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芹
“中國夢”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情感激勵作用探究
黃芹
“中國夢”偉大目標的提出,從精神上激勵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凝聚中國力量為實現民族共同的偉大目標而努力奮斗。“中國夢”是政治偉大目標和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現實統一。“中國夢”偉大目標對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改革的情感滲透和激勵,必然從根本上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效率的提高以及教學方法的現實改變。
“中國夢”;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情感激勵
[作者]黃芹,法學碩士,寧德師范學院思政教研部講師。
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改革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高校政治思想陣地需要進行的教育發展創新策略,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有效推進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效率,是其中極為重要的工作環節。在當前“中國夢”的偉大目標引領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迎來新的發展契機,“中國夢”是實現中國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它從精神上激勵每一位中國人為之奮斗和充滿民族自豪感,這一信念帶有強烈的情感滲透作用,對于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有思想目標引領作用,也對傳統教學改革帶來契機。如何發揮“中國夢”的強烈情感滲透作用,從而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效率,具有積極的現實價值,值得深入探究。
“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重要執政理念。黨中央把“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并且表示這個夢“一定能實現”。“中國夢”目標的提出,是逐步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途徑是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施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由此可見,“中國夢”是理想和現實的有效統一,它必將深入中國民族心靈深處,從而發揮強大的精神力量。
“中國夢”促使中華民族回望歷史,展望未來,為建設現代化中國貢獻精神動力。華夏文明生生不息,五千年歷史延續不斷,其中原因就蘊含著民族偉大的創造發展精神。從古代經典《易經》所言“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到今天對“中國夢”的共同追求,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煌煌歷史積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孕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是凝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是團結一心、自強奮斗的動力。[1]由此可見,“中國夢”的提出,不僅是民族的偉大奮斗目標,也是情感上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生活追求的“強心劑”。
“中國夢”喚醒了人們深沉的歷史記憶,其提出奠基于近代以來備受列強欺凌的屈辱史。從鴉片戰爭以來,“落后就要挨打”是中華民族付出血的代價后認識到的歷史真理。一國之落后,不僅反映在軍事實力、政治制度、經濟基礎上,也反映在民族精神上。一個民族沒有強大的精神支持和富強自立的奮斗夢想,絕對難以立足于世界強國之林。“中國夢”的提出是反思歷史、吸取經驗、展望未來的偉大精神戰略。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三代之治、漢唐盛世,有無數的圣賢英雄、民族脊梁,“中國夢”是在新時代下,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在新時代環境從民族情感上對祖國富強的一致認同和追求。“中國夢”也照亮了人們奮發進取的現實愿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實現從傳統農業國到現代化工業化、信息時代的艱難轉型,各方面取得極大成就,但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全球化時代“中國夢”的提出,是中華民族高度的自信化為自覺行動的歷史必然,它將發揮著難以估量的精神激勵作用。
過去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效率不高,學術普遍缺乏興趣,教學方式單一,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還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課程教學,將其作為一種知識論體系灌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面對極度抽象的馬克思唯物史觀、矛盾論等哲學概念,學生接受能力較為有限,教師教學機械枯燥,從而造成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面臨種種困境。西方心理學將人的心理分為知識、情感和意志三大部分,傳統政治思想課教學重視知識灌輸,忽略情感和意志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塑造的重大作用,是造成教學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中國夢”偉大目標的提出,從情感向度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提出新的要求,也帶來教學范式和目標的革新意識。“中國夢”從總體上塑造新時代中國人的奮斗精神和現實追求,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中國夢”是每位高等教育者責無旁貸的義務和現實行動,這個目標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從內心深處的引領和塑造。它深刻作用于每個大學生心靈的情感和意志,并轉化為強大的學習興致和清晰的政治思想認知。
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現從知識論的傳授到“中國夢”的奮斗目標,充分利用“中國夢”的情感激勵作用,必然會收到不同的效果。比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中,可以從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基本原理,結合近代中國歷史,分析落后的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狀況,讓學生從理論上認識近代中國挨打的根本原因,并聯系時代現實,說明發展生產力、改革開放的必要,這樣從歷史角度剖析“中國夢”目標的現實偉大意義,激發學生致力于國家富強的時代使命。傳統思想政治課教學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不能結合實際,沒有充分調動學生情感認同感和興趣。“中國夢”提出必然從現實和情感認同上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注入新的內涵和發展契機。
實現“中國夢”的力量,蘊藏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里,遍布在每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辛勤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擔任著弘揚“中國夢”的偉大歷史任務。因而,從情感上激勵高校學生實現“中國夢”的奮斗精神,必然涵蓋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之中。充分發揮“中國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促進作用,教師主體的知識素質、教學方式和教學目標應該實現相應的轉變。
首先,高校教師應該深入理解“中國夢”提出的歷史背景和積極意義,需要從歷史學、哲學、心理學及政治學等多個角度充分闡釋“中國夢”的具體內涵。只有教師知識素質的提升,才能做到以理服人,從而在政治思想課堂上清晰深入傳達“中國夢”的思想內涵,而非政治口號式的宣傳教育。夸美紐斯指出:“當人們給自己選擇藝術或者科學的某一領域,而對其他領域一無所知時,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教育片面性。”[2]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在新形勢下,應該改變傳統抽象原理的片面教育觀,從“中國夢”的現實未來出發,同各種思潮對話,在廣泛學科知識基礎上展開思想政治課教學。
充分發揚“中國夢”精神引領課堂教學。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教師應該實現傳統教學方式的改革,將傳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原理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升級為情感激勵和引導的教學啟發。因此,在“中國夢”偉大目標的引領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應該注意創造教學氛圍和情感認同,將學生放置于“中國夢”目標中的一個偉大群體,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樣的教學方式,非知識灌輸主導而是情感激勵為主導,必然從根本上改變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現實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層次人才,因此,形成什么樣的人生理想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應該切實回應的現實課題。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理想是馬克思主義終極奮斗目標,現階段“中國夢”是中國人的最高奮斗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夢”不僅設立了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而且從根本上規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標。高校思政教育教師主體在當下應該實現教學目標定位的轉變,將“中國夢”現實地貫徹到課題教學中去,實現最高奮斗目標和現階段目標的辯證統一。
[1]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中國夢,我們的夢[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3:43.
[2]任鐘印.夸美紐斯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