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萌
試論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的創新
林萌
具有網絡元素的新媒體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內容及其影響力,更促使媒介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本文嘗試從新媒體角度出發,分析在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電視新聞的發展與創新。
新媒體;電視新聞;發展創新
[作者]林萌,福建省建甌市廣播電視臺新聞部助理記者。
隨著數字技術在信息傳播領域的廣泛應用,一些新式的傳播媒介及傳播形態對傳統信息傳播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沖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在傳統媒體領域具有統治力的電視,在新媒體生態環境下,同樣自覺不自覺地發生變化。互聯網與電視的融合、智能電視的出現以及電視終端的多元化,賦予電視新媒體的特質。加之新媒介生態環境下媒介之間白熱化的競爭,促使電視媒體不斷創新。
(一)三網融合——IPTV
IPTV(Internet Protocol TV/Interactive Personal TV),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網絡電視。它是通過互聯網,以家用電視機或電腦顯示器為顯示終端,來傳輸包括電影、電視節目等在內的多媒體內容。網絡電視是信息產業中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相結合的產物,代表著未來整個信息產業的發展方向:廣播電視網、互聯網、電信網三網逐步走向融合。網絡電視一方面改變了傳統的電視收看模式,觀眾收看節目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也改變了互聯網免費提供內容的模式,為廣播電視節目的傳輸開辟了又一條新的渠道。
(二)日趨激烈的“盒戰爭”
IPTV實現實用的途徑是在傳統電視上加裝能將“三網”融合在一起的機頂盒。誠然,在智能系統迅速普及的今天,電視產業的智能化也成為高科技智能化發展的焦點,且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恍然之間,街頭巷尾都在聊“小米盒子”“樂視超級電視”“酷開”“快播小方”等這些詞匯。這些標志著電視產業技術最新成果的產品,似乎是“一夜而紅”,迅速為受眾或者消費者所熱捧。其中,以“小米盒子”為領頭羊的網絡電視盒,在觀眾花費不大的情況下,已實現電視智能化。不僅整合了資源,節約了成本,而且重要的是給觀眾帶來全新的電視觀看體驗。所謂的智能網絡電視盒,從本質上說就是將傳統電視機頂盒智能化——即硬件智能化、軟件生態化。這種做法,不僅大大改善了觀眾的觀看體驗,更重要的是深化了新媒體的定義。
(三)電視產品新選擇——智能電視
“盒戰爭”在電視產業的出現,似乎觸動了傳統電視機生產商的神經。SONY、三星、創維、康佳、TCL、長虹等國內外電視生產廠商相繼推出自己的智能電視產品。所謂的智能電視機,就將廣播電視技術、數字機頂盒技術、視頻編碼技術、智能處理技術、無線網絡技術以及互聯網、廣播電視網、電信網等元素融合于電視機一身,造就出操作更方便、內容更豐富、資訊更快捷,給終端用戶更舒適體驗的產品。
隨著智能設備硬件技術,如CPU、儲存器等方面的不斷發展,軟件技術的不斷推陳致新,智能電視的觀看體驗將越來越好。因此,消費者在選擇電視機的時候,智能化的標簽將是他們重要的參考依據之一。
(四)“無處不看”的手機電視
在針對家庭電視機終端為主的智能電視產業迅速發展之際,手機電視悄然進入,這一更加便捷的手持終端正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進行著對四大媒體的整合,科技與需求正在催使手機由單一通訊工具向融合化媒體轉型。作為這一融合化媒體的典型應用,手機電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移動化試聽體驗,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手機電視從字面上可以簡單理解為“手機+電視”。手機電視就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統和流媒體視頻功能的智能手機觀看電視的業務。目前,我國手機電視業務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3G/4G業務,可接受電信運營商提供的一種增值服務。它是基于移動網絡傳輸的一種新技術,不僅對手機硬件有一定的要求,并且要輔以軟件配合。目前我們常見的手機電視軟件有PPS聚力、PPTV、Dopool等。另一類是CMMB“手機電視”,它是中國移動通信公司與中廣傳播公司共同利用中國移動多媒體廣播技術推出的便攜式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產品,可接受廣播電視信號。這兩類手機電視的共同特點,就是“無處不看”,即受眾只要隨身攜帶具有手機電視功能的移動通訊設備,即可隨地觀看電視節目,它很好地解決了電視只能在家里看的問題。
無論是數字電視還是IPTV,新媒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產品的設計和研發上,非常注重終端用戶的體驗。這種新媒體的出現使信息傳播格局的發生轉變,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和習慣也在發生改變。以微博為代表的新興傳播媒介的崛起為例。一方面,微博等新媒體成了新聞的策源地,甚至引領著新聞話題和事件的走向,有時候還一度成為媒介審判的新陣地;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電視觀眾開始轉向網絡和微博獲取即時新聞。這種傳播生態的變化,給電視新聞帶來了全新的挑戰。面對這些挑戰,電視新聞應當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大致包括以下內容:
(一)品牌化的新聞建設
電視新聞品牌是針對電視新聞媒體及電視新聞節目而言的。在新媒體生態環境下,面對媒體的白熱化競爭,媒體都在做自己的品牌競爭力,就連傳統媒體領域最強大的央視也如此。譬如以前大家看軍事類新聞基本上都是去鳳凰網或者鳳凰電視臺看,但現在不同了,央視在品牌化競爭中,在近年來已逐漸形成節目品牌化、內容優質化了。
最新的《中國廣播電視公信力評測報告》顯示,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電視新聞的公信力都是最高的,占到八成左右的比例。特別是重大事件發生時,電視的公信度和收視占有率也是其他各類媒體無可比擬的。譬如2012年連續幾天的強降雨,閩北境內在國道205線南雅路段一處山石松動,發生險情,公路部門組織搶險隊伍緊急除險,而一些司機卻不顧險情,頻頻搶道沖關。面對這一情況,筆者以《公路除險現場 怎能如此闖關?》為題,在南平電視臺《今晚九點半》欄目中播出,此節目創南平收視率新高,引起強烈反響,并被評為2012年福建省廣播電視新聞一等獎。因此,電視新聞要靠權威內容和品牌影響力繼續占領新的傳播高地。
(二)權威化的新聞內容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只有真實的新聞才有權威。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媒體在內容采制和發布上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維護地方電視臺新聞欄目的權威。首先,鼓勵記者進行調查性報道。電視新聞確保權威性的重要前提是深入調查。筆者曾深入建甌城北的盲聾啞特教學校,全方位報道了師生的生活,給受眾真實地展現了學校對學生的關愛。雖然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具有快捷迅速、碎片化、零散的特點,但傳統媒體可以做到深入調查,深度解析。其次,強化新聞評論的力量。通過表達意見占據話語制高點,是電視新聞彰顯權威性的需要。
(三)常態化的新聞直播
當發生重大事件的時候,誰最快報道出來的,是判斷媒體實際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我們都知道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而如今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電視新聞在信息傳播速度上已經處于劣勢,可以說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是新聞媒體的生命。如果一家新聞媒體在新聞事件的報道上比別的媒體慢了,那么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接下來唯一能做的只有通過對新聞事件的持續跟進和深度挖掘,才有可能在事件報道的競爭中挽回損失。由此可見,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在當今新媒體環境下,顯得更為重要。
在媒介競爭中,電視臺早已把直播從“周常態”推進到“日常態”,不僅每天都有,而且經常是多個事件多條新聞線同時直播跟進。媒體不僅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響應,而且進行了持久的跟進報道,特別是直播報道,使得受眾在相關新聞信息的獲取上,都以這些媒體的報道為準。“新聞零時差”已成為新聞報道的“追求的更高境界”。
(四)立體化的新聞傳播
傳統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的相互介入——新媒體作為傳播平臺介入電視,電視又作為內容提供商介入新媒體,促使電視新聞傳播方式和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因此,電視新聞實現影響力的提升,必須主動適應立體化的傳播方式,應做到以下幾點:
1.信息來源的立體化。2012年8月24日凌晨哈爾濱大橋坍塌事故,是一位市民用手機拍的;玉樹地震第一條對外的消息,是一位游客通過微博發出去的。這不是兩個孤立的案例,新媒體時代,手機的便攜拍攝、網絡的快速傳輸,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電視新聞記者。有權威調查數據表明,現階段有超過40%的新聞首發稿不再是專業的新聞媒體和媒體工作者,而是作為普通公民的博客和播客。作為電視媒體,要樹立“大資源觀”的理念,充分吸納這種井噴式發展的民間新聞資源和網絡新聞資源,從不同角度去搜集新聞線索,從而讓我們的電視新聞節目來源更豐富,題材更多樣。
2.傳播內容的立體化。通過與自媒體等新興媒體的對比發現,電視媒體受到時空因素制約較多,這是因為傳統電視新聞是線性播出的。但是,電視新聞內容在播出后,還能以視頻的形式拆分成若干單元,帶來新聞內容的二次甚至是多次傳播。
3.節目營銷的立體化。最近建甌廣播電視臺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大,收視率攀升。首先是節目內容做得好,但不可否認,新媒體營銷特別是微信營銷功不可沒。比如配合廣播電視臺,在建甌電視臺的公眾號上,推出“66年前的今天,建甌發生什么?知道這個,才相信你是建甌人”“建甌一輛寶馬婚車著火,殃及無辜別克”“建甌千年油杉王:你不來,我怎能老去?”等內容不斷推送,以幽默詼諧的語言,瞬間就有上千的瀏覽量。從建甌電視臺的公眾平臺可見,地方電視臺新聞節目開展網絡營銷的必要性。
[1]王靜,楊婓.全媒體時代我國網絡電視臺發展戰略研究——以中國網絡電視臺為例[J].廣告大觀(理論版),2010(6).
[2]白樺.淺論網絡電視產業的發展[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6(12).
[3].王建磊.數字電視與IPTV的趨同化思考——以上海東方有線和百視通為例[J].聲屏世界,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