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香麗
對當前我國女大學生失聯報道的反思
巴香麗
[摘要]截至目前,女大學生失聯事件頻發,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而有關女大學生失聯的報道也是層出不窮。那么作為揭示事實、引導社會輿論的新聞媒體在一次次的報道之后,有沒有給女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帶來實質性的引導?社會輿論形成的背后,新聞媒體報道是否起了決定性作用?文章將通過對女大學生失聯事件的報道,來反思新聞報道中存在的不足,以減少和避免此類失聯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女大學生;失聯;新聞報道
[作者]巴香麗,河南大學碩士研究生。
當前,我國女大學生失聯事件主要集中在學生放假的時間節點上,即8月和9月,受害地點也多是上學和回家途中、車站或者學校附近。本該在一次不幸事件發生之后引起女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高度警覺,然而,接踵而至的失聯事件卻讓我們不得不反思相關的新聞報道究竟有多大的傳播意義,是媒體傳播機制的失語,還是女大學生這一受眾群體自身媒介素養的缺乏?
(一)傳播主體上,跟風現象嚴重,專業素養不足
女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一直以來都被視為需要特殊保護的群體,因此,對她們的傷害事件無疑會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然而,面對著女大學生失聯事件,媒體在履行職責、進行報道的同時,也往往存在著跟風現象,這也是專業素養不足的表現。在事情真相還未查出之前,媒體即做出各種猜測,并對事件進行放大,甚至是狂轟濫炸式的傳播消息。
事實上,我們并不否認新聞報道會給更多的受眾帶來啟迪,給更多的女大學生帶來警示,但是,一窩蜂式的報道未免讓人覺得恐慌。人們在面對負面信息時,往往會把事情想得更糟糕,而且記憶的程度也會更深刻。尤其是現在信息傳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而且各種新媒體應用和自媒體平臺的出現也為傳播內容的重新包裝提供了條件,因此作為公信力較強的新聞媒體必須以嚴謹的態度、較強的專業素養來真正發揮好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二)傳播內容上,報道以偏概全
在有關失聯女大學生事件的報道中,新聞媒體多把原因歸結于女大學生自身防范意識的缺乏。那么,根據鳳凰視頻網絡調查“女大學生失聯的主要原因”的結果顯示:認為女大學生天真、缺乏防范意識的占比13.5%;認為歹徒兇殘、專挑年輕女孩的占比2.2%;認為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導致孩子喪失自我防范意識的占比8.6%;認為學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安全教育的占比35.7%。
新聞報道過多地側重于表達女大學生有知識、有文化,那么有較高的應變能力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僅憑幾個女大學生失聯事件就斷定為女大學生這一群體有能力或者無能力也是有失偏頗的。另外,還有媒體針對重慶女孩高渝遇害的原因做了調查,有66%的人認為是自身安全意識差。女大學生自身防范意識不足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是新聞媒體不應該只抓住這一點,以偏概全,還應該看到更深層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社會成長環境造就了他們的世界觀。
(三)傳播效果上,急于得出結論而未提出實質性的措施
隨著女大學生失聯事件的頻發,各種“防狼術”“防身寶典”也開始火爆起來。部分媒體還請了專業人士進行實戰演練,指導大學生怎樣與歹徒周旋或者如何有效地打擊歹徒的要害部位。類似的相關報道盡管也風生水起,可是對于在校的女大學生而言,似乎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很多人只是模仿一下或者欣賞一下也就再未關注了。至于能否在真正遇到危險時用到這些報道的內容,就另當別論了。
女大學生失聯報道浪潮已經稍微平靜了,迫于輿論壓力所產生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浪潮也平靜了,那么,新聞媒體在事發之時所報道的,各相關部門針對失聯事件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是否真正落到了實處,恐怕也無人問津了。這不僅僅是新聞媒體輿論監督作用的缺失,也是社會大環境下信息高速發展的漏洞。
(一)注意力經濟社會的影響
現在的社會是多元化的社會,也是注意力經濟消費的社會,在這種快節奏的社會里,我們更多地關注那些容易理解又能夠帶來感官刺激的信息。在女大學生失聯報道中,很多新聞媒體就過多地利用了這一點。例如,在2014年8月21日,22歲的女大學生小金在濟南被黑車司機綁架事件中,多數新聞報道就過多地使用了“性
虐”“毆打”“囚禁”等暴力性的詞語,前面往往加上“多次”,并且還配上受害者的圖片。受眾在看到這樣的報道時,的確很容易受吸引,但他們在滿足心理欲望的同時也不免會質疑媒體的公信力。
(二)“第三人效果”的受眾心理影響
“第三人效果”是由菲利普斯·戴維森提出的,他指出個人往往會認為別人受同一信息的影響程度大于自己,高估了大眾媒介對他人的影響,尤其是對于負面的或不需要的媒介內容。而且,媒介內容造成的負面信息越大,信息來源的公信力越低,“第三人效果”越明顯。也正因為如此,新聞報道過多的渲染反而會讓女大學生群體覺得危險離自己很遠,她們也會高估自己在遇到此類事件時的解決能力。那么,這種效應也使得女大學生群體在看了一系列的失聯報道之后,竟有置身事外的感覺。
(三)傳受雙方信息傳遞不協調
女大學生失聯報道中,新聞媒體主要是從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幾個方面來分析,尋求的是一種全方位的保護措施和一個均衡的立足點。這樣的報道盡管面面俱到,卻讓女大學生們誤認為事情的發生并非能夠由她們一人來決定,她們所能掌握的資源實在太少。反觀新聞報道的初衷,不正是希望女大學生自身首先能夠保護自己,再輔之以社會等方面的支持嗎?而現在,卻成了社會、家庭、學校集體來保護學生,然后學生再按部就班地去做。這樣的輿論引導反而不利于女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導致傳播者與精準受眾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協調。
(一)堅持合理的議程設置
1.合理引導受眾關注度。根據樂思輿情中心監測系統顯示:從“女大學生失聯遇害”專題的微博、新聞、微信聲量走勢來看,該話題最先由新聞報道引發,隨后才經微博傳播不斷發酵。那么,從這一調查可以看出新聞報道在整個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新聞媒體進行合理地議程設置,傳遞給受眾有關女大學生失聯的事實,告訴受眾要加強必要的自我防范意識,但也不要驚慌,這樣才能夠讓受眾不至于因恐慌而傳播更多的負面信息,也不會給微博和微信的信息傳播帶來太多的困境。
2.呼吁建立女大學生安全保護措施。在無法從根本上杜絕女大學生失聯事件的情況下,我們能做的應該是預防此類事件的發生。新聞媒體也應該多建立一些有益于女大學生出行等方面的安全保障機制。借鑒韓國政府的做法,增加路燈和攝像頭的數量,呼吁更多的志愿者加入保障特殊人群安全出行的隊伍中。通過議程設置把媒介議程轉化為公眾議程,再通過公眾議程實現媒介議程的優化,不斷地促進整個新聞媒體報道環境的良性循環,同時也不斷提高女大學生安全出行指數。
(二)重塑新聞專業主義
1.堅持“適度、時宜”的傳播理念。新聞報道中應該注重保護受害人的隱私,不過多地渲染其所受的傷害。如“東北失聯女大學生遭網友拘禁達7個月”事件中,盡管部分報道中對受害者面部打了馬賽克,但是仍能在一些新聞網站上看到受害者的真實臉龐。另外,與之相關的“女大學生淪為性奴”的圖片和視頻更是充斥著整個網絡。事件報道的本身已經給受害者帶來了痛苦的回憶,而過于清晰的披露則會給她們帶來“二次傷害”。新聞報道堅持適度、時宜的傳播理念,不僅能夠保證新聞事實的傳播,也能夠給受害者帶來些許的慰藉。
2.舍棄媒體偏見和去“標簽化”。在新聞報道里,歹徒往往是“兇殘”的象征,而女大學生往往是“不經世事的花朵”的形象,二者的結合往往是“行兇者”與“受害者”的關系。他們身上所特有的“標簽化”形象已經為大眾所接受。然而,“人之初,性本善”也是深入人心,后天的成長環境才是人性變化的最根本的因素,新聞媒體最應該做的不是給他們貼上標簽,而是應該呼吁社會正能量的傳播,引導和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Rozin,P.&Royzman,E.B.Negativity Bias,Negativity Dominance,and Contagion.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1,5(4).
[2]鳳凰視頻.“社會正能量女大學生失聯事件[EB/OL].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409/019dc1ee-da38-4056-9c77-b968972fa34a.shtml?_ref=baidu.
[3]王才忠.每位女性受害都讓我們羞愧滿面[N].湖北日報,2014-08-29(004).
[4]佟吉清.給女性一個免于恐懼的公共空間[N].中國婦女報,2014-09-18(A03).
[5]女大學生失聯遇害話題輿情分析[EB/OL].http://china.huanqiu.com/article/2014-09/5125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