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天
《人民日報》評論版特色分析
何天天
新媒體時代,媒介競爭日趨激烈,媒介格局急劇調整。作為傳統主流媒體排頭兵的黨報,如何在媒介改革的大潮中實現轉型,繼續保持其主流地位,是黨報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本文以《人民日報》評論版為例,對其特色進行分析,以期對其他報紙的轉型及新聞評論的寫作起到借鑒意義。
《人民日報》評論版;轉型;黨報;新聞評論
[作者]何天天,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信息化社會,新媒體風起云涌,這無疑使紙媒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作為紙媒排頭兵的黨報,如何在多元媒介生態中成功轉型,在眾聲喧嘩中凝聚共識,繼續保持其主流媒體的地位,是黨報不得不思考的問題。而重大主題報道、典型報道、深度報道、評論等是黨報的“拳頭產品”,具有典型性、權威性、思想性等特點,只要運用得當,可以產生以一當十、以少勝多的巨大影響。那么,黨報該如何打造這些拳頭產品,特別是如何充分發揮評論版或評論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人民日報》開設有“社論”“本報評論員”“任仲平”“人民論壇”等評論版塊,并在第五版評論版,開設有“聲音”“人民觀點”“大家談”等欄目,其觀點之鮮明、評論之深刻、剖析之透徹,總讓人拍手稱快。評論可以說是《人民日報》的一大亮點和特色所在,那么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讓這些亮點借助新媒體熠熠發光呢?
打鐵還需自身硬,首先要將這些欄目打造成極具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明星品牌。那么什么是品牌呢?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顧勇華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在上海一帶,年紀大的人,無論手上拿一份什么樣的報紙,他們都統稱為“申報紙”,因為《申報》在他們心里扎下了根。這就是品牌的力量。如果當人們提到新聞評論,必談《人民日報》評論版,那么其影響力也就不言自明了。
然而,長期以來《人民日報》評論都分散在各自相對固定的版面,比如,“聲音”多刊發在政治版、“人民時評”和“來論”主要刊發在視點版、“鐘聲”多刊發在國際版等等。這種各自為戰的情形難以適應當前我國的輿論生態。為此,《人民日報》順勢而為,主動整合評論,化危為機。2013年1月4日,《人民日報》史上首推出新聞評論版,將這些欄目進行有機整合。有業界人士稱:這是主流媒體唱響主旋律的積極嘗試,它帶來的不是“物理反應”而是中國主流媒介的“化學反應”。不僅有助于進一步提高黨報的核心競爭力,而且為打造《人民日報》的明星品牌、傳遞中國聲音提供了一個有利平臺。同時,推出評論版能使讀者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長期地或短期地在版面上設置一些固定的欄目,并形成自己的風格,創造自己的專版,無疑能使讀者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并每每見到自己喜愛的欄目出現,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此外,要想真正發揮評論版的核心競爭力,還要培養專職的評論員隊伍。只有這樣,才能在想發聲的時候發出聲音。有些評論不是人人都喜歡寫,有的喜歡寫也不一定寫得好。這就要求黨報要培養出一批既懂政治又懂新聞,高層次、高水平的專職評論員。
縱觀近代以來報紙發展歷程,大凡社會轉型相對快速的時期,人們的“言說”需求必然呈現幾何級倍增,從而導致評論的必然振興。究其原因在于:利益格局的調整和多元思潮的碰撞,使得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報紙只是一張信息紙,人們更希望透過新聞現象來把握其背后的規律。于是,新聞評論這一新聞與雜文的“混血兒”應運而生。
從現實層面看,“社會轉型期是中國社會現狀的最好概況”。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各種新的階層和利益群體都迫切希望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訴求。
從理論上講,20世紀60年代,哈貝馬斯在博士論文《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提出了“公共領域”的概念。他認為,公共領域是介于國家和社會之間的第三方力量,在這個公共空間內,理性的公民可以進行自由的討論。后來的學者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郭慶光在《傳播學教程》中就曾提出,新聞媒體本身作為輿論公器,是社會成員發表觀點、對社會事務加以評論的主要途徑,是塑造公共領域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新聞媒體構建的公共平臺,能夠形成、提升和強化民意,促進相關問題的解決,而且能夠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這就要求黨報新聞評論,傳遞多元聲音,創建公共平臺,彰顯其主流媒體的地位和胸懷。
以《人民日報》為例,評論版為公眾打造了一個多元的話語空間。人民日報評論版匯聚了記者評論、官員聲音、專家意見、百姓看法等,在選題上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豐富多元的議題設置,四面八方的不同聲音,不僅體現了黨報“開門辦報”的意識,凸顯了將評論版“打造城干部議政的平臺、學者爭鳴的空間、群眾議言的廣場”的版面定位。
這是一個眾聲喧嘩的時代,這是一個觀點激蕩的時代。多元思潮并存,多元輿論叢生,媒體公信力日益弱化的現實背景下,亟須以黨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挺身而出,引導輿論,搶占輿論制高點。
黨報不僅要反映多元聲音,而且也要主動進行議程設置。不僅告訴讀者想什么而且也要告訴讀者怎么想。評論的議題設置可以包括兩種:一種是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人民群眾尤為關切的突出問題、熱點問題進行評論,因勢利導。另外,“新聞評論的題材是廣泛的。有許多重要題材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如黨風問題,道德與理想教育問題,愛國主義等。這類題材要經常寫,但又不能老生常談”。
《人民日報》評論的選題,既高屋建瓴,引領社會思潮;也緊跟熱點,回應社會關切,顯示出了極強的議程設置能力。比如,近期中央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人民日報》連續幾日發表評論探討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人民日報》頭版推出任仲平文章《讓我們挽緊和平的臂膀》也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這些報道無不說明媒體充分發揮了媒體議程設置的功能,實現有效引導輿論、統一認識、凝聚人心。
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尤其是黨報新聞評論,往往是單向傳播,“居廟堂之高”,在內容上多是傳達上級精神,在表達方式上多是灌輸式宣傳,這就使黨報新聞評論脫離群眾“孤芳自賞”。而在新的形勢下,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表達觀點的重要途徑。較之傳統的新聞評論,網絡新聞評論的優勢突出表現在:時效性強,能在事發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發表意見;平民視角,平等交流,善于互動轉發,一呼百應;觀點犀利,直抒胸臆。然而,其短板也很明顯,缺少理性,碎片化,公信力有待提升等。為了改變黨報新聞評論這種傳統的模式,《人民日報》順勢而為,率先試水微博,微信等,與新媒體互動,取長補短,實現雙贏。
總之,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人民日報》評論版順勢而為,找準定位,保持自己的特色,贏得了讀者的認可和好評,也奠定了其在新聞評論界的地位。未來,《人民日報》評論版還將與時俱進,不斷挖掘新的特色,只有這樣,才能使黨報在多元共生的媒介生態中保持優勢,彰顯蓬勃生機。
[1]李偉明.新聞競爭中黨報“拳頭產品”的創新[N].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5).
[2]顧勇華.黨報評論的一個重大成果[J].新聞前哨,2011(3).
[3]陳利云.壯大“主流”,傳遞更多中國“好聲音”“真聲音”[J].中國記者,2013(3).
[4]宋兆寬.談黨報“新聞+評論”組合報道的可讀性[N].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4).
[5]徐鋒.黨報評論的價值和發展趨向[J].傳媒,2013(4).
[6]趙振宇,焦俊波.我國報紙社論現狀及發展[J].新聞與寫作,2011(5).
[7]丁法章.全媒體時代黨報評論應對策略[J].新聞記者,2012(12).
[8]顧勇華.根植在實踐沃土中的真知灼見[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