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拴成
科技期刊的社會貢獻
——以《煤炭學報》雜志為例
朱拴成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學術期刊討論更多的是各種引證指標、經營發展情況和數字化轉型情況,但是對學術期刊本身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及其社會價值與貢獻則談的寥寥無幾。本文以《煤炭學報》為例,詳細闡述科技期刊的社會價值和貢獻是傳播最新學術成果、策劃重要戰略意義的選題、培養行業人才和弘揚學術正氣。
科技學術期刊;社會價值;中介性推動作用
[作者]朱拴成,副編審,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出版傳媒集團。
眾所周知,學術期刊通常是指經過同行評議的期刊,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學科。學術期刊展示了研究領域的成果,并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內容主要以原創研究、綜述文章、書評等形式的文章為主。科學研究是人類崇高的精神活動,是社會發展的火車頭。科技學術期刊作為一種媒體,能傳播學術信息,發表學術研究成果,刊登的學術性文章能夠推動學科發展,能夠推進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實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經過傳播與交流,更能夠創造出新的理論技術和現實生產力。科技學術期刊的存在依據是其社會價值,科技學術期刊在學術研究過程的上游與下游之間對研究主體起連接的中介作用。這種內在的價值功能與作用是其成為社會財富和社會價值一部分的基本原因,也是其獲得現實發展空間和發展動力的根本所在。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各學術期刊編輯部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提高期刊各種引證指標,如何開展經營創收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如何改革編輯部體制,如何完成由紙質媒體向數字化新媒體轉型等,對學術期刊本身的社會價值及應該帶來的社會效應則談得非常少。筆者在中國知網僅查詢到寥寥幾篇探討學術期刊社會價值的文章。1994年姜富明老師在《學報編輯論叢》上發表了《關于學術期刊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探討》一文,他從顯示科學水平、傳播信息、促進成果轉化等方面闡述了學術期刊的社會價值;2007年史慶華老師在《現代情報》上發表了《科技學術期刊的社會功能及其變異》一文,從科技期刊的傳播功能、導向功能、催化功能、凝聚功能和控制功能等方面闡述了科技學術期刊的功能和社會價值;2005年鄭英隆老師在《江西社會科學》上發表了《學術期刊的社會價值與作用》一文,他從傳播最新學術信息和發表有學術價值的新研究成果、設計和策劃有前沿性的重要選題、培養學術新人和倡導學術規范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學術期刊的社會價值;2010年汪銳、楊繼瑞老師在《網絡財富》上發表了《試論優秀學術期刊的社會價值》一文,從旗幟引領、學術論壇、社會智庫、質量標桿、文獻精粹和橋梁紐帶等幾方面闡述了科技期刊的社會價值。
近年來,煤炭行業科研活動頻繁,學術研究活躍,科研成果層出不窮,在許多方面我國的煤炭科技水平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投向《煤炭學報》的稿件數量和質量大幅提升,這為《煤炭學報》的快速發展,躋身世界名刊之林打下了堅實的學術基礎。經過50年的努力,《煤炭學報》的質量不斷提高,在國內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各項評價指標屢創新高,2014年《煤炭學報》的核心總被引頻次達到5060次,核心影響因子達到了1.553,被美國《工程索引》(EI)、荷蘭《文摘與引文數據庫》(SCOPUS)、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等國際著名檢索系統或數據庫收錄。
下面筆者以《煤炭學報》為例,從傳播最新學術成果、策劃重要戰略意義的選題、培養行業人才和弘揚學術正氣闡述科技學術期刊的社會價值與貢獻。
學術期刊是精神文明的“物質”載體,是人類傳播學術信息、傳承學術思想,積累學術文化、促進學術創新的重要工具。發表學術成果,在一些人眼里可能是科研末端的句號,而在不懈的思想追求者看來則只是文章的導語,是文章的前奏。換句話說,發表學術成果更主要的,或者說重頭戲是其發表后的社會效應,包括社會效果、社會反應及其社會影響力。也就是說,學術期刊主要是從中介地位上,從學術信息傳送、學術傳承、學術思想聚合、推動學術創新等方面促進科學研究和科學理論發展。特別是那些原創性或經典性的、有代表性的學術成果,其發表后良好的持久的社會效果會對學術傳承、學術思想創新與聚合起“里程碑”作用,更深刻地推動科技創新。《煤炭學報》就像學者的搖籃,發表了一大批學術大師的處女作或者其代表作,所發的一些論文可以說就是某個學科或者某個研究方向的創始之作,以至我們可以在早期的《煤炭學報》中追溯到一些學科源頭。《煤炭學報》50年來在地質、采礦、安全等專業發表的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部分研究成果見表1,由于篇幅有限,許多優秀成果未在此一一列舉。

表1:《煤炭學報》50年來刊登的部分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選題策劃是創建精品期刊的前提和基礎,是組約優質稿件、擴大期刊影響的重要一環。為此,《煤炭學報》編輯部每年都召開選題策劃會,研討年度報道計劃。從創刊至今,編輯部策劃刊出了多期有影響力的專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陸續開展了“礦井井型與服務年限”“礦井合理集中生產”“煤礦礦山壓力名詞術語”等專題學術討論;召開了“礦井合理集中生產學術討論會”;舉行了“煤礦礦山壓力名詞術語”專家討論會。這些選題在當時受到了工程技術人員的一致好評。
到了21世紀初,煤炭行業科技進步明顯,得到了較大發展,《煤炭學報》編輯部根據形勢,主動出擊,針對行業熱點、難點問題開展選題策劃,尤其對行業內的重大專項進行了重點跟蹤,將成果集中刊登,其中包括我國綜采40年優秀科研成果展示,煤炭深部開采中的災害機理與防治基礎研究、深部煤炭開發中煤與瓦斯共采理論、中國南方古生界頁巖氣賦存機理和資源潛力評價等973項目,具體見表2。

表2:《煤炭學報》21世紀初期策劃的重要選題
這些專題的發表一方面進一步擴大了期刊的影響力,同時也推動了一些新的研究領域的拓展和新的學科的建設。比如,2013年第5期出版的國家“973”項目專題——“中國南方古生界頁巖氣賦存機理和資源潛力評價”,這是我國頁巖氣科研成果第一次集中展示,出版后獲得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被稱為“中國頁巖氣科研工作必備資料”。
(1)學術期刊是發現和培養優秀專家學者的“園地”。學術期刊匯集著某一學科綜合的研究成果,大量學術成果匯集在一起,有利于優劣比較,有利于發現其中特別杰出,特別優秀的成果。將它們發表出來對作者來說意味著一種思想上的成就感,起精神激勵作用,激勵優秀作者繼續努力,做出更多優秀成果,從而培養成為優秀的學術人才。煤炭行業部分院士在《煤炭學報》發文情況見表3。

表3:煤炭行業部分院士在《煤炭學報》發文數量統計
(2)學術刊物是發現和培養學術新人的“大課堂”。學術期刊對培養社科學術研究人才的激勵機制作用,對那些尚未成名的新手來說尤其顯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學界新人,新生的科學研究人才是自然科學富有生機與生命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繁榮和發展我國自然科學的必然要求。下面就以入選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領跑者5000——中國精品期刊頂尖學術論文平臺(F5000)”為例,簡單列舉下《煤炭學報》在發現和培養學術新人方面取得的成績。

表4:部分年青作者發文獲獎統計
“領跑者5000——中國精品期刊頂尖學術論文(F5000)”是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按照一定的評價指標在中國精品科技期刊2007—2011年所刊載的論文中遴選的優秀學術論文,旨在進一步推動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提高其整體水平,更好地宣傳和利用我國的優秀學術成果,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該平臺通過與國外大型出版平臺鏈接的方式(擬利用WOK國際檢索系統平臺,與SCI數據庫在同一平臺實現文獻連接和國際引文索引),將中國的優秀論文推送出去,同時也為優秀期刊和論文作者提供一個交流和合作的平臺。
建立、完善和遵守學術規范不僅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而且是與整個學術研究活動過程自始至終相伴隨。在此過程中,學術期刊肩負著極為重要的責任。樹立期刊的學術信譽,獲得學者的廣泛認同和信任,建立公正、誠信的期刊出版環境,這是學術期刊推進學術誠信建設的重要舉措。
(一)審稿規范
(1)嚴格稿件“三審制”:責任編輯初審、審稿專家外審、主編決審。
(2)建立行業權威的審稿專家庫,專家外審完全采用“雙盲審”,以保證對待所有稿件“一視同仁”。“雙盲審”的審稿制度構建了公正透明的論文發表平臺,為公正公平的出版機制提供了保障,為作者誠信地參與公平競爭創造基礎條件。
(二)編輯規范
在學術出版活動中,責任編輯是學術規范的鑒定者。責任編輯在稿件的編輯加工過程中要做到審讀、刪節、補遺、糾錯、勘校,稿件經過三次校對后,論文要素齊全、科技術語規范,文字差錯率低于萬分之一,確保期刊編輯規范。
(1)為了推動《煤炭學報》的國際化進程,便于國內外讀者和檢索系統的引證、檢索,要求文章作者提供規范格式的題名、作者及其單位和地址、摘要、關鍵詞、分類號、前言、正文、致謝、參考文獻以及題名、作者及其單位和地址、摘要、關鍵詞、圖表題名、參考文獻所相對應的準確的英文翻譯。
(2)《煤炭學報》要求文章中的所有計量單位均采用國際單位制,包括國際制計量單位和國家選定的其他計量單位,完全杜絕已經廢棄的量名稱、量單位和非法定計量單位出現的文章中;而且要求同一文章中采用統一的單位符號和標準的量符號,英文字母的正斜體、大小寫、黑白體均嚴格遵循規則著錄。
(3)正確使用科技名詞術語,規范使用其他名詞。統一規范的名詞術語對科學知識的傳播與交流、國內外科技交流、科技成果的推廣、文獻的存儲與檢索等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編輯部要求每位責任編輯真正掌握并嚴格使用經過審定的規范名詞,并備有一套規范的學科科技名詞術語教材,方便隨手查閱,并隨時向作者宣傳規范的科技名詞,與作者合作共同做好標準科技名詞的推廣。
(4)參考文獻著錄的規范化是期刊質量的重要參考因素,是評價論文學術水平的重要參考。《煤炭學報》推行科學合理的引注規則,嚴格執行國家關于《文后參考文獻的著錄規則》的要求,做到文內標注,文獻序號、順序、位置正確,文后參考文獻表的內容準確、項目完整、順序正確、符號規范。
(三)誠信規范
學術期刊作為學術成果發表的平臺,在學術誠信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推行科學合理的各種規范和標準,以及編輯在工作過程中對文章中存在的錯誤和欠缺進行及時的糾正和修改,來積極發揮學術誠信的引導作用。
(1)引入“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通過標題、關鍵詞、作者姓名檢索,對所有來稿進行查重,以檢測是否存在抄襲與剽竊、篡改等違規行為,對存在問題的文章一律直接退稿。文章發表前再一次進行學術不端檢測,盡可能地避免“一稿多登”現象的發生。針對已發表而被發現失信的論文,《煤炭學報》會在最短時間內采取撤稿措施,以為學術誠信把關。
(2)自2011年2月起,《煤炭學報》對于基金項目的著錄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并對出現的學術道德問題和學術不端行為進行嚴肅的處理。
(3)建立誠信承諾制度:作者投稿的同時需要上傳“版權協議”,對誠信要求做出書面承諾。
學術期刊本身的社會價值與貢獻是決定學術期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因素,這也同時給學術期刊指明了發展的方向。在市場經濟的今天,面對經營壓力的不斷增加和同行競爭的不斷加劇,學術期刊編輯部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打造品牌、爭創一流,與國家一流名刊對標,真正培育一批學術影響力大、品牌知名度高的學術名刊作為對外交流的橋梁和名片,努力追求期刊學術影響力、傳播效益和品牌價值的最大化,更好地傳播行業學術新思想、新觀點、新技術、新產品,服務學科發展,真正擔負起學術期刊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1]郭燕紅.學術期刊的社會價值和特點[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1998(2).
[2]鄭英隆.學術期刊的社會價值與作用[J].江西社會科學,2005(6).
[3]姜富明.關于學術期刊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探討[J].學報編輯論叢,1994(10).
[4]史慶華.科技學術期刊的社會功能及其變異[J].現代情報,2007(1).
[5]汪銳,楊繼瑞.試論優秀學術期刊的社會價值[J].網絡財富,2010(6).
[6]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14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
[7]朱拴成.《煤炭科學技術》經營和發展探索實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6).
[8]楊波,王小唯,程建霞,等.科技期刊審稿專家庫的構建及動態管理方法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4(1).
[9]朱拴成,代艷玲,王曉珍,等.煤炭行業科技論文撰寫投稿指南[M].煤炭工業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