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嶺
高校學報功能辨析
劉 嶺
[摘要]學界和業界在理論研究與辦刊實踐中相對側重學報的學術傳播功能,但學報在學術培育功能的實現方面更有優勢,而且學術培育功能對學術共同體發展和高校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學報有必要把學術培育功能的能力建設與提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同時繼續增強其學術傳播能力,這樣有利于發揮學報的優勢,更好地實現其價值。
[關鍵詞]學報;功能;辨析
[作者]劉嶺,廣東海洋大學學報編輯部編輯。
學報是高等學校主辦的、以反映本??蒲泻徒虒W成果為主。這一界定決定了學報服務高校的一系列功能。從理論上講,學報的使命就是通過辦刊實踐來充分實現這些功能,以此發揮為高校服務的作用。但從現實看,學報一直面臨著辦刊的困境,如刊載內容太雜、缺乏特色和明確定位、學術競爭力不強等。導致這些問題固然有社會、機制等多種因素,但筆者認為尚未對學報功能做出準確評估和把握,也是學報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試著對學報的功能作進一步辨析,以期幫助學報找到更能發揮其優勢的辦刊路徑,從而更好地實現其功能。
登錄知網,以“學報”和“功能”作為篇名查閱相關研究文章,共計297篇。對這些文章做歸納分析,可以看到學報功能的概括主要集中于這幾點:(1)開展學術交流和展示科研成果;(2)促進重點學科和科研優勢力量;(3)培育新學科和學術新人;(4)記載學??蒲袣v史等。具體來看,功能(1)是其學術傳播功能的直接體現;功能(2)主要是通過在學報設置重點或者優勢學科的專欄、專題、專輯等,密集、快速、持久地推出相關成果,由此產生較大的學術影響力和深厚的學術積累來實現,這也是其學術傳播功能在重點學科建設上的體現;功能(4)是從學報的學術傳播功能衍生而來的;功能(3)則涉及學報的學術培育功能,在這些文章中一般會有涉及,但后續的辦刊配套措施和經驗更多還是著眼于提升學報的學術傳播能力。這些研究軌跡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學界和業界在理論研究與辦刊實踐中都更側重學報的學術傳播功能。應該說,這些研究對認識學報功能、積累學報辦刊經驗、推動學報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但另一方面,學界和業界在理論研究和辦刊實踐中側重于學術傳播功能的提升,產生理論研究和辦刊工作的思維定勢,容易忽視學報更具優勢的功能,進而使學報的辦刊思路和實踐不利于培植學報的優勢,不利于更好地發揮學報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因此,在審視學報的功能時,研究者不必受限于學報作為傳播媒體的定位,可以在促進學術共同體發展的大背景下,對學報實現上述功能的能力作相對客觀的分析與評估,認真發掘學報更有優勢的功能及其價值,并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報的辦刊實踐,更好地發揮學報作用。
(一)學術傳播功能
學報是隸屬于高校的綜合性學術期刊,這一辦刊性質決定了學報自主運作的空間小且學科定位不明晰。因此,與專業定位明確、運作方式靈活的很多社會性專業學術期刊相比,學報對高校優秀稿件的吸引力不夠強,這會導致學報在學術評價上處于劣勢。查閱近些年的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可以看到專業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較高,學報多處在相對低端的位置。目前有種說法:“一流稿件到國外,二流稿件到名刊,三流稿件到學報”,就是學報辦刊困境的一個反映。這又會導致高校優秀稿件進一步外流。加上學報的數字化程度偏低,在網絡技術的利用上相對遲緩,不利于學報更快地進行學術傳播。因此,學報實現學術傳播功能的能力并不盡如人意。
(二)學術培育功能
與社會性學術期刊相比,學報的學術傳播功能不夠強,但在學術培育功能方面卻有明顯的優勢。具體如下:
(1)辦刊的使命。學報是高校的學報,不僅是學術傳媒,也是隸屬于高校的一個學術部門,這種隸屬關系決定了學報服務高校的辦刊特色。因此,學報能根據人才和學科的需要及時提供張弛有度、收放自如的服務機制,這是社會性專業學術期刊完全不具備的優勢。
(2)溝通的優勢。設置在高校內部的學報,有接觸、感知、了解、聯系高??蒲腥藛T和學科的天然優勢,更容易通過多種方式與新學人、新學科保持聯系,了解其需要。而專業學術期刊往往面對的是來自社會各方的科研人員,建立更緊密的聯系不太現實。
(3)綜合性的辦刊特色。專業學術期刊具有學科定位明確、欄目劃分清晰、作者層次高、稿件質量好的優勢。但是,一名科研人員和一門學科都有縱向發展的過程,從不成熟到成熟,從未被充分認識和認可到被充分認識和認可。成長階段的學術人才在學術思想和論文寫作方面尚不成熟,新學科又往往從多種學科的融合、交叉中誕生,因此學術新人和新學科在標準高、學科定位明確、競爭激烈的專業學術期刊上獲得一席之地比較困難,而學報的綜合性正好具有較強的包容性,能在新學人和新學科的培育、孵化中發揮更多的作用。
(一)培養新學人
科研事業能夠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有一支年齡和專業結構合理的科研團隊,1名帶頭人,3~5名科研骨干和1個包括若干科研助手、事務助手、技術助手在內的支撐體。這意味著處在科研團隊“金字塔”塔基部分的師生非常重要,既在科研團隊中直接發揮作用,又是未來科研骨干力量的生力軍。因此,培養學術新人對于科研事業來說非常重要。
高校的最基本任務就是培養人才。通常說,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在課堂,但事實上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社會實踐等都是促進人才成長的途徑,甚至發揮著課堂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學報在發現、指導和培養學術新人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正是促進學術人才成長的學術部門。
學術新人大都處于科研的初級階段,即使論文有創見,但研究方法、學術思想不成熟,在撰寫研究論文時也存在多種瑕疵。這種情況下,學術新人想在稿件擁擠、作者層次高的名刊、大刊上發表文章并不容易,學報正好可以成為科研人才成長的孵化器。學報編輯往往對本校青年作者持一種包容的態度,積極吸納他們具有創新意義的學術成果,同時根據專家的審稿意見和學術論文的規范提出修改意見,耐心與他們交流探討。在這個過程中,學術新人的學術表達能力和論文的質量得到提升。例如,學報要參與國際交流,主要靠論文的英文摘要來實現。但對很多學術新人來說,他們往往不了解英文摘要的國際慣例,不注意通過英文摘要來展示論文的閃光點,而且英文寫作水平較低。針對這種情況,西北工業大學學報主編胡沛泉教授都是通過與本校作者面談來共同修改英文摘要,很多作者認為這個過程使他們受益匪淺,為他們今后走向國際學術舞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建設新學科
學科建設是高校的另一個重要功能。高校不僅要強化重點學科或者特色學科的建設,保持在某些領域的優勢,也需要培育新學科,將新學科發展成為特色學科或者優勢學科,進而推動科學的發展。新學科往往萌芽于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初期階段由于科研力量薄弱,成果不夠成熟,在學科定位明確、稿件要求高的專業學術刊物中不易刊發。但新學科必須借助平臺記載、探討和傳播,學術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理論系統化、知識體系化,即學科化。而學報則可以在欄目設置和用稿上盡量向新興學科傾斜,為研究者提供快捷、優質、高效的服務,推動新學科發展。如《東北大學學報》積極地扶持該校的振動利用工程學、智能巖石力學等新學科,不但培養了拔尖學術人才,還逐步培育了學校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
鑒于上述分析,學報雖然有學術傳播和學術培育兩個功能,但在學術培育功能的實現方面更有優勢,同時也可以看到學術培育功能對學術共同體的發展和高校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學報有必要把學術培育功能的能力建設與提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同時繼續增強其學術傳播能力,這樣有利于發揮學報的優勢,更好地實現其價值。[本文系廣東省高等學校學報研究會編輯學研究立項項目“高校學報(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與創新發展”(項目編號:20140322)的階段性成果]
[1]教育部.高等學校學報管理辦法[S].1998.
[2]洪鷗,姜春明,王寧.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網絡出版現狀調查與思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7).
[3]蔣華.高校學報與科研工作耦合運行及導向功能研究[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1(6).
[4]周宗錫,藺西亞,張書.從《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的實踐談高校學報的功能定位[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0 (1).
[5]蔣亞儒.高校學報與學科建設的互動關系[J].陜西科技大學學報,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