大,人數越來越多,社會背景非常復雜,針對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難度,遠比本科生要困難得多。實驗工作的過程,很難及時根據形勢的變化,給予他們必要的思想指導和實踐。現有的培養體系,又是著重培養專業知識,往往忽視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實驗室、任教老師(導師)、學生三方缺少有效、實時的思政教育管理和必要的技術手段進行溝通。
(一)微信平臺豐富了學生的社交模式
微信使大學生的校園社交生活豐富多彩,這也是互聯網進一步影響大學生社交的一種明顯表現。對于剛剛邁出高中校門、對新鮮生活充滿好奇的大學生而言,微信是一種再好不過的社交工具。對于有著比較豐富經驗的研究生而言,微信更是他們抒發建議見解、溝通社會和他人的良好平臺。學生微信用戶可以通過微信查看手機附近的陌生人和他們的微信簽名,通過初步了解,可以方便地獲取一定的認識,很好地拓寬了他們的社交方式和方法,便于彼此之間相互認知、相互了解。這種無形的橋梁拉近了同學們的關系。特別是剛剛步入大學校門的新生,通過微信很快就能結識新伙伴。這種社交方式在大學生中間很快流行起來,同學們通過微信建立起復雜的人脈網絡,交友再也沒有時空界限。
(二)微信平臺可以促進學生對實驗過程的相互溝通
微信所帶來的網絡化和社會化的全新體驗已經遠遠超越了傳統的面對面的交流方式,使用微信進行交流的這種方式可以傳遞出更龐大的信息數據量,給人傳送或者表達出更加鮮明的個性感受。學生們通過使用微信,更加方便地交流信息,溝通也更加順暢。互相之間可以通過微信交流,了解實驗室的相關內容,互相提醒實驗過程,探討實驗知識,共同解決難題,這些都是實驗任課老師或者管理人員在授課過程中不能完全實現的。
(三)微信平臺提高管理效率
現代高校實現了一個微型的社區,在這個社區里,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平臺自行發起諸如文體或者社交類的、學習類的活動,這種微信平臺自發組織的模式,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傳遞的效率和效果,解決了信息及時有效送達個人速度的問題。同樣,實驗室的管理者、施教者,也可以通過微信平臺發布各種實驗提示、提前預習信息等,學生能夠迅速得到準確的通知,做到心中有數,顯著提高實驗學習和工作的效率。
(一)加強微信平臺建設
學校應鼓勵學生之間建立微信平臺互動群,強化信息交互、專業互通和經驗學習借鑒,這樣讓好的學習方式方法在實驗結束后可以得到更廣泛的傳播。通過微信平臺可以即時發布各種實驗知識、實驗經驗、實驗技巧等,使得學生們的知識及時得到更新和補充。同時,也可以使實驗室管理人員從學科共性化管理的枷鎖中解放出來,提高學生之間相互監督、互相協作的意識,鼓勵學生進行各種實驗合作和研究,這樣可以集合各學科各自的專業背景優勢,共同攻克實驗技術難題,達到相互促進、相互協作、相互提高,從而提升整個實驗教學學習階段的培養質量。
(二)加強信息反饋管理
學生進行實驗之后,很多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或得不到解決,或者沒有很好的溝通反饋機制,如果不能有效地對學生整個實驗過程實行全程規范的管理,那么實驗效果將大打折扣。通過微信平臺,可以非常及時地對實驗室學習階段的學生進行實時的溝通和管理。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發送微信通知,學生可以根據具體的實驗內容或者技能的問題,定時反饋給實驗室管理老師。而管理者可以根據反饋信息適時的對學生的實驗情況進行了解、調整并及時反饋給學生。與此同時,還可以對學生的動態學習進行追蹤,使管理更加具有效果。[本文系南通大學2014年度校級教改課題“實驗教學信息平臺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編號130512822)]
[1]白浩,郝晶晶.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2013(2).
[2]馮志強.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中的應用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3(9).
[3]馬尊重,謝暉.基于微信、微博等微媒體的醫療服務模式發展芻議[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4(3).
[4]胡重明,馬飛煒.浙江省某醫院微信公眾平臺的實踐研究[J].醫學與社會,2014(3).
[5]何希.微信與傳統媒體的合作共贏之路[J].數字化用戶,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