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電視真人秀節目的新聞化趨勢
李 娜
[摘要]自1999年首檔真人秀電視節目《老大哥》在荷蘭播出后,立即成為最有競爭力的電視節目,從此真人秀節目風靡全球。而近年來,電視真人秀節目已不僅局限在娛樂節目,也出現在了電視新聞類節目中。從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特點入手,結合當今國內電視真人秀節目出現的新聞化趨勢,分析其出現的必然性和節目采制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關鍵詞]真人秀;新聞娛樂化;記者真人秀
[作者]李娜,濰坊電視臺。
對于真人秀這樣一個詞,很多人都給出了自己的理解,但目前還沒有規范的定義。業界多指“由普通人(非演員)在規定的情景中,按照預定的游戲規則,為了一個明確的目的,做出自己的行動,同時被記錄下來而做成電視節目”。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尹鴻教授對“真人秀”進行了解構:“真”是特色、“人”是核心、“秀”是手段,三個元素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首檔真人秀電視節目誕生在荷蘭,名叫《Big Brother》。這檔節目在荷蘭播出后,立即成為最有競爭力的電視節目。2000年,美國CBS推出的《生存者》在美國有線電視網黃金時段的收視率排名第一。2002年FOX的才藝類真人秀《美國偶像》一經推出立刻紅遍全美。2005年由湖南衛視打造的《超級女聲》問世,獲得空前成功,收視率居當年國內各類電視節目之首,決賽期間的收視率甚至超過了央視春晚,引發了國內真人秀電視節目的追捧狂潮。時至今日,真人秀的電視節目在我國也可以用遍地開花來形容,尤其是各衛視臺紛紛推出體育競技類、明星親子秀等一系列真人秀電視節目。
真人秀電視節目如此火,原因不得不說到真人秀的特點:紀實性、沖突性、游戲性。這三點不僅迎合大眾心理,而且充分發揮了電視媒體的優勢。另外,真人秀電視節目就其含義而言,強調的是“真實性”“互動性”和“表演性”。真人秀電視節目在體現“真”的同時,也盡量突出“秀”的成分。只有“真”和“秀”的結合,即真實的故事用巧妙的手段展現出來,才能使真人秀節目產生最好的效果。“秀”就是一個加工的過程、一種手段。為什么有的真人秀電視節目做得特別火,有的卻少有人問津,選材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一點還是手段和表現方式。
像2013年湖南衛視推出的明星親子秀節目《爸爸去哪兒》,觀眾跟隨“星爸”和“星娃”走南闖北,在接受和完成一個個“任務”的過程中,觀眾的眼球一直被吸引,心情也跟隨“任務”的進程跌宕起伏,在濃濃親情和陣陣歡聲中觀眾得到了極大滿足,收視更是一路飄紅。這個節目將真人秀節目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后期包裝上更是花費了心思,做到了畫龍點睛,使人感覺耳目一新。而2014年浙江衛視推出的一檔電視真人秀節目《奔跑吧,兄弟!》也獲得了很高的人氣。節目中的“兄弟”并不固定,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是近兩年曝光率很高的明星、話題女王或者冉冉上升的新星。以《爸爸去哪兒》和《奔跑吧,兄弟!》為代表的這類電視真人秀節較之前的選秀類電視真人秀節目在廣度上已經發生了變化。盡管制作成本更高了,但收益也非常可觀。不僅如此,對于提高所在媒體的品牌影響力也有非常大的作用。
(一)電視新聞類真人秀節目
上述提到的國內的真人秀節目都是綜藝娛樂類電視節目,觀眾們看到的要么是普通人挑戰自我、成就自我的丑小鴨變天鵝的過程,要么是耀眼的明星們主業之外的另一面。而電視真人秀節目目前大有蔓延之勢,現在不光綜藝類的電視節目有這種真人秀節目,新聞類的節目也已經出現。如無錫臺的《服務車》、山東生活頻道的《一幫到底》、山東公共頻道的《新聞女生組》,以及濰坊電視臺的《服務到家》。雖然名稱不一樣,但是說的都是百姓身邊事,與以往記者只作為記錄和報道者的角色不同,在這類節目中記者參與新聞事件當中,用紀實手法拍攝,在展現事件全過程的同時,對新聞事件的發展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吸引觀眾的除了新聞事件本身外,還有記者在對整個事件采訪、調解過程中的表現。在這種類型的電視新聞節目
中,記者也成為一種新聞元素,其不僅參與其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和影響著新聞事件的走向和發展。
(二)民生題材、紀實性拍攝和個性鮮明的記者是電視新聞類真人秀節目的“三大件”
真人秀節目強調的第一點就是“真”,但是在電視新聞類真人秀節目中,這個“真”指的是新聞本身的真實性。這類節目沒有腳本,不能杜撰。要說電視新聞類真人秀節目與民生新聞有何不同,區別就在于“互動性”和“表演性”上。這里的“互動”指的是記者和新聞當事人之間的互動;“表演”也是看記者在報道和處理整個新聞事件過程中的表現。基于此,也有人將此類節目叫作記者真人秀節目。
作為電視新聞類真人秀節目,選取的題材大都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家長里短、情感糾紛……這類選題很容易引發觀眾的共鳴。另外,用紀實手法拍攝,在保證真實的前提下縮短了距離感。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生活化的語言。作為一檔電視新聞類真人秀節目,我們要打造的“星”是“幫辦”“和事佬”“熱心人”。像無錫臺的《服務車》,它的欄目口號是“看點服務車,現在就出發”。節目周一到周五,每天15分鐘,全現場真實記錄,每天為百姓解決一個實際困難。最早看這個節目的時候是2007年,現在回想他們報道過的具體的事兒已經模糊了,但是記者老成和翟慧讓人印象深刻。筆者認為,像這類電視節目,觀眾能記住出鏡的記者,節目就成功了一半。像那位記者老成有鮮明的個性,跟人們傳統印象中對記者嚴肅、冷峻、客觀、理性的認識不同,他不僅說話詼諧有趣,而且表情和肢體語言也很豐富。有時候方言、普通話雜糅在一起講,聽著還挺熱鬧。有時候一個選題,《服務車》團隊能做成“連續劇”,其中有起因、經過、高潮、結果。這樣做既包含了各新聞要素,也符合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更重要的是與民生新聞相比增加了人情味。在電視新聞類真人秀節目中,記者不再高高在上,新聞報道的視角是平視。當事人信任記者,愿意把自己遇到的事情告訴記者。當然要達到這種程度,記者是要做一番努力的。有的人適合做這類電視節目的出鏡記者,有的則不適合。現在有的電視臺通過招募“熱心人”的方式,邀請律師、社區工作者、退休教師等參與節目的采訪過程中,請他們扮演“調解員”“和事佬”的角色。這種做法使更多的普通人有了在電視媒體上發揮能量、展示個人風采的機會,他們說的話更接地氣,“表演”的空間也更大。但是這種類型的節目要秉承一個原則:參與不干預。“參與”在字典里的解釋是:加入某種活動或組織,提出意見。“干預”在字典里的解釋是:過問(別人的事)。這個詞跟另外一個詞“干涉”意思很接近。“干涉”的意思是過問或制止,多指不應該管硬管。在實際操作中,“度”要把握好。
另外,從剪輯手法看,電視新聞類真人秀節目的剪輯手法與民生新聞相比更加豐富多樣。除了采用新聞剪輯的方法外,還加入了電影剪輯的一些手法。在節目編排上進行巧妙處理,既有氣氛緊張的預告片,又在節目人為設置上多個懸念,平均三分鐘一個,這樣做既符合了大眾的收視心理,也保證了收視效果。其實這類節目到最后,結果已經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雙方甚至多方的意見都有了一個平臺來表達,而觀眾也可以通過互動平臺,發表自己對該事件的看法。
在這類節目中,記者和“和事佬”們起的是穿針引線的作用。在后期的剪輯和制作中加入的解說很簡短,有質疑、有新的問題提出來等待解答,可以說懸念都是在這些地方被設置的。隨意之中的刻意,巧妙不留痕跡。另外,在前期拍攝過程中機位的設置也比傳統的新聞要多,這樣做既保證了紀實的拍攝風格,也使鏡頭更加豐富,便于后期剪輯。
有人說,電視新聞類真人秀節目的出現加劇了電視新聞的娛樂化趨勢。原因之一在于“秀”的表現手段上。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普通記者,做的都是一個真人秀的電視節目,都包含真人秀的三個特征,其中一條就是表演性。其次是報道內容。目前,這類節目報道的內容主要是圍繞情感糾葛,這樣的題材很多時候只能從道德角度去評判,而不一定涉及法律問題。有的欄目在做的時候,為了追求高收視率會打擦邊球,會播出滿足觀眾窺私欲的內容。這樣做就削弱了媒體公信力,使新聞朝娛樂化方向發展。
筆者認為,目前來講,電視新聞類真人秀節目大有可為,原因之一是在當前社會轉型期間各種矛盾凸顯,人們有情感傾訴的需求,同時也是矛盾疏通宣泄的一種手段。其二,盡管有“秀”這樣一種手段,但“人”仍是核心。在報道和化解各種問題、矛盾的過程中,電視新聞類真人秀節目傳播了主流價值觀,對社會浮躁的風氣有抑制作用,會帶給人一些思考。
[1]尹鴻,冉儒學,陸虹.娛樂旋風——認識電視真人秀[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2]歐陽照.電視新聞的敘事學研究[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3]王陽.電視新聞節目中的創新思維[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4]孫寶國.中國電視娛樂節目形態學[M].新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