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夢怡 蘇 雨
淺析廣場舞媒介形象建構的提升路徑
——以新華網為研究樣本
岳夢怡蘇雨
近年來,廣場舞以極高的群眾參與度,席卷了中國大地。這一現象受到媒體的關注,廣場舞的媒體形象也被媒體不斷的建構。以新華網為研究對象,采用內容分析和文本分析法,從樣本的報道傾向、報道主題和標簽內涵進行一定探究,旨在研究主流媒體在廣場舞媒介形象建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改進路徑。
廣場舞;媒介形象;噪音擾民
[作者]岳夢怡、蘇雨,河北經貿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目前國內關于廣場舞的界定可以概括為:廣場舞是“自娛性與表演性為一體,以特殊的表演形式熱情歡快的表演內容、以集體舞為主體來表演的舞蹈形式”。①代敏:《武漢主城區中老年人廣場舞開展現狀調查與分析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我國當前廣場舞參與者過億,主要人群是年齡30至65歲的中老年婦女。
(一)分析方法
本文選取新華網作為研究樣本,因為新華網作為新興的網絡媒體,在2014年榮獲了“中國網站最具影響力品牌”稱號。樣本選取以“廣場舞”為關鍵詞,對標題中(2013.11—2014.8)含有“廣場舞”的報道進行了篩選,剔除了重復和無關樣本之后,獲取了468個有效樣本。
(二)分析結果
1.廣場舞報道傾向分析。在新華網上選取的468個樣本中,筆者將報道傾向主要分為正面報道、負面報道和中性報道。正面報道即文章中出現明顯的肯定、贊美的語句。例如在文中出現“健康”“時尚”等詞匯。中性報道則是報道或評論內容中立,沒有明顯感情色彩的語句,例如“立法”。負面報道是指文中帶有明顯的質疑、批判的語句,例如:“擾民”“沖突”。經過統計得出正面報道的數量為83篇,占報道總數的17.7%;負面報道的數量為225篇,占報道總數的48.1%;負面報道的數量將近是正面報道的3倍。中性報道的數量達到160篇,占報道總數的34.2%。
2.廣場舞報道議題分析。根據報道內容的不同,新華網關于廣場舞的報道議題可以主要分為:噪音擾民、場地沖突、解決方案、明星參與、現場報道、生活、健康和傳播發展八項。具體統計情況如下:(1)噪音擾民133條;(2)場地沖突61條;(3)解決方案145條;(4)明星參與26條;(5)現場報道41條;(6)生活25條;(7)健康25條;(8)傳播發展12條。
3.廣場舞標簽分析。本文通過對樣本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評論性詞語進行概括分類,得到了201個樣本。在與廣場舞相關的標簽中,負面居多,指責其“擾民”的占到了142條,含有“攻陷”“爭地盤”“占地”等評論性詞語的報道占34條,而關于廣場舞健身的報道數量僅達25條。
(一)存貼標簽和污名化現象
媒介形象的話語建構研究中,經常采用標簽理論解釋建構過程和原因。污名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是將群體偏向負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蓋其他特征,成為在本質意義上與群體特征對應的“指稱物”②姜方炳:《污名化:網絡暴力的風險效應及其現實隱喻——以李剛門事件為分析個案》,《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2年第 5期,第50頁。。涉及“廣場舞”的新聞報道中存在大量的“污名化”標簽,通過對這些標簽分析可以梳理出媒體對廣場舞活動進行污名化操作的三種類別:噪音擾民的廣場舞、占領公共空間的廣場舞、“素質低下”的廣場舞參與成員。
1.噪音擾民的廣場舞。在得到的468個樣本里,含“噪音擾民”標簽的報道最多,占到了142篇,由此可以得出噪音擾民是廣場舞的一個主要標簽。例如在《漢口一小區跳廣場舞噪音擾民遭潑糞抗議》中多次提到的廣場舞“擾民”、遭到“投訴”,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出臺的政策以及發明了噪音逼停器等;在《長沙廣場舞大媽遭“連環襲擊”住戶扔“糞彈”趕人》中提到“聲音太吵”“潑了3次大便”“業主怒砸音響”;在《大媽跳廣場舞被潑機油 噪音擾民遭黑衣人報復》中提到由于跳廣場舞的音量過大,噪音擾民而遭到了潑機油。
2.占領公共空間的廣場舞。中國城市大多公共空間比較少,跳廣場舞的參與者只能占用稀缺的公共空間資源,但媒體似乎沒有追究問題的本質,僅僅用帶有負面傾向的詞語“占用”解釋這種矛盾,如在《大媽小區內占地跳廣場舞:貼條阻停車 有住戶被逼搬家》中空地被大媽占據,停留的車輛被貼條,隨之還有對廣場舞占領火車站、占領峨眉山風景區、占領盧浮宮的戲謔式新聞。這種報道構建了廣場舞群體蠻橫不講理的形象,不僅不利于矛盾的解決,也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
3.“素質低下”的廣場舞群體。新媒體環境下個體被賦予了更多的話語權,因此普通的網民擁有了更多表達意見的渠道。他們通過“貼標簽”方法,使得參與廣場舞的群體被建構為具有負面形象的群體。如在《廣場舞大媽“攻入”莫斯科 引來當地警察》中:大媽占領莫斯科紅場,最后由于音樂聲音太大,警察急忙趕到進行驅逐大媽們才散去。這則消息在網絡上被廣泛轉發,而據隨后媒體的調查,事實是中國旅行者觸景生情地即興而舞,并未遭到警察驅趕。
媒體的這種“貼標簽”的行為,在信息發達的社會表現得更為明顯。受眾每天淹沒在信息的洪水中,受這種標簽化行為的影響,更容易對廣場舞群體產生一種素質低下的刻板印象。例如在《大媽們飆廣場舞 高考生天天躲同學家復習》中提到因為廣場舞群體只顧自己鍛煉身體,嘈雜的聲音讓考生無法安心學習;《廣場舞團長“借走”大媽600萬元后消失》中廣場舞群體被騙600萬,整日“以淚洗面”;《跳廣場舞爭搶舞伴,七旬翁刺死五旬男》中因為“跳舞爭舞伴”而發生“肢體沖突”。
(二)報道呈現方式奇觀
通過對廣場舞報道議題的分析不難發現,媒體呈現出的“廣場舞”媒介形象存在奇觀化的特點,即媒體更傾向于報道有較強反差性的議題。例如在報道沖突時,媒體會刻意強調相關主體的不合理手段,如在《高音炮大戰廣場舞》中,住戶購買“高音炮”,專門“反擊”廣場舞的噪音等。
從上述分析來看,媒介呈現給受眾的廣場舞媒介形象主要是負面的,要轉變這種負面的媒介形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把握好話語權。“接近權”或者“受眾傳媒接近權”是指“大眾即社會的每一個成員皆應有接近、利用媒介發表意見的自由”①石磊:《新媒體概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這個理論的核心觀點是要求傳媒必須對受眾開放、讓受眾靠近。作為掌握社會強勢話語力量的媒體,不僅應提供給社會公眾全面真實正確的事件變動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提供給公眾一個自由發表言論的平臺。廣場舞的參與者是中老年人,以“大媽”群體居多。由于社會地位、文化水平的限制,廣場舞群體在媒介接觸上相對處于弱勢地位。媒介對廣場舞群體的報道比較少,且多是負面報道。媒介應本著全面、平衡的報道原則,為廣場舞群體提供更多媒介接觸的機會,而不能簡單地將其“標簽”化。
2.堅持客觀報道。隨著當前媒介市場競爭的激烈,每一家媒體都要把商業化運作規律考慮在內。在這種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媒介更應該守住新聞的客觀性,不能為了吸引受眾而忽視新聞報道的客觀性。無論報道對象針對哪個群體,媒體都應該堅持客觀地評價,用平等、理解的態度采寫新聞,傾聽每個群體的聲音,向外界客觀地展示他們的生活原貌,真正地解決他們的問題。因此,新聞媒介應把握好商業運作的“度”,記者在報道時盡可能少地帶入個人色彩,客觀地報道。
3.凸顯人文關懷。媒介在堅持新聞真實性和客觀性的同時,還應該凸顯一定的人文關懷,充分考慮被報道對象的心理感受,切勿為了吸引受眾,刻意地夸大采訪對象的缺點,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新聞對象進行審判。
以“廣場舞”報道為例,媒體整體上塑造的“廣場舞”形象多是和噪音擾民聯系在一起的。在這其中,媒介呈現的多為廣場舞群體噪音擾民以及居民深受其干擾地進而形成人們對居民的同情,對廣場舞群體的指責。但媒體應該考慮到,作為一個時代下的特殊群體,廣場舞群體也在不斷地進步。記者要多與廣場舞群體進行溝通,多與她們進行互動,這樣可以對她們的行為做出更多合理性解釋。
4.注重議程設置的平衡。媒體通過對信息的篩選,會突出報道那些他們認為重要的信息,引起公眾的注意與討論,由此引發輿論。作為“廣場舞”新聞框架的構建者,媒體應盡量堅持客觀報道,避免“標簽化”的操作,要注意報道可能產生的影響。媒體在議程設置中要盡量避免報道視角單一,全面綜合地看待問題,同時注意報道要保持的多樣性,實現和受眾真正的交流。記者在這方面可以多寫些人物通訊,多對她們的生活狀態進行報道。
中老年群體跳廣場舞既鍛煉身體,又是一種有益的社交娛樂方式。但媒介建構的廣場舞媒體形象很容易給受眾造成廣場舞“噪音擾民”“占領公共場地”“參與者素質低下”的刻板印象。針對廣場舞的報道,媒體需要及時地審視在建構中出現的形象危機。作為建構廣場舞媒介形象最重要的載體,媒體應該從理性的角度出發,堅持客觀報道,凸顯人文關懷,全方位反映廣場舞活動的面貌,發揮媒體協調社會群體關系及維護社會穩定的功能。
[1]田媛.國內報紙“富二代”媒介形象分析[D].西安:西北大學,2012.
[2]邱均平.關于內容分析法的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4):14-19.
[3]王朋進.“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論背景、歷史脈絡和發展趨勢[J].國際新聞界,2010(6):123-128.
[4]代敏.武漢主城區中老年人廣場舞開展現狀調查與分析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5]郭鎮之.議程設置理論概覽:過去,現在與未來[J].新聞大學,2007(3):55-67.
[6]欒軼玫.媒介形象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