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嫦瑛
(海南省農墾總醫院婦產科,海南 海口 570203)
39例子宮內膜息肉宮腔鏡下摘除術后妊娠情況分析
孔嫦瑛
(海南省農墾總醫院婦產科,海南 海口 570203)
目的 觀察宮腔鏡下息肉摘除術對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妊娠結局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婦產科采用宮腔鏡下息肉摘除術治療的39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臨床資料,術后隨訪6個月~3年,記錄患者術后的妊娠時間和妊娠結局。結果39例患者手術均一次成功,無一例發生并發癥;術后36例獲得隨訪,失訪3例;術后28例妊娠,其中20例足月妊娠,6例自然流產,2例早產。結論宮腔鏡下息肉摘除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方式,其能改善患者的妊娠狀況。
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妊娠結局
子宮內膜息肉(Endometrialpolyps,EP)由內膜腺體上皮和間質組織構成,其常表現為異常子宮出血及不孕,是育齡婦女異常子宮出血及不孕的重要原因[1]。根據EP數量分為單發EP和多發EP,診刮術是以往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常用方法,嚴重者靠切除子宮達到治療目的。因診刮手術無法像宮腔鏡在直視下進行,是盲視下手術,容易造成子宮內膜損傷,甚至損傷子宮內膜基底層,其手術效果差,臨床上已較少應用。目前子宮內膜息肉摘除的手術方式有宮腔鏡定位后摘除息肉及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其對宮頸及子宮內膜損傷少、創傷小、恢復快,臨床上已逐漸開展。本文旨在觀察宮腔鏡下息肉摘除術對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妊娠結局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婦產科除了EP外無其他明顯不孕因素,確診并行宮腔鏡下息肉摘除術的患者39例,所有患者均為育齡婦女,其中曾經妊娠后自然流產28例,稽留流產4例,足月產1例,早產2例,未曾妊娠的4例。
1.2 手術方法 宮腔檢查鏡、宮腔電切鏡選用日本奧林巴斯公司生產的手術器械,以5%的葡萄糖溶液作為膨宮介質,設置切割電流功率為60~80 W,膨宮壓力為13~15 kPa,膨宮液流量為180~240 ml/min,手術選擇在卵泡發育早期(月經干凈后3~7 d),或陰道出血持續不凈者選擇在月經周期第12天前進行,手術前當晚陰道上藥軟化宮頸。術時排空膀胱,取截石位,常規消毒外陰、陰道、宮頸,宮頸鉗鉗夾宮頸,宮腔探針探查宮腔深度及方向。膨宮壓力為13~15 kpa。置入宮腔鏡后順序觀察宮腔及宮頸形態,首先檢查子宮底部,宮腔前、后、左、右壁,然后檢查子宮角部及輸卵管開口情況,最后檢查宮頸內口及宮頸管。確定子宮內膜息肉的部位、大小及數目。用活檢鉗夾下單發或直徑較小的子宮內膜息肉,鉗夾不徹底者及直徑較大、多發的子宮內膜息肉則用大號擴宮棒擴宮后以環狀電極電切至基底部,手術中盡量保護正常子宮內膜組織及基底部內膜組織。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后宮腔內注入透明質酸鈉凝膠及置節育環預防宮腔粘連,組織物送病理檢查。術后口服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給予克齡蒙治療3個月,促進子宮內膜修復,造成周期性子宮出血,預防宮腔粘連,手術后3個月后取出節育環。
1.3 術中觀察及術后隨訪 觀察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術后并發癥。術后隨訪6個月~3年,記錄術后妊娠時間、妊娠結局。
2.1 術中情況 39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均一次完成宮腔鏡定位后摘除息肉或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手術完畢宮腔平坦。單發EP 29例,多發EP 10例,EP直徑0.5~2.5 cm,手術時間為15~43 min,平均(16.5±5.3)min,術中出血量為10~22 ml,平均(13.4±4.2)ml,術中無一例出現并發癥。
2.2 術后隨訪情況 39例患者術后病理診斷均為子宮內膜息肉,36例獲得隨訪,失訪3例,術后經宮腔鏡檢查,子宮內膜均恢復正常。36例患者術后28例妊娠,其中20例足月妊娠,足月妊娠率由術前2.56%(1/39)升高到術后的55.56%(20/36),6例自然流產,自然流產率由術前71.79%(28/39)降到術后的16.67%(6/36)。2例早產,5例仍在隨訪治療中。
EP是良性的宮腔占位性病變,其臨床診斷比較困難,息肉可以發生于青春期以后的任何年齡。EP是異常子宮出血及不孕的主要原因,其可以生長于宮頸管內,也可以從子宮壁的任何位置以任何角度向子宮內突出。EP對女性生育功能影響的主要機制:EP在宮腔內作為異物,可以干擾受精卵著床和發育;輸卵管開口處生長的EP機械性阻塞輸卵管開口,影響受精卵進入宮腔,導致不孕;EP引起慢性不規則宮腔出血、子宮內膜炎癥反應,導致宮腔內環境發生改變,均不利于精子存活或受精卵著床;以及EP患者常常伴發各種內分泌紊亂性疾病,如黃體功能不全、排卵異常、不排卵或雌激素水平過高等均不利于受孕。大多數學者主張不孕婦女應行EP摘除,尤其是對于一些除了EP外無其他明顯不孕因素的患者[2]。本組資料中患者術前自然流產率高達71.79%(28/39),足月分娩率僅為2.56%(1/39),故子宮內膜息肉是導致不孕、反復流產、早產的常見病因。
傳統的治療EP的方法是診刮宮腔,因手術在盲視下進行,具有創傷大、術后宮腔粘連等不良后果。宮腔鏡下息肉摘除術在直視下進行,可以直觀、全面觀察宮腔,判斷是否存在子宮內膜息肉,可以宮腔鏡定位后摘除息肉或行息肉電切手術,因此創傷小。對于大部分小息肉,手術中無需用大號擴宮棒擴宮,可用活檢鉗直接夾取,減少電損傷及宮頸、子宮內膜損傷。鉗夾不徹底者及直徑較大、多發的子宮內膜息肉,則需用大號擴宮棒擴宮后以環狀電極電切至基底部,手術中盡量保護正常內膜組織及基底部內膜組織。本組資料中患者術后自然流產率為16.67%(6/36),足月妊娠率為55.56%(20/36),明顯降低了自然流產率,顯著提高了足月分娩率,同時術中無一例并發癥發生。
宮腔鏡下去除EP提高了不孕婦女的生育功能,其原因可能是宮腔內環境得到了改善,有利于受精卵著床,宮腔容積變大,內膜重新增長修復,妊娠結局得以改善。宮腔粘連是婦產科常見病之一,任何宮腔手術操作都有可能造成子宮內膜組織損傷,導致宮腔粘連[3]。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后宮腔內注入透明質酸鈉凝膠,給予節育環置入宮腔以及對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者術后給予克齡蒙治療3個月,促進子宮內膜修復,造成周期性子宮出血,對預防宮腔粘連有重要作用。宮腔鏡是治療和診斷子宮內膜息肉的金標準,宮腔鏡下息肉摘除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可以徹底切除病灶,手術創傷小,盡可能保護正常子宮內膜及基底部,避免子宮內膜損傷,恢復患者子宮內環境,進而改善患者生殖功能,手術微創、簡單、安全可行,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Arslan S,Aytan H,Gunyeli I,et a1.office hysteroscopic evaluation ofendometrium:can we hit the target[J].Arch Gyneeol Obstet, 2005,271(3):200-202.
[2]潘 萍,李素春.子宮內膜息肉與不孕[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9,25(11):879-880.
[3]肖松舒,萬亞軍.自交聯透明質酸鈉凝膠預防中重度宮腔粘連分離手術后再粘連的前瞻性、隨機、陰性對照臨床研究[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5,50(1):32-36.
R714.42+2
B
1003—6350(2015)18—2764—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8.1006
2015-06-24)
孔嫦瑛。E-mail:kongchangying20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