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美劇在中國的跨文化傳播
劉 佳
[摘要]隨著全球一體化,網絡的普及,美劇逐漸進入中國觀眾的視野。電視劇是國家文化的良好載體,能很好地反映與傳播一個國家民族的價值觀、大眾行為、思維模式等,所以美劇的跨國傳播是跨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雖然有人認為美劇在中國的跨文化傳播是文化霸權的反傾銷行為,但在此僅就美劇為何能在中國打開市場、受到越來越多的劇迷的追捧做一個淺顯的研究和總結。
[關鍵詞]美劇;國產電視劇;文化傳播
[作者]劉佳,四川師范大學。
(一)全球一體化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在世界范圍內實現融合。傳播學奠基人之一麥克盧漢曾經預言,世界將成為“地球村”。全球一體化加速了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也促進了文化的融合。1979年中美建交,鄧小平訪美并簽署文化交流項目,第二年國內便引進第一部美劇——科幻類電視劇《大西洋底來的人》。20世紀90年代初,美劇風潮以更大的影響力再次襲來。1992年,美國本土家庭情景喜劇《成長的煩惱》正式登陸中國,向國內觀眾展現了全新的美國家庭教育方式,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從而開啟了美劇在中國的跨文化傳播和交流。
(二)網絡媒體推波助瀾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社會的先鋒,一切傳播媒介都在徹底改造我們,給我們的生活賦予人為的感知和武斷的價值。①埃里克·麥克盧漢、弗蘭克·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麥克盧漢精髓》,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73-274頁。
過去,傳播主要局限于傳統媒介。如今,信息傳播技術以驚人的速度更新換代,并引發了全球范圍的傳播革命。
全媒體時代已經來臨,媒體的蓬勃興起對文化交流與傳播以及跨文化傳播的影響都非常深遠。如今,美劇的盛行都是通過互聯網傳播實現的,中國國營性質的電視體制,對外來文化的傳播管理機制都相對嚴格。所以,美劇迷們都是通過網絡如騰訊視頻等來獲取最新的美劇動態,同步更新美劇資源。網絡的靈活自主使其成為美劇風行的領地,互聯網用戶可以自由選擇上網時間和地點,根據自己的個體需求,搜尋自己需要的信息資源。網絡傳播的優勢提升了美劇傳播的快速性和自由度,從而開啟了美劇的跨文化傳播旅程。
(三)國產電視劇的局限催發美劇熱
當下,國產電視劇劇情主要圍繞婆媳、家庭紛爭等現實意義的題材展開。雖然國產電視劇貼近現實,但劇情冗長,家庭的矛盾和各種糾紛讓觀眾在觀看電視劇的同時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壓力。且一部電視劇取得成功,其他劇集便爭相模仿,同一時間各大電視臺播出的都是劇情、年代雷同的劇目,缺少創意,再難吸引觀眾的眼光。而美劇整個劇情節奏明快,每一季由多個小故事串聯,情節緊張刺激,設有懸念,極大地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
(一)對美劇的界定
“美劇”是中國觀眾對美國電視劇集的簡稱,主要包括日間肥皂劇、情節系列劇、情景喜劇、迷你劇和真人秀五大類。
但是,目前在網絡上風行的,通常都是“情節系列劇”。情節系列劇都有自己的片名,每集故事有相對獨立性,劇情可以無限發展,主要角色貫穿始終,場景豐富多變。這類劇每年9月到次年4月播出,一年一季(25集左右),每周一集;被分為科幻劇、犯罪劇、醫療劇、冒險劇等。代表作品有《犯罪心理》《實習醫生格蕾》《緋聞女孩》等。②周浩波:《美劇在我國的跨文化傳播》,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二)美劇在中國的傳播渠道
麥奎爾認為技術因素對媒介傳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真正的傳播革命所要求的,不只是訊息傳播方式的改變,或者受眾注意力在不同媒介之間時間分布上
的變遷,其最直接的驅動力,一如以往,是技術。”①麥奎爾著,劉燕南等譯:《受眾分析》,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最初,美劇在中國互聯網的傳播主要依賴于“PEER TO PEER”技術,簡稱P2P,即所謂的“點對點”傳播技術。而隨著技術的進步,自媒體以其私人化、自主化的特點吸引越來越多的受眾,通過手機、應用程序等新媒體觀看電視劇,也為美劇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一個平臺。所以,技術的革命是美劇在中國傳播的首要條件,觀看者可以“按需索取”,不僅可以打破電視頻道、節目播出時間表的限制,甚至可以對傳統的傳播載體不再具有依賴性。
(三)美劇的受眾
美劇在中國的收看不是主流行為,而是分眾行為。國內最大的美劇論壇之一伊甸園對其用戶做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男女受眾比例基本平衡,75%的觀眾年齡在18~40歲之間,85%的觀眾學歷在專科以上,學生和公司職員的比例占到80%以上。②Melodyli:《美國電視劇及其在中國網民中的收視情況初探》,http://www.1000fr。net/archiver/tid-85095.html。
這樣的一群人比上一輩——和美國的核心價值觀、文化理解上有相當大的沖突——要更能接受外來的文化。他們更激進、更反叛、更具有批判精神。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同時,全球文化也在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全球。文化融合承載了不同文化間的沖突和融合,推動了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發展的進程。《緋聞女孩》這部電視劇中,主角的穿衣風格、發飾等在電視劇播出之后,曾一度改變了中國女孩的審美和追逐時尚的潮流。所以,影視劇這樣的大眾文化形式對價值觀的負載已經成為一個顯著的世界性的現象,影視劇的文化傳播功能凸顯出來。其中,美劇的傳播也是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必然結果。雖然《緋聞女孩》講述的是美國上流社會的故事,與中國的大多數情況不相符合,但是這部影片依然受到追捧,就是緣于大眾的心理認同。
美劇是西方大眾文化的產物,在中國受到特定受眾群體的追捧和喜愛,這與東西方文化差異所產生的距離美感有關。文化上的差異使受眾充滿了探究性的好奇心。美劇的內容懸念迭起、故事情節驚險刺激、風趣幽默、人物個性獨特鮮明,這些都迎合了年輕人的好奇心理。受眾心理原因,就是它在一定內容上更加符合現實的真實性和復雜性,觀眾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質,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意義,是有一定審美門檻的。美劇的主要受眾群體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白領、精英和在校的大學生,他們思想相對開放,有較好的英語基礎、學歷和綜合素質,對于歐美西方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對他們而言,看美劇顯然要比看韓劇、國內劇和港臺劇更時尚、更高級,美劇成為所謂的更高品質的大眾娛樂和文化消費品。
電視劇是國家文化的良好載體,電視劇的跨國傳播是跨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式。美劇,在互聯網普及的今天,它的播出能夠反映與傳播這個國家民族的價值觀、大眾行為、思維模式、審美情趣等。如前所述,隨著中國經濟和文化的開放,中國國民的精神需要窺探到更多元化、更豐富、更有指導意義的東西,而美劇正好符合這樣一個需求。異域文化更有其自身的特點供國內的電視市場借鑒,為我國的電視劇蓬勃發展甚至走出國門提供了借鑒。
(一)多樣化
首先是美劇的選題有多樣化的特征。新奇、科幻、政治、生活……例如,警匪類的《犯罪心理》《CSI》,愛情劇《緋聞女孩》,科幻類《吸血鬼日記》《外星鄰居》,生活輕喜劇《生活大爆炸》《絕望的主婦》,甚至還有醫療劇和律政劇等,符合各個年齡、層次的觀眾。反觀國內的電視劇,大型劇目多以年代劇、生活劇為主,經典片更是被翻拍無數次,在被觀眾詬病的同時,也看到電視劇創作的匱乏。國內現代劇選題重復性高,播放集中,一部題材成功的電視劇播出后,立刻得到仿效,所以,我國的電視劇題材無論怎樣變,都擺脫不了單一的現狀。這樣的情況可以從兩個國家的大眾文化元素和電視劇編排找到些許答案。美國電影電視產業起步較早,現已趨于成熟。美國商業電視網競爭激烈,使得美國電視劇制片方不斷地細分觀眾。如《緋聞女孩》(Gossip girl)它的目標觀眾就是年輕化,所呈現的故事錯綜復雜之外,更讓電視劇披上浮華的外表。然而,細分觀眾帶來的好處也是不言而喻的,觀眾的細分程度越高,廣告商的目標客戶就越明確,美劇的多樣化發展是源于市場的需求。而中國電視劇起步較晚,且是主流文化,電視劇的定位不是很準確。局限性也是國產劇發展的弊端,由于國內電視劇要受到層層審核,最后呈現在觀眾面前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模樣,很難有吸引力。
(二)風格、結構新穎有想象力
美劇的編撰、拍攝都繼承了電影的風格,劇情從發生、發展、高潮到結尾都吸引人的眼球,其劇情的節奏感掌握得很好,不拖泥帶水,大氣緊湊。劇情發展出乎人的意料,甚至在為了銜接下一季的劇情,特意在上一季留下伏筆,設置懸念,拴住觀眾的心。并且在觀感上,美劇用拍攝電影的手法拍攝電視劇。而國內劇不僅劇目雷同,而且情節平淡,往往在一件事情的敘述上要鋪墊很久,所以國內劇往往受家庭婦女或者老年人的喜愛,因為他們不需要高度的注意去緊跟劇情就能明白電
視想告訴其什么。
(三)制作周期和播出方式的區別
美劇是“季”制度的制播方式,周播電視劇的實拍周期是八天,播出周期是七天。這就說明,一季最初幾集播出時,最后幾集可能還在拍攝。編劇是采用邊寫邊拍的方式,這樣的好處是編劇可以根據觀眾的反響修改劇本,從而與觀眾的口味相契合。制片方也可以從觀眾收看程度來決定要不要繼續拍下去,減少了電視劇的不必要投入的成本。而中國電視劇的拍攝實行“預審備案制度”,編劇將劇本寫好之后,由制片方到廣電局或者廣電廳申報電視劇題材,規劃立項,取得批文之后才能成立劇組,然后進行拍攝,最后后期制作和發行。這種模式,使電視劇本身不接地氣,不結合時事,使觀眾產生距離感,大大降低了時效性。美國的電視劇一周播出一集,觀眾不知道什么時候這部電視劇結束,而且有的劇在播完一季之后會接到下一季的訂單,所以編劇在編撰的時候,常常在上一季的末尾設置懸念,待下一季揭曉。這就抓住了觀眾的好奇心,造成了觀眾迫不及待的心理期待和強烈的收視愿望,也為下一季的銜接做好了準備。而國產劇一口氣播完,遇見收視率好的還會在各頻道進行二輪三輪的重播,《甄嬛傳》就被網友稱為“轟炸式”重播的電視劇。美劇和國產電視劇在播出和制作上的區別就在于其所參考的標準不同。國內電視劇是以收視率為指標,這就把壓力放在電視臺而不是制作方。只要發行方把電視劇拍出來,賣給各個電視臺就算成功,至于收視情況和受眾的反響就和他們無關了。而美劇衡量的標準是,有沒有足夠的收視人口,收視是衡量電視好壞的唯一標準。
[1][英]利貝斯·卡茨.達拉斯的跨文化解讀[M].劉自雄(譯).華夏出版社,2003.
[2][英]麥克奎恩.理解電視[M].苗棣,趙長軍,李黎丹(譯).華夏出版社,2003.
[3]涂彥,鄭蕎.國產電視劇出口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J].中國電視,2010(8).
[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
[5]霍爾.編碼/譯碼[A]//張國良.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C].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