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亞麗
攝影傳播對跨文化交流的貢獻
樊亞麗
攝影作為現代一項重要的傳媒技術手段,對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有著重要貢獻。首先分析攝影傳播的特性,再對新傳播環境下攝影的發展進行了探究,最后對攝影傳播對文化交流的貢獻進行分析和概括。
攝影傳播;跨文化交流;貢獻
[作者]樊亞麗,碩士,山西傳媒學院制作系講師。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作為現代媒體傳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攝影數字影像開始通過微信、博客、論壇或者其他方式被廣泛地傳播到網絡上,對人民的生活和群眾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攝影是記錄人類生活的重要方式,攝影藝術不僅顯著地豐富了群眾生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人們藝術品位的提高。
攝影不僅是感光材料與光線之間的一個物理或者是化學變化的過程,或是單純的一個技術工,或是對客觀事物記錄的影像,或是一次藝術審美的經歷,攝影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播。當人類開始利用“攝影”作用于宇宙、自然、社會和人類的過程當中,攝影便以自身獨特的方式來開展它極富效率和個性的傳播之旅,展現其自身特有的性質,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攝影傳播是人類書寫傳播的延伸
語言、書寫、印刷、電訊以及互動五種傳播方式的誕生也是人類傳播歷史的五次革命,其根本的動力都是源于人類對更具效率和更為準確的信息交流、溝通、共享的方式的不懈追求。且每一次新的傳播革命都將人類帶入一個新的文化傳播境界。書寫傳播最早起源于洞穴巖畫。早期人類為了部落或者個人生存的需要,必須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傳遞給同伴,因此就出現了最原始的洞穴巖畫。1839年,攝影的誕生將圖像傳播的目的和愿望變成了現實。攝影真實的還原和記錄客觀事物,攝影獲取的圖像具有易懂的特點,因此更符合人類文化傳播的要求,將攝影傳播與書寫傳播進行有機結合的時候,人類傳播才變得更具真實性和有效性。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攝影看成是一項技術,它還是人類書寫傳播的延伸。
(二)攝影是非語言傳播的過程
攝影的非語言傳播主要可以分為攝影者拍攝和將所拍攝的影像向世人呈現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攝影者利用“攝影術”與客觀攝影對象進行相互作用的過程,其結果就是產生一幅幅美麗、形象、生動的畫面。在這一階段,不管被拍攝的客觀對象是人還是物,攝影者始終通過自身獨特的拍攝經歷和拍攝動作來詮釋攝影理念,以彰顯攝影者獨特的個性,并向世人傳播攝影者內在行為所蘊含的信息。在第二個階段當中,攝影傳播主要是通過拍攝出來的圖像借助大眾媒介而得以實現的。圖像以自身獨特而固有的方式向世人傳播信息,同時以其自身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讓觀圖者產生不同的感受。攝影以其獨特的形象內涵和外延構成來傳遞各地區、各民族獨特的文化,是非語言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方式。
(一)新傳播環境下攝影文化的轉變
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文化生活也開始朝“去中心化”的方向發展。攝影面對新的傳播環境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表現在攝影行為的民主化,同時也使得傳統攝影文化的精英化特征被削弱甚至消解,攝影開始成為一種大眾化的娛樂方式。隨著數碼攝影產品的出現,攝影的生產方式、觀看方式以及審美式樣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其娛樂性、便捷性、隨意性也越來越明顯,在新傳播環境下,大眾攝影開始成為主流攝影的文化發展態勢,攝影文化逐漸成為一項快餐文化,成為大眾的一種生活方式,為跨文化交流做出了愈來愈大的貢獻。
此外,數字技術的發展與變革也帶來了傳統藝術攝影的新發展,如何在大眾攝影時代展現自身獨特的攝影藝術和攝影風格,成為衡量現代攝影技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攝影者必須不斷豐富自己的閱歷,強化自身的攝影技術,并在攝影當中添加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僅僅將攝影當作一種記錄活動。
(二)新傳播環境下攝影文化的拓展
數碼技術的變革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人們的生存空間和文化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如今的攝影摒棄了傳統的在暗房當中摸索照片的蒙太奇模式,攝影者只要能夠學會電腦圖片處理技術和應用圖片處理軟件的能力就能夠實現天馬行空的想法。作為新傳播環境下最常用的影像制作手段,“數字蒙太奇”可以通過電腦技術將攝影素材進行組合、修飾甚至是拼貼來制作新的圖像。新的攝影時代,攝影者獲取攝影影像的方式拓展為三種類型:第一種,即對鏡頭前存在的客觀事物進行拍攝;第二種,將所拍攝的物體通過電腦技術進行處理,生產出一個具有真實視覺感的新鮮事物;第三種,獨立依靠計算機技術創作新景物,或者是將鏡頭拍攝的真實景物與電腦軟件生成的景物進行合成,形成新的影像。這些新型的攝影方式,可以將攝影者自身想要灌輸的攝影文化和理念貫徹到影像形成全過程,能夠讓觀看影像的人更加真實地體會到攝影者的想法,使得即使處在地球兩端的人,也可以通過觀看影像來進行無聲的交流。
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搭建不同文化地區人員相互理解的一座橋梁,是將民族文化傳播到世界的重要方式。之所以要進行文化交流,其根本原因在于各民族、各地區之間存在文化差異,攝影作為現代民族文化的重要傳播方式,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攝影能夠更加客觀真實反映歷史事實
自古至今,人類都是通過文字來記錄歷史,而攝影產生以后,就開始了新的歷史記錄方式,且這種方式更為客觀、真實和詳細,具有一目了然的特點,所以更容易受到民眾的接納。以我國歷史發展為例,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具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因此文化底蘊十分深厚,但受到時代技術條件的限制,許多信息資料都無法得到翔實的記載,導致我國文化遺產遭受了巨大損失。隨著科學技術的更替,尤其是民俗攝影的出現,讓我們可以更好地記錄歷史。民俗攝影所包含的影像素材能夠較為真實、深刻、完整地對我國的歷史文化進行展現,使其得以源遠流長。
(二)攝影深刻地詮釋了民族文化
各地區、各民族都經歷了不同階段的發展,各自的文化氛圍、文化形式、文化內容都具有各民族的特色,不同的地區,風土人情、民族服飾、居民建筑以及宗教文化等都具有顯著的差異性。通過攝影,民眾可以通過圖片和影像的方式來對這些事物的具體形態進行客觀的記載,并將其應用到各民族文化的交流過程當中,使人們在對自身文化進行學習和實踐的過程當中能夠汲取其他民族的優秀部分,增強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這也有助于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和平相處。
(三)攝影能夠更有效地傳播民間文化
為了能夠形成有力的全球競爭力,各國家和民族都希望可以將自身的文化推出去,為更多的人員所接受。怎樣有效、迅速地傳播民間文化,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攝影恰恰就是一種有效合適的方式。攝影能夠完整、真實地記錄民間文化的發展歷程,且能夠更為準確地解讀和傳播民間文化的內涵,并將其傳承下去,因此攝影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民族文化傳播模式。攝影藝術的形式和內容也得以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許多落后偏遠地區的民族文化也因此得以被挖掘和傳播,并推動了這些落后地區的發展,這些都是攝影的功勞。因此,攝影傳播為更有效、更迅速地傳播民間文化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四)攝影加快了群眾文化的傳播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也不斷增多,這些都為民族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也為我國群眾文化的傳播營造了良好的氣氛。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變革,網絡社交手段的豐富與更新,微博、微信、郵件、facebook等社交軟件的發展,不僅為影像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傳播途徑,也有效提升了影像傳播的應用范圍和傳播速度,進一步增強了群眾文化的傳播。
[1]莫曉萍.淺析攝影對群眾文化的推動作用[J].文藝生活:下旬刊,2013(4).
[2]陳晨.群眾文化中推廣攝影藝術的策略[J].神州,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