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穎
關于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創新的分析與思考
李虹穎
[摘要]廣播電視新聞在人們生活中是一種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作為一種能夠快速傳播時事信息的媒體方式,對人們的意識形態有著十分廣泛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對編輯的專業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要求編輯在工作態度上要更加的嚴謹和務實。本文通過對廣播電視新聞深入研究,針對編輯的職權展開廣泛的探討,并從各個角度進行了細致分析,對新聞編輯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新聞編輯;廣播電視;創新思考
[作者]李虹穎,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廣播電視臺新聞編輯。
在傳媒行業蓬勃發展的今天,面臨著激烈競爭的復雜行業環境,怎樣才能夠在同行業中脫穎而出,是當前廣播電視領域中新聞編輯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盡管新聞質量是發展的基礎,但信息技術呈現出井噴式的發展,在多樣化的傳媒方式中通過創新來對廣播電視的現狀進行優化,從而提升整體競爭力,使廣播電視新聞能夠擁有更加廣闊的生存以及發展空間同樣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只有從方方面面進行創新,才能促進廣播電視新聞的全面進步和整體優化,使廣播電視新聞能夠保持新穎,并獲得質的飛躍。
由于廣播電視新聞是影響國民意識形態的重要力量,因此相關單位直接受國家管控,肩負著傳播政治形態的重要任務,主導著國民意識形態的主旋律,在某種程度上聯系著國家與民眾之間的交流。在這種情況下,廣播電視領域的新聞編輯需要對相關新聞線索進行精心篩選,甄選出有價值的新聞,不僅如此還應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主旋律的要求,要有利于國家穩定與社會和諧,能夠傳遞出黨和國家的核心價值觀,能夠教化民眾,使民眾在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影響下熱愛祖國擁護黨。這種情況下,在針對新聞進行創新的過程中需要堅守政治導向的底線,不能夠違背黨和國家的意志,不能逆國家的政治潮流而上,這時新聞編輯的作用就凸顯出來,對相關新聞進行嚴格把關,并精心地進行篩選,通過敏銳的新聞嗅覺在龐雜的新聞信息中篩選出符合主旋律價值觀的新聞信息,并基于對國家時政的理解和領會,進行具體的新聞編寫,將合適的信息傳播給民眾,使新聞能夠在民眾中間產生積極的反響。在進行具體的新聞素材選擇時,充分把握好輿論的導向,突出正確的政治主題,對內容進行適當的選擇,集中火力針對新聞要害,并通過適當的文學加工,使新聞內容變得更加豐滿,更加形象生動,能夠吸引人們的關注,使民眾對新聞內容感到好奇。不僅如此,還應該了解民眾的心理需求,并將這些內容在新聞中傳遞出來,將新聞報道緊貼人們的實際生活,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困難和需要進行密切關注,在這種情況下,新聞才能夠在人們生活中占據地位,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從而更好地實現傳播主旋律價值觀的作用。
能力是新聞生存發展的基礎,只有使能力得到強化,創新才能夠成為可能,同時也才能夠有價值。在新聞制作過程中的某些特別環節需要強有力的創新能力才能夠完成。在這種情況下,強化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是關鍵措施。不可否認的是,編輯的人文素養以及專業水準是成就新聞節目品質的關鍵,只有擁有這方面的堅實基礎,才能夠為新聞節目的創新提供前提條件。隨著社會環境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人們的新聞需求也同時變得更加多樣化。不僅如此,相同的受眾群體在不同時間段的喜好和口味也會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新聞編輯只有具備創新的意識及思維,才能夠敏銳地發覺新聞市場的變化,并針對新聞節目進行與時俱進的創新,這樣才能夠在新聞市場中牢牢占據著主動的位置。因此,新聞編輯需要尋求持續性的突破,不斷地進行全新的嘗試,擺脫新聞類型與風格的限制。不僅如此,新聞編輯還應做好引領行業潮流的準備,具備這種意識才能夠充分掌握市場的整體變化情況,及時了解變化的內容,從而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和步伐,隨時進行去粗取精、推陳出新的改革,從而獲得核心競爭力。從形而上學的角度來講,創新是在一定高度上的突破,因此只有編輯優化自身知識結構,增加內在的人文底蘊,才能夠使創新成為可能。
盡管新聞編輯是按部就班地進行工作,但卻絕對
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直接受到人們日常觀念的影響和限制。經濟的發展推動著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的滿足催生了人們的心理以及精神需求,人們開始對文化與精神層面的事物更加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廣播電視新聞就很自然地走入廣大人民群眾視野之中,通過廣播電視新聞人們能夠獲取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內容,這在提升國民素質的同時,也反過來促進了國民素質的提高。時政要聞、民生大事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所以在進行具體的新聞內容編輯過程中,需要更加貼近人們的現實生活,能夠客觀充分地反映出人們生活的現實狀況,這樣才能夠滿足新聞受眾的需要,將有價值的信息內容提供給受眾,通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就能夠樹立節目在民眾中的地位,使其變得更加具有實際價值。總體來講就是說在針對廣播電視新聞進行具體創新的過程中,不僅要針對形勢,更重要的是針對內容進行創新,應抓住新聞創新的本質意義,進行有實際價值的創新,只有如此,創新的成效才會更加顯著。新聞創新的關鍵,不是僅局限于內容以及形式,而是編輯本身的意識,通過對受眾心理需要的準確把握,對新聞進行及時調整和改革,這樣就能夠牢牢抓住民眾的內心。在進行具體的創新嘗試過程中,應把握創新的精髓,對新聞進行本質上的突破與創新,在此基礎上進行形式上的創新,就能夠起到如虎添翼的效果。在整個過程中,把握好輕重緩急,要主次分明,將策劃的重點放在新聞內容方面,注重情感的表達,輔助運用華麗的新聞形式,才能夠做到內外兼修。
從某種意義上講,新聞編輯工作同樣是一種藝術性的工作,只有通過持續性創新才能夠將這項工作保持在較高的水平線上。作為新聞編輯人員,需要具備極強的單項素質以及綜合能力,不僅要具備極高的政治政策水平,還要擁有敏銳的新聞嗅覺,通過技巧性的手段對新聞制作進行創新,新聞內容才能夠迎合大眾的審美標準。第一,在確定新聞標題時,需要其能夠在瞬間抓住民眾的眼球,能夠在花樣繁多的新聞中脫穎而出。新聞的種類繁多,社會民生只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時政要聞以及文化娛樂也在新聞中占據很大比重。在撰寫時政要聞以及社會民生新聞時,要掌握好尺度,杜絕夸張與失實,要盡量保證客觀的態度,撰寫過程中力求簡潔精煉,不拖沓啰唆,同時也允許生活化的標題類型存在。在撰寫娛樂文化類新聞時則應該更加的靈活多變,使標題更有吸引力,能夠迎合民眾的心理特點。不僅如此,還可以通過副標題的形式進行進一步的闡述,營造出一種引人入勝的感覺,使人們生出深入了解的沖動。新聞標題的關鍵就是能夠吸引關注,只有緊抓受眾注意力,才能達到應有的標題效果。針對廣播評論類型的新聞進行的撰寫的過程中,應通過設置問題激發民眾好奇或者獵奇的心理,并在這種心理驅使下聽完或者看完評論,從而得出最終的答案。具體來講,如在針對校車事故進行標題撰寫時,將標題撰寫成《校車不安全,誰之過?》,就能夠將受眾帶入這一問題中來,就像看懸疑故事一樣去解開懸念。
新聞類型多種多樣,這也決定了新聞結構上的巨大差別。具體來講,法制新聞絕大多數都是通過專家訪談或者演播室的形式進行的,在這種形式下進行新聞解析和評論,能夠使受眾對相關新聞事件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說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如果是以新聞播報的形式進行新聞傳播,播音員可以通過情緒或者語氣上的變化,使新聞獲得層次感。
廣播電視新聞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控制的工具而存在的,代表著黨和國家的意志,同時也反映著民生民情,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創新改革,需要兼顧到各方意愿,充分控制好各方的平衡。
[1]下巴艾提克里姆.對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創新工作的幾點思考[J].西部廣播電視,2014(8).
[2]魏寶.從手中需求角度看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J].鄭州大學學報,2013(4).
[3]伍順比.歷史現狀策略——我國西部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2013(4).
[4]陳萬斌.新時期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創新意識培養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14(2).
[5]吳華清.黨報市政新聞話語研究——以《寧波日報》為例[J].復旦大學學報,2012(4).
[6]梁憐之.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傳統媒體新聞編輯轉型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