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政府新聞發布與新興媒體在危機傳播中的表現與互動
——以外灘踩踏事件中的“@上海發布”和“澎湃新聞”為例

2015-11-11 06:22:46
傳播與版權 2015年7期
關鍵詞:上海

曹 然

政府新聞發布與新興媒體在危機傳播中的表現與互動
——以外灘踩踏事件中的“@上海發布”和“澎湃新聞”為例

曹然

在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的過程中,政府新聞發布部門和新聞媒體都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文運用危機傳播等相關理論,以“@上海發布”和“澎湃新聞”對外灘踩踏事件的新聞報道為樣本,旨在考察政府新聞發布與新興媒體在危機傳播中的表現,以及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指出存在的不足并給出相應的改進意見。

危機傳播;政府發布;新興媒體;互動

[作者]曹然,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上海發布”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認證的官方微博,代表政府發布新聞,傳遞官方的聲音,是權威的消息來源。“澎湃新聞”則是上海《東方早報》旗下的新媒體產品,以系列調查報道成為“業界標桿”。本文以“@上海發布”和“澎湃新聞”對外灘踩踏事件的新聞報道為樣本,旨在考察政府新聞發布和新興媒體在危機傳播中的作用機制,以及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

一、“@上海發布”的新聞發布特點及其修辭學分析

截至2015年1月21日,“@上海發布”共發布了相關微博57條。主題可大致歸納為新聞通報、傷亡確認、傷員救治、工作部署四個類別。“@上海發布”呈現三個特點:

1.反應迅速。根據社會心理學的“首因效應”,最先的印象對人的認知和行為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突發事件發生后,如果政府方面不能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則將為謠言傳播創造空間,從而產生負面的“首因效應”。“@上海發布”于1月1日凌晨4時01分發布了第一條與踩踏事件相關的微博,100多字的內容呈現了準確的傷亡數字,交代了政府的工作部署,即完成了動員、摸清事故情況、成立工作小組、分配工作任務等活動。隨著1月1日當天相關工作的陸續展開,“@上海發布”均在第一時間發布了最新的情況,其中包括2條新聞通報,4條傷亡確認和7條工作部署。

2.分工明確。面對紛繁復雜的新聞事件,選擇合適的新聞發言人和發布方式十分重要。圍繞“@上海發布”這個發布主體,“@警民直通車-上海”(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健康上海12320”(上海市衛生局官方微博)“@廉潔上海”(上海市紀委市監察局官方微博)等給予了主動配合與策應。如,針對網絡傳言踩踏事件系有人在外灘18號拋撒“美金”引發一事,“@上海發布”援引了“@警民直通車-上海”的警方調查,及時消除人們的疑惑。

3.公開透明。從踩踏事件發生起至1月21日,“@上海發布”每天都公布搶救、善后、調查等工作的最新進展。

如圖1所示,市衛生計生委在統計傷員人數時出現了“反復”“新增”2名輕微傷案例。看似一件統計上的“小事”,卻能及時調整、更新數據,是新聞發布“公開”“透明”的體現。1月21日當天由上海市政府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海發布”專門開辟了“微直播”欄目,全程直播新聞發布會的重要環節。對一些敏感問題,如“事故”還是“事件”問題、“取消部分節日活動是否因噎廢食”的質疑等都給予了積極的回應,以事實打消了猜疑。

圖1:“@上海發布”其中一條微博截圖

4.“@上海發布”的修辭學分析。在危機傳播的過程中,注意修辭可以幫助提升組織在危機傳播過程中的效率與質量。邏輯、信任和情感三大要素,可以引申為危機傳播的修辭策略。

邏輯層面:嚴謹細致、直擊核心。綜觀“@上海發布”關于踩踏事件的新聞通報,可以發現它們對事件層面的陳述都比較客觀,語言也能做到字斟句酌。比如在對踩踏事件的定性問題上,“@上海發布”先后運用了多種表述,最終明確為“上海外灘陳毅廣場擁擠踩踏事件”。這一表述交代了確切的地點,突出了“事件”的定位;將“群眾”定語去除,不是簡單地歸結于“人多”的客觀因素,而是間接地強調了有關部門安全管理的責任,使整個事件的性質更加明晰。

信任層面:及時表態、坦誠開放。在踩踏事件的新聞發布過程中,這對信任關系的主體是“@上海發布”所代表的上海市政府(表達者)和以微博用戶身份出現的群眾(傾聽者)。踩踏事件發生后,“@上海發布”的第二條微博內容反映了市委書記韓正、市長楊雄連夜部署工作,第一時間前往醫院看望傷員的相關情況。在這之后,“@上海發布”又轉發了“@新華視點”上一則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對上海踩踏事件的“重要指示”和“批示”。這些信息旨在以其背后的政府公信力為支撐,贏得群眾的信任,增強該事件能夠得到妥善處置的信心。

情感層面:沉著冷靜、有理有節。“@上海發布”以準確的事實為依據,不斷地向公眾提供各項工作的最新進展。但并不排除在新聞發布過程中具有人情味的情感表露。在歷次傷亡人數通報中,都會附上象征著“哀悼”“祈福”的小蠟燭表情符號;對新統計的年輕遇難者表示“為這些逝去的年輕生命默哀”。此外,在踩踏事件善后處置期間,除常規的天氣、交通信息外,“@上海發布”沒有發布其他娛樂性較強的微博內容。

二、“澎湃新聞”的新聞報道方式

截至2015年1月21日,“澎湃新聞”共刊載了46篇相關報道,以1月1日報道最多,有15篇,往后依次遞減,從10日起至20日均無報道,而在21日出現了“回升”。

1.全方位、多角度、快速出擊。全部46篇報道依照行動主體和報道內容劃分為7個主題,分別是工作部署、搶救傷員、找人救人、還原現場、典型報道、追悼亡者、新聞倫理。如圖2所示,這7個主題的報道量各自所占比例相對平均,找人救人、工作部署、搶救傷員的數量稍多,而典型報道、還原現場、新聞倫理則最能體現“澎湃新聞”的特點。

圖2:“澎湃新聞”該階段各大主題報道所占比例

典型報道:發現人性閃光,發揮社會價值。《搶救室的故事:每個生命都不能輕易放棄》以搶救室護士值班長胡美琴事發后3天時間里的親身經歷為線索,串聯起整個踩踏事件傷員的搶救過程。《網友吁找到救命“后退哥”:踩踏現場他們齊聲高喊“往后退”》則根據一段網友上傳的視頻,還原“后退哥”高喊“往后退”的前后過程,更引用網友的評論對“后退哥”的義舉表示贊賞。

還原現場:不同側面,相互佐證。《上海民警講述踩踏救援過程:發現客流異常增多,警方強行切入》是一篇根據黃浦分局新聞發布會上3位民警的講述內容整理而成的報道。《三位外灘踩踏事件親歷大學生的自述:這是最痛的畢業禮》則選取了三位來自不同學校的大學生,親自“講述”他們親歷踩踏事件的經過。這種“講述”的形式有較強的新聞性和可讀性。

新聞倫理:批評和自我批評相結合。部分媒體報道“復旦女生事件”的行為引起了復旦學生的不滿,導致了關于知情權和隱私權的新聞倫理論爭。有鑒于此,“澎湃新聞”先是在《真相面前,不要當小區里的那條狗》中指責了媒體不當報道可能對復旦女生造成二次傷害,又在《在滿足知情權和消費遇難者之間》中,對知情權和隱私權、新聞專業主義和新聞倫理等矛盾范疇作了梳理總結。

2.縱深的觀察視角。“互文性”賦予了新聞文本強大的力量,它通過“新聞背景”等呈現方式,使不同的事實材料發生聯系,并由此生發出新聞事實的歷史由來、發展變化、新聞關系以及意義、影響和后果等一系列“副產品”,形成縱深的觀察視角。在關于踩踏事件的這46篇報道中,橫向互文表現為不同媒體之間報道的互文;縱向互文表現為前后46篇報道之間的互文,以及過往相關報道的互文。

橫向互文:媒介批評和對媒介批評的批評。以踩踏事件中“復旦女生”為例。《南方周末》《新京報》對“復旦女生”的報道被認為披露了過多“不必要”“與公共價值無關”的細節,侵犯了遇難者的隱私,引起復旦學生的激烈反彈。稍后,微信公共號“大頭”和“澎湃新聞”陸曄等人就此發表了對整個事件的一些看法,可被稱為“對媒介批評的批評”。盡管每個文本涉及的主題、內容、體裁都不斷發生變化,“復旦女生”卻始終作為一個被不斷提及的“他者”存在著,并且按照不同需要扮演起不同的角色,時而是新聞報道運用的素材,時而又是新聞倫理討論的樣本。橫向互文敘述中的“復旦女生”,其意義最終超越了一個普通的遇難者。

縱向互文:前后呼應,破除謠言。踩踏事件發生后,網絡就很快出現了“所有事故遇難人數不會超過35人”的傳言,可謂“別有用心”。“澎湃新聞”及時援引了《人民日報》于2012年8月27日刊登的題為《30人以上死亡為特別重大安全事故》的報道,指出“35”并不是一個“特殊”的數字,也不是事故等級的“分界線”,并附上2007年頒布的《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中的相關規定。“澎湃新聞”通過縱向互文的敘述成功廓清相關概念,遏制網絡謠言的傳播,避免輿論中可能存在的“有關部門推卸責任”的猜測。

3.融合新聞的呈現方式。在踩踏事件的報道中,“澎湃新聞”作為重要的新媒體產品,推出了一些具有融合新聞特點的報道。試舉其中360度全景照片、移動終端HTML 5互動頁面兩例:

360度全景照片的運用。在題為《上海市民自發獻花默哀,幾點踩踏事件逝者》的報道中,“澎湃新聞”以360度全景圖片全方位地展現了球形范圍內的全部景致,包括廣場中央的陳毅塑像、草地上的鮮花、吊唁的人群、周圍的建筑、樹木和天空,內容極度豐富,使人身臨其境,極具震撼力。

移動終端上的H5互動頁面。所謂“H5”,是業內對以網絡編程語言HTML5開發的、常運用于微信等平臺的輕游戲、互動頁面等產品的總稱。踩踏事件發生后,“澎湃新聞”刊發了《今天,不說新年快樂》等三篇“H5”形式的報道,它們以新聞圖片、文字、音效的組合搭配,使新聞內容更加可視、可感。在《時光不能倒流,只愿逝者安息,首批踩踏遇難者名單公布》中,抓住“時光”“名單”兩點,以黑底白字的格式制作了一個時間軸,并在每個關鍵時間節點旁附上相應的文字、圖片說明;然后在時間軸的末端列出一張遇難者名單,以名單上方的“心形蠟燭”向逝者表示悼念。

三、“@上海發布”與“澎湃新聞”的有機互動

據統計,在46篇報道中“澎湃新聞”共有4次明確提到了“@上海發布”。然而從整體上看,“@上海發布”對“澎湃新聞”來說并不只是簡單的“信息來源”,兩者的互動也并不僅限于在報道內容上的“引用”,而是涉及多個方面,形成一套比較系統、完整的互動。

1.共時性和歷時性的滲透。語言學中“共時性”和“歷時性”代表著對系統的觀察研究的兩個不同方向。“@上海發布”和“澎湃新聞”所代表的政府發布、媒體報道構成的系統,我們可以分別從共時性、歷時性的角度加以分析。

圖3:“@上海發布”和“澎湃新聞”的報道主題

共時分析:各司其職,各有側重。踩踏事件發生后,“@上海發布”和“澎湃新聞”圍繞各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在“政府發布—媒體報道”系統中形成相應的共時并存關系,承擔了各自的任務。由“@上海發布”提供官方統計的最新數據、傳達政府部門的工作部署,而“澎湃新聞”則根據這些內容,或者直接引用,或者選取特定角度進一步挖掘,或者跳過“@上海發布”直接與消息源建立聯系、獲取信息。此外,“@上海發布”“澎湃新聞”都是隨著事件進展不斷滾動報道的,在“政府發布—媒體報道”系統中,那些歷史演變性的因素、過去的因素最終以“新聞背景”的形式出現,服從并服務于這個共時并存的系統。

歷時分析:此起彼伏的雙重變奏。“@上海發布”和“澎湃新聞”以不斷地更新報道推動著“政府發布-媒體報道”這個系統的有機運動,直到最終還原全部事實真相。如圖4所示,“@上海發布”和“澎湃新聞”該階段報道存在一個最初的密集報道到后來的逐漸減少,直到21日集中反彈的過程,從1日到4日以“澎湃新聞”更為活躍,5日到21日以“@上海發布”更為活躍。就1月1日來說,“@上海發布”從凌晨4時01分起至22時25分連續發布工作部署、傷亡確認、搶救傷員等消息;而“澎湃新聞”則于稍晚的5時01分發布了第一篇報道,介紹了“家屬在醫院緊急登記尋人信息”的情況,此后除了傳遞“@上海發布”的最新情況之外,還以各種“現場還原”報道填補時間上的“空檔”。事件發展到后期,有價值的新聞材料被“吃干榨盡”之后,“澎湃新聞”報道數量急劇減少,這時“@上海發布”就承擔起發布“搶救傷員”最新進展的任務,以“已有”“又有”多少名傷者出院的固定格式,在固定時間發布消息。

圖4:“@上海發布”和“澎湃新聞”該階段報道數量趨勢

2.平面發布和立體報道的配合。“政府發布—媒體報道”的策略以政府的平面發布和媒體的立體報道的默契配合為特色。在這次踩踏事件中,“@上海發布”發布的最新動態大多冠以“后續”一詞,而“澎湃新聞”的報道分別在其“浦江頭條”“快看”“有戲”“文化課”等特色欄目中出現,其中“浦江頭條”以其報道快、數量多最受關注,如《上海外灘踩踏事件追蹤:家屬在醫院緊急登記尋人信息》《上海承諾及時發布外灘踩踏事件信息,成立工作組處置》等;“快看”突出圖片新聞的特點,更加直觀地還原了事故現場,如《窒息的24小時:昨夜,他們擦肩而過,今晚,我們燃燭祈福》等;“有戲”“文化課”分別以影評、學術討論的方式作了更深刻的解讀,如《真相面前,不要當小區里的那條狗》《在滿足知情權與消費遇難者之間》等。

3.精準傳遞和溫度表達的結合。面對重大的突發事件,政府新聞發布被期待以“解決問題”式的思維,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去發布權威的消息;媒體的報道則運用新聞手段接近事實真相,推動問題的妥善處理。就遇難者情況而言,“@上海發布”公開了公安局統計的數字、名單和其他信息,“澎湃新聞”以此為線索,通過新聞特寫的方式,還原數字之下原本鮮活的生命,賦予新聞報道強烈的感染力,引起社會輿論對事件的廣泛關注,推動善后、調查、問責等工作的落實;就搶救傷員來說,“@上海發布”引用市衛生計生委的最新數據,通報當前的救治情況,而“澎湃新聞”以新聞特寫的形式,記錄了醫生、護士們在踩踏事件期間的工作狀態和心理活動,從情感上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化解群眾與相關部門潛在的對立情緒。這種信息上的“精準傳遞”與“溫度表達”結合起來,加強了信息傳播的有效性。

四、存在的不足及提升路徑

綜上所述,“@上海發布”“澎湃新聞”在上海踩踏事件中均有不俗表現,兩者的互動也較為主動默契。下文從更高的標準來要求,提出存在的不足及提升路徑,以供借鑒。

1.宏觀的制度設計有待完善。在踩踏事件的善后過程中,“@上海發布”與“澎湃新聞”的互動呈現出一種自發的臨場反應,而沒有更多地體現為在制度化頂層設計下的自覺實現。

首先,步疏通信息反饋機制。踩踏事件之后的信息發布過程中,微博用戶圍繞“@上海發布”的最新發布內容進行了留言,表達不安、質疑、焦慮等負面情緒。諸如“領導跨年夜公款吃喝”“遇難人數不會超過35人”等,但較長時間內“@上海發布”上未給予正面回復,而是放任負面情緒蔓延升級。對于政府來說,其組織內部的信息網絡和外部的媒體是信息反饋的主要渠道,政府新聞部門要進行綜合分析,形成意見,使之成為決策部門采取對策、發布或修改政令的重要依據。當然,“反饋”的過程還應該包括媒體和公眾對政府回應的反應的“再反饋”。

其次,應進一步健全應急反應機制。踩踏事件發生后互動系統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自發、無序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在其內部建立并完善一套更完整的應急反應機制,制定框架性的“預案”,在危機來臨時,及時反應、立即啟動,并隨著事態發展而不斷跟進、調整。一方面,政府要建立更加高效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協調各個部門根據各自所涉及的公共事務,針對危機事件,及早準備相應的新聞發布資料,同時與媒體保持良好的協作關系,研判媒體關注的“興奮點”;另一方面,媒體也要規范自身的新聞生產流程,由后方編輯部負責報道宏觀的調控策劃和背景資料的搜集整合,前方記者則根據后方指揮,負責信息挖掘采集、對相關人物和事件進行有針對性的采訪,前后聯動,發揮新聞的積極作用。

2.實踐過程中默契配合不足。根據上文的描述,作為一個完整的互動系統,“政府發布-媒體報道”在整個新聞事件的進程中以各自的方式發揮了作用。然而,從實踐過程中來看,媒體對政府來說不只是“傳聲筒”與“放大器”,抑或是成為放任自流的“持不同政見者”,其報道內容亟待進行有效的規范;政府對媒體來說不只是個權威的消息來源,更應是一個被監督問責的對象。從這個意義上講,兩者的默契配合還遠遠不夠。

首先,政府應善用全方位的新聞發布。新聞發布活動大致有三種形式,一是將新聞稿件直接送交新聞媒體,即所謂的“通稿”;二是舉辦新聞發布會,既包括現場新聞發布會,又包括網絡新聞發布會;三是接受媒體記者采訪,向記者透露消息。這三種發布形式各有所長與側重,分別適用于回應事件的特定階段和特定側面。“@上海發布”以其互聯網特性,能夠在第一時間將事件的最新情況傳遞出去,然而它在回應網民關切方面卻顯得不夠積極,在輿論“初露端倪”的時候未能盡早予以引導。應該說,只有根據現實需要,在特定階段就特定的問題以特定的方式進行新聞發布,才能收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其次,媒體應更好履行輿論監督職能。在踩踏事件的報道中,“澎湃新聞”的眾多報道主題中唯獨缺失了“監督問責”這項,甚至可以說,“澎湃新聞”在這方面基本無所作為,僅僅只是扮演政府部門傳聲筒的角色。當網絡上流傳“區領導跨年夜公款吃喝”的說法時,“@上海發布”在1月14日發了一條市紀委對此事的回應,而“澎湃新聞”直到在1月21日都未進行過正面的報道。財新網、鳳凰網等媒體就事件發生前場地變化通知不到位、事件發生時人流失控等問題采寫了新聞報道,而“澎湃新聞”則對此或保持沉默,或僅僅是點到為止。根據這次公布的“事件調查報告”,作為“擁擠踩踏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黃浦區政府和相關領導的管理失責問題在新聞發布會召開之前并沒有被給予及時和充分的關注,“澎湃新聞”僅在之后的報道中只是通過引述市領導表態替代了媒體應有的輿論監督。

再次,政府、媒體在危機傳播中都要強化議題管理意識。“輿論控制”因時事變遷而越來越成為一個無效概念,為今之計在于議題管理。在對上海踩踏事件的研究后發現,政府部門根據媒體報道設置議題的意識和能力較弱,政府和媒體間的自覺策應也不夠充分。根據議程設置理論,媒體(包括政府新聞發布)改變公眾頭腦中對現實的認知圖景,在決定公眾“想什么”的問題上發揮作用。媒體和公眾關注的議題,如“區領導跨年夜公款吃喝”“遇難人數不會超過35人”等議題在政府的新聞發布中并未得到更好地引導。當然,后者涉及對此事件的定性問題,與整個事件的復雜性、調查過程的科學性等因素有關。另外,“人流聚集”“地點變換通知不及時”等議題都曾作為事件發生的原因被媒體大規模報道,而政府部門在這些問題發生的過程中都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發布權威信息澄清、解釋,導致負面的輿情在一定程度內激化。由此觀之,政府對突發事件的議題管理要在事前、事中、事后一直發揮作用。

[1]魏武揮:每一次突發事件都是紙媒的一聲喪鐘[EB/OL]. http://weiwuhui.com/6389.html,2015-01-02/2015-2-4.

[2]上海紙媒今天由豆腐塊到大塊頭報道踩踏事件[EB/OL]. http://www.icaijing.com/wemedia/article1765600/,2015-1-2/2015-2-4.

[3]亞里士多德著,顏一,崔延強(譯).修辭術·亞歷山大修辭學·論詩[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鄭亞楠.媒介化政治:回應典型報道面臨的挑戰——兼談“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的報道[J].現代傳播,2012(9).

[5]周善.報紙新聞稿件配置的互文性及話語秩序[J].新聞大學,2011(8).

[6]胡百精著.危機傳播管理流派、范式與路徑[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7]“12·31”外灘陳毅廣場擁擠踩踏事件調查報告[R].

猜你喜歡
上海
上海電力大學
我去上海參加“四大”啦
上海,及上海以南
散文詩(2021年24期)2021-12-05 09:11:54
上海城投
上海之巔
少先隊活動(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城投
上海城投
上海諦霖鄒杰 Hi-Fi是“慢熱”的生意,但會越來越好
上海的新使命
上海質量(2019年8期)2019-11-16 08:47:12
上海“進博”開創未來
小主人報(2018年24期)2018-12-13 14:13: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婷婷色在线视频|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91在线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v欧美| 超碰91免费人妻|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91亚洲精选|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九色综合视频网| 免费不卡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久久综合婷婷|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黄片在线永久| 91无码网站|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91网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视频|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www.日韩三级| 伊人91视频|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日韩专区欧美|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国内精品免费|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久久人体视频|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亚洲不卡影院|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亚洲无码电影| 亚洲天堂首页|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亚洲色图狠狠干|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欧美一区国产|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免费无遮挡AV|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午夜免费小视频|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