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文
論新媒體時代紀錄片的歷史使命與版權價值
王 文
[摘要]作為當今社會最重要的影像記錄方式,紀錄片在中國的發展可謂一波三折,特別是隨著數字科技的迅猛發展,新媒體以其開放性、實時性等獨特優勢,迅速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和習慣,也顛覆著傳統媒體的產業結構。本文通過比較紀錄片和其他類型節目的差異,分析新媒體對紀錄片帶來的影響,提出紀錄片具有極其珍貴的歷史意義和版權價值,必須建立機制,加強管理和維護。
[關鍵詞]傳統媒體;新媒體;紀錄片;版權價值;管理機制
[作者]王文,編導、主任記者,湖北廣播電視臺電視衛視頻道。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令人絕望的冬天,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我們面前什么也沒有,我們面前什么都有。”英國作家狄更斯的這段話,曾經被人們無數次重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新媒體飛速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它也正是紀錄片和紀錄片人處境的真實體現——急劇的商業化發展帶給紀錄片的是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無法估量的歷史意義和版權價值也將給它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
作為當今社會最重要的影像記錄方式,紀錄片在中國的發展之路并不順利。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用平民視角、充滿人文關懷地“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使農民工、個體戶、學生、城市漂泊者等普通人的生活成為當時紀錄片節目的主題,中國社會現實中最底層的問題開始被關注;《話說長江》《話說運河》《望長城》等優秀系列節目的出現,創造了中國紀錄片史上最早的高峰;而《紀錄片編輯室》《東方時空》等紀實類欄目的推出,更將紀錄片的發展推向空前的繁榮。
然而,隨著日益殘酷激烈的電視商業化競爭,各大主流電視平臺硝煙彌漫:滾動播出的時事新聞、跌宕起伏的影視劇集、大手筆大投入的娛樂節目季播節目你未唱罷我登場,電視屏幕熱鬧非凡。當收視率成為決定節目生存發展的最重要砝碼,紀錄片卻因收視慘淡被逐漸邊緣化,即使2014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升級版限娛令執行,省級衛視每天播放國產紀錄片的時間有了不少于30分鐘的明確規定,但很多紀錄片欄目仍是勉強維持,境遇尷尬。
特別是隨著數字科技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全面興起,寬帶普及、光纖入戶和無線WIFI熱點建設推進,電子郵件、論壇、博客、QQ、微博、微信等層出不窮,網絡電視、手機電視、移動電視、交互電視、戶外電視及其他新型媒介花樣翻新。這些“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以其開放性、實時性等獨特優勢迅速改變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和習慣。
據2014年1月公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數量已達6.18億,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5.8%,網絡視頻使用率達到69.3%。
在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媒體時代,很多傳統媒體的產業結構被顛覆,廣電行業也經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和考驗,很多人驚呼“狼來了”,甚至有人預測,未來幾年,傳統電視臺就將消失。那么,面對新媒體的突飛猛進,電視媒體出路究竟何在?對本已身處困境的電視紀錄片來說,這些新媒體的出現又意味著什么?它的生存之道在哪里呢?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紀錄片甚至整個電視媒體在中國的發展和命運。
我們不妨先分析一下這些新媒體的特別之處:在大量網絡媒體出現之前,電視曾以“新聞早于報紙、視聽優于廣播、活動非常有形、劇場更加精彩”而傲視其他傳統媒體,可是在新興媒體面前,這“四大傳統優勢”卻光彩不再——新聞方面,網絡媒體的新聞傳播速度、信息容量和接收方式更加快速更加便捷;影視劇方面,比比皆是的網絡劇場讓大家可以不再受到播出時間的限制和插播廣告的干擾,能夠更加自由地收看,甚至一個電視臺花費巨資購進的節目可能還沒來得及播出,網絡上已經可以先睹為快;大型活動方面,通過網絡平臺不僅可以頻頻開展實時轉播,觀眾的參與和互動也更加方便。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網絡信息雖浩如煙海,卻真假難辨,所以網民上網常常只是抱著“獵奇”和“圍觀”的娛樂心態,而傳統電視媒體在權威
性、真實性和觀賞性方面所具有的優勢,仍是網絡媒體難以比擬的。而且由于資金、技術、人才等多方面的原因,雖然電視媒體在節目數量上很難與新媒體一較高下,但是在精品節目和深度報道上的競爭實力和發展潛力,短時間內還很難被超越。因此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廣電媒體能否發揮優勢,打造具有深厚內涵、豐富底蘊的電視精品,將會成為決定它未來生存與發展狀況的關鍵。
而紀錄片對制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專業水平要求較高,耗費資金較大,制作周期較長,需要投入的人力成本、時間成本更大,因此預計相當一段時間內,各種新媒體中的紀錄片節目絕大多數仍主要來自于電視臺、紀錄片公司等專業制作機構,新媒體更多的是成為它的重要傳播渠道和宣傳推廣手段。
目前,已經有多家視頻網站成立了紀錄片頻道,成為紀錄片制作者和發行人的新客戶。騰訊愿以每集數萬元的價格購買紀錄片《公司的力量》,新浪也以數百萬元的廣告置換了它的免費播映權。2011年,崔永元擔任總策劃的紀錄片《我的抗戰》(1、2),也都是在網絡首播成功,并以5000萬點擊量獲“網絡傳播獎”。
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4月30日聯合央視-索福瑞、尼爾森、愛奇藝網、優酷網、良友網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產業2014年首季數據也顯示:熱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在網絡上的關注度絕對不輸于同期的熱門影視劇。據統計,“舌尖2”在優酷視頻播出第二天點擊率就高達500多萬次;播出不到一周,優酷點擊率超過1500萬次,騰訊點擊率接近3000萬次。百度指數顯示: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上的中國2”“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總搜索量甚至超過熱播劇《宮鎖連城》。手機新聞客戶端對“舌尖2”的關注度也逐日上升,僅2014年一季度“舌尖2”的新聞量與微博量就已經超過2013年全年總量。
這無疑是個非常驚人的數據。它是對紀錄片市場價值的極大肯定,也將為紀錄片行業打開一個更加廣闊的嶄新市場,讓版權價值成為紀錄片最具競爭力的核心資產。
和其他影視作品完全不同的是,紀錄片不僅能供人消遣、娛樂、獵奇,它還具有教育、收藏等功能。
國際紀錄片大師伊文斯曾不止一次地說過:“紀錄片是把現在的事記錄下來,就成為將來的歷史。”很多著名的紀錄片導演在節目拍攝過程中,也會盡可能地采取旁觀態度,忠實地記錄生活,而不介入生活,更不影響和改變生活。正是這種特殊的制作理念,使得紀錄片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更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版權價值。包括紀錄片拍攝過程中的很多素材,都會成為承載歷史的寶貴財富。
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案例:1980年,中日兩國曾合拍紀錄片《絲綢之路》,因為當時版權意識不強,節目完成后,素材被日本人拿走了。2004年央視重拍《絲綢之路》時才發現找不到原始素材,于是向日本方面要回當年的拍攝素材。現在這批資料的珍貴價值沒法估量,因為它所記錄的絲綢之路如今已經大變模樣。《絲綢之路》素材運回國內時,央視正在進行素材有償使用試點,模擬計費,掛賬空轉累計30億元。由此可見,精品紀錄片的素材版權,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變遷,會愈顯珍貴,甚至成為無價之寶。
在世界人類學第九屆大會上,與會專家們通過了一項重要決議,表示“電影、錄音帶和錄像帶在今天已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科學資料的源泉。它們提供有關人類行為的可靠資料……我們所處的時代不只是一個變化的時代,而且是同一性增強而文化大量消失的時代,按現存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記錄人類遺產非常必要”。從這個意義上說,紀錄片的拍攝意義,正是在搶救性記錄那些正在消逝的文化。
因此作為世界三大影視人類學研究中心之一的德國哥廷根科學電影研究所就建立了人類學大百科全書影視卷,專門收集全世界各民族的影視素材。
過去一百多年,正是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一百多年,還有一些事件的親歷者和歷史的見證人在世,對他們的拍攝和采訪,非常珍貴。即使有些節目只能播出一次,或者由于篇幅限制,這些老人們的講述和回顧在節目中并不可能太長,但是,它們的歷史價值卻可能遠遠超過節目本身。把它們搶救性記錄下來,并站在歷史的高度,以負責任的精神為時代造像、為國家留史,是紀錄片的歷史使命,也是每一個紀錄片人的責任。
在一些歷史文化類的紀錄片制作過程中,我們還經常會走訪一些研究中國歷史、了解中國文化的重量級嘉賓,他們的大家解讀會超越一時一地的局限,給一些老話題帶來新思考,讓節目更有分量。他們的思想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是對過去歷史新的詮釋新的解讀,也是當代歷史觀的忠實呈現。而且,這些紀錄片的史料價值和歷史作用,甚至會超越拍攝者的個人意志,而最終由歷史來評判。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期間,日本紀錄電影的制作和發行牢牢控制在軍部手里。這一時期的日本紀錄電影在鼓動日本軍隊和民眾進行侵華戰爭的同時,也記錄了日本軍隊在中國的諸多“戰績”。然而,正是這些影片記錄的日軍轟炸中國城市、殘害中國百姓、掠奪中國財富、破壞中國文化等行為的鏡頭,后來成為國際法庭指控日本法西斯罪行的力證。這可能是當年的日本政府和電影機構做夢也沒想到的。
傳統電視媒體掌握了大量擁有完整版權的節目資源和紀錄片素材資源,它們可以通過授權播放、圖書、音像制品、演繹改編等多種渠道獲得收益,使版權價值成為廣電行業最寶貴的資產和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點。
現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版權貿易已經成為增長最
快、最具活力的行業之一。而在中國,目前也有部分電視臺開始制定有效的版權管理規則,并采用電子系統進行版權信息登記。
2012年,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版權評估委員會正式成立,這是我國首個專門從事影視版權價值評估的機構。它能夠保障參與節目制作的各方人士的權益,從而吸引更多人參與到紀錄片的創作,提高節目品質,充實紀錄內容。
這幾年,中央電視臺音像資料館也在對外銷售館藏素材,據悉,僅賣給某境外紀錄片頻道的素材,每分鐘單價就達到1000美元以上。
上海東方傳媒集團也成立了全新的版權資產管理機構,并建立國內首個專為廣電媒體版權管理定制的版權產品內部共享和結算平臺。2013年,上海電視臺版權收入已達24.5億元,其中廣播影視節目版權收入為5.7億元,新媒體版權收入為18.8億元,占七成以上。
曾經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也開大版權營銷先河:國內版權收入超過1億元,海外版權收入超過35萬美元。而當年整個央視紀錄頻道的廣告收入是3億多元。確實很難想象,一部精品紀錄片的版權收入竟然能抵得上一個頻道半年的廣告收入,而且,這個價值還在增長。
我們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廣電行業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考驗,然而,當無法估量的歷史意義和版權價值成為整個電視媒體的核心資產,不管世界怎么變化,時代怎么發展,我們相信,所有的堅守和見證給紀錄片帶來的,必然是一個前所未有而且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