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視野解讀《官箴》"/>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周懷宇
(安徽大學歷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清官論”之嚆矢
——廉政視野解讀《官箴》
周懷宇
(安徽大學歷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用廉政文化眼光,解讀宋代呂本中《官箴》提出的“清慎勤”三事,揭示其內涵和意義。《官箴》以“清”冠篇首,義貫全文,闡發了“臨財”廉的內涵。首次賦予官員種種“清”的品格,“清官”概念首現中國廉政文化史,《官箴》成為歷史上“清官論”嚆矢。著者呂本中采集“前言往行”,結合自身為官體驗,為“清官論”注入很多新鮮元素,成為資政誨人的思想工具。
呂本中;《官箴》;廉政文化;清官論
呂本中(1084—1145),字居仁,號紫薇,安徽壽州呂氏家族一位杰出人物,兩宋之交一位直言敢諫的政治家。
呂本中著論《官箴》,其卓越見解,歷宋元明清,熱傳不絕。康熙皇帝舉薦給百官,乾隆皇帝收于《四庫全書》。
《官箴》提出“清慎勤”三件事,藉以塑造官員品格、行為、思想。所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清官”理論,自此中國廉政史也出現新特色。
《官箴》是中國廉政文化的寶貴遺產,其內容、思想、意義、影響,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官箴》篇幅不大,全文2339字(不加標點)。四庫全書《提要》說:“所著居官格言,凡三十三則。”所謂“居官格言”,即如何做官的道理,通俗說就是做官注意事項。雖然只有33則,因為貼近官員生活,關聯官場方方面面,具有普遍性和借鑒意義。
《官箴》開篇云:“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全文圍繞這“三事”,剝筍般層層展開,解剖官場種種現象,指明應對方法。沒有虛言贅語,字字句句都是飽經滄桑的“有得之言”。
官場,本質上是管理社會的平臺。任何時候,只要社會還需要管理,就需要官員,就不能忽視《官箴》所言“清慎勤”三事的內涵和意義。
1.1 “清”的內涵和意義
“清慎勤”三事,“清”冠于三事之首,內涵十分豐富,今解讀三點。
其一,注入“清官”新義
《官箴》第1則,開門見山,直揭“清”的主旨,把“清”和“財”聯系起來,要求官員不能貪“財”。鮮明指出官場上普遍存在一種現象:“世之仕者,臨財當事不能自克”,即遇到錢財的時候,難以控制欲望。這個現象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已經揭示,①《孔子家語》卷三《辨政第十四》:“治官莫若平,臨財莫如廉。”(《四庫全書》文淵閣本).但是當時不是突出的社會矛盾,春秋時期的商品經濟與南宋相比較,霄壤之別。“官”與“財”的關系,不構成官員政治生活的主流矛盾。南宋時期,貨幣經濟已經發展到紙幣“交子”出現的發達程度,商品交易與復雜的貨幣經濟融于一體,為官員尋租斂財提供了極其隱蔽的手段和渠道。
《官箴》洞察這一現象,指出有些官員經不住誘惑,抱著僥幸心理,染指錢財,“自以為不必敗”,因而越貪越大,“無所不為”,結局是“常至于敗”。貪官們敗露之后,又采用各種手段彌縫挽救,“役用權智,百端補治”。《官箴》犀利地告誡說:“幸而得免,所損已多,不若初不為之。”并且引用唐代司馬子微《坐忘論》的話說:“與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
何謂“戒于初”?回答就一個字“清”,做一名清官!這是《官箴》的處方。
其二、愛民愛百姓
《官箴》關于“清”的第二層含義,闡釋了官民關系。其第2則提出“愛百姓如妻子”。第3則提出要保護百姓的物質利益,認為“科率之行,既不能免,便就其間求其所以使民省力,不使重為民害。”這句話的含義是國家規定的賦稅不能夠免,那就盡量不要額外增加負擔;不能自行設置名目,更不能從中盤剝漁利。例如打著興修地方工程名號,攤派賦稅之外的雜捐,這就增加了百姓負擔,“重為民害”。
《官箴》第4則,講了一個民事訴訟問題,闡釋官員應該體恤民情。民事訴訟,這是百姓生活常見的瑣事,其中也關乎百姓利益。《官箴》描述一個細節,說:“獄中遣人勾追之類,必使之畢此事,不可更別遣人,恐其受賂巳足,不肯畢事也。”意思是派遣官員辦案,結案之前,不要更換別人。為什么?更換辦案人員,重新勒索,反而增加訴訟人負擔。這個問題,揭露了官場“受賄”成風,杜絕不了,不得已而求其次,提出辦案過程“不可更別遣人”的下策,以求減輕百姓負擔。
其三、清心省事為本
《官箴》論“清”的第三層含義,闡釋官員個人收入問題。第3則提出“不與人爭”利;第13則提出“清心省事為本”。南宋,商品經濟日趨活躍,官員與商品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各種明暗交易并非秘密。《官箴》沒有回避社會現實,提醒官員“取之廉”!認為“取之廉者,得之常過其初。”如同漢代司馬遷《貨殖列傳》云:“廉吏久,久更富。”上述問題,不是 《官箴》“清官論”全部內容,其“清”的宏旨明晰可鑒,“清”的思想十分鮮明。
1.2 “慎”的內涵與意義
慎,是《官箴》提出的第二件事。所謂“慎”,出于警示的理念,小心謹慎,保持警惕。文中提出很多事項:“關防小人”、“慎於小”、“自慎”等等,這些事項,歸納起來,揭示了“慎”的三個內涵。
其一,“慎”官場之風險
官場,是官府和全社會成員交流的權力機構,也是官員之間相互協作的機構。商品經濟時代,商品競價的特征,影響到官場也有競爭。在利益驅動下,官員競爭加劇,官場就成了暗藏風險的生存環境。
《官箴》第8則提出:“當官既自廉潔,又須關防小人。”所謂“小人”,就是別有用心、心懷叵測的人。呂本中和秦檜同朝為官,親眼目睹“精忠報國”的岳飛一門,被“莫須有”罪名陷害至死,所以呂本中在《官箴》第8則提醒官員:“文字歷引之類,皆須明白,以防中傷,不可不至慎。”
《官箴》第13則提出:“當官者,凡異色人,皆不宜與之相接。”所謂“異色人”,指從事神職迷信人員,具體說,“巫祝尼媼之類,尤宜疏絕。”巫術迷信,本質上游離于國家政治之外,其異端思想,極端行為,常與法令制度沖突,敗壞政事,有損官德。《官箴》第24則列舉一位“郡守,延一術士同處書室”,相處情深。時間久了,那位術士用自己的“迷信”思維,干預這位郡守的公務。郡守無奈之下,把術士交付公堂,繩之以法,罰以“杖背”。在呂本中看來,這位郡守一開始就不應該交結那位“術士”,就會為術士旁門左道所困。宋代宗教異端干預政治的現象比較普遍,“道不同不相與謀”,官員尤應謹慎。
《官箴》第15則提出:“當官者,先以暴怒為戒,”遇到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若先暴怒,只能自害,豈能害人。”遇事“暴怒”,發脾氣,涉及性格與修養,《官箴》提出這一問題,后世尊崇為“官德”。
其二,“慎”自身之貪欲
《官箴》第14則提出:“后生少年,乍到官守,多為猾吏所餌。”一個“餌”,揭示了官場殺機。新來官員“不自省察,所得毫末,而一任之間,不復敢舉動”,完全受制于猾吏股掌。呂本中總結這一現象,提醒新官員警惕,并剖析說:“大抵作官嗜利,所得甚少,而吏人所盜不貲(無數、巨額)矣,以此被重譴,良可惜也!”
《官箴》第31則提出:“后生當官,其使令人無乞丐錢物處,即此職事可為;有乞丐錢物處,則此職事不可為。”官場有“肥缺”、“美缺”之稱,這些官缺,可以“乞丐錢物”,有機會斂財。《官箴》指出,恰恰是這些官缺,有陷阱,往往“有乞丐錢物處,人多陷主人以利”。所以,《官箴》主張“無乞丐錢物處”,即常說的清水衙門,“此職事可為”;那些“有乞丐錢物處,則此職事不可為。”這一則內涵,骨子里提醒官員自慎,不要爭求肥美的職位和差事。
其三、“慎于小”
《官箴》第18則引用唐代醫圣孫思邈的哲言:“慎于小者不懼于大”。呂本中十分贊賞“慎于小”的思想和態度,認為:“如此,則人事畢矣。”
何謂“慎于小”,《官箴》第7則例舉倉庫保管員范育的故事,“范侍郎育作庫務官,隨人箱籠,只置廳上,以防疑謗。”也就是進出庫房的每一只(件)箱籠和物品,隨同管理官員、搬運人員,都當眾公開,減少“疑謗”。這事情雖小,《官箴》贊賞說:“凡若此類,皆守臣所宜詳知。”
《官箴》第21則,提出一件小事,很值得深思。“當官取傭錢、船家錢之類,多為之程,而過受其直。所得至微,所喪多矣,亦殊不知此數,亦吾分外物也。”含義是領取出差費,虛報路程,冒領“傭錢”、“船家錢”,《官箴》認為,這將損傷個人品格,很不值得。
《官箴》第20則,列舉了宋代名相呂公著的故事,呂公著“嘗市縑帛,欲制造衣服。召當行者取縑帛,使縫匠就坐裁取之,并還所直錢與所剩帛,就坐中還之。”含義是購買布料制作衣服,讓縫匠和采購官員同行,當場裁剪,剩余布料退還,余款退還官府。
《官箴》第17則,提出性格方面的小事情,認為“處事者不以聦明為先,而以盡心為急;不以集事為急,而以方便為上。”表面看,這一則內容無傷大雅,實際上指出了官場普遍存在的現象,自以為“聰明”,“急于求成”,結果失于急躁,不能成事。
《官箴》第28則提出官場造假問題,指出:“當官處事,但務著實,如涂擦文書,追改日月,重易押字,萬一敗露,得罪反重,亦非所以養誠心,事君不欺之道也。百種奸偽,不如一實;反復變詐,不如慎始;防人疑眾,不如自慎;智數周密,不如省事,不易之道。”
上述種種問題,表面看是小事,其實都關系到個人品格和官場法紀,以身試法,或者逾規越矩,就是玩火闖禍,《官箴》言之諄諄,可鑒可省。
1.3 “勤”的內涵與意義
《官箴》論述“勤”,不是出勤點卯之類,而是要盡心敬業,辦事到位。其內涵有三。
其一,勤于“盡心”
《官箴》第11則,論述了北宋仁宗時期,京西轉運使“盡心職事”的故事:這位官員巡視窯場,訊問監窯官:“日所燒柴凡幾灶?”對曰:“十八九灶。”問曰:“吾所見者十一灶何也?”監窯官愕然。原來轉運使,晨起望窯中所出煙幾道知之。這位轉運使善于“盡心”用腦,查明了實情。
《官箴》第12則提出:“吏人不怕嚴,只怕讀。”這是官場上一句俗語,含義是“當官者詳讀公案,則情偽自見,不待嚴明也。”其中“詳讀公案”,就是“盡心”于“勤”。
其二,勤于“任事”
《官箴》第32則,對于“無任事之意”的官員,持批評態度。所謂“無任事”,即遇事推諉、不肯擔當,也不作為。《官箴》第10則指出:“小人之性,專務茍且。明日有事,今日得休且休。”這樣的官員尸位素餐,受到《官箴》嚴肅批評。《官箴》提出“當官者不可徇其私意,忽而不治”,應該勤于任事,“處官事如家事”。
其三,“難事勿辭”
《官箴》論“勤”,不能躲避“難事”。《官箴》第9則指出:“當官者難事勿辭!”這就畫出了“勤”的邊線,遇到“難事”、“苦事”,不躲避、不饒開,辦事要到位。這是“勤”的重要內涵。
《官箴》第6則講了一名縣尉辦案,夏日檢尸的故事:“每遇檢尸,雖盛暑,亦先飲少酒,捉鼻親視。人命至重,不可避少臭穢,使人橫死,無所申訴也。”這位縣尉能夠堅持親臨現場,不避“臭穢”,減少誤判和錯判,表現了勤于職守的態度和風格。
《官箴》是研究“官員”如何做官的文獻,最一般地論述了官員的職能、應有的素質,揭示了官員與官場的矛盾運動,運用歷史學的認識論、方法論,采集眾多賢能人物和清官廉吏事跡,闡述了很多精微的道理,為豐富廉政文化作出了貢獻。有三點思想認識,表現了呂本中的思想火花,值得重視。
2.1 首發“清官論”
歷代對于“吏治”都很關注,歷史上“循吏”、“良吏”、“廉吏”、“貪官”、“酷吏”等分類,深刻反映古代吏治研究的深度。但是,“清官”意識,這是前所未有的新概念。
魏晉時期,有“清議”、“清流”之類官吏,其內涵和《官箴》“清官論”迥異。魏晉時期的“清”,代表了上層貴族的價值觀。他們所謂“清議”,即是專務臧否人物、品鑒賢愚;他們所謂“清流”,喻指德行高潔、有名望、有地位的名人雅士。《三國志·陳群》的《傳評》曰:“陳羣動仗名義,有清流雅望。”當時“清流”,指“地位貴顯而政事不繁雜”的官職。
《官箴》“清官”含義,專指公正清廉,不貪圖錢財的官吏。正如有些學者研究,“大致到南宋晚期和金、元之際,從官方到民間,人們拋棄了作為地位貴顯而政事不繁雜的‘清官’含義,而專用以指公正清廉之官。”
西晉,晉武帝司馬炎曾經提出“清慎勤”三字訣,勉勵下官:“為官長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①(明)梅鼎祚編.《西晉文紀》卷九《李秉》,載《四庫全書》文淵閣本.有人認為呂本中《官箴》“清慎勤”本于此。這個推斷不準確。司馬炎在位(265—290),沒有推行廉政,其“清”的喻義不是錢財方面的清白。司馬炎曾經專題議論“清慎勤”之事,詢問身邊官員,“斯三者何先?”侍官李秉對曰:“慎乃為大。夫‘清’者不必‘慎’,‘慎’者必自‘清’。”可見司馬炎君臣關于“清慎勤”的議論,尚缺乏明確定義。
自晉至于南宋,時代有了很多變化。南宋商品經濟活躍,官員斂財成為吏治中突出的矛盾,所謂“十官九貪”。呂本中順應時代,提出了“清官論”理論,這是歷史的必然,“清官”概念,一經提出,很快被社會廣泛接受,成為激勵官員自律的目標,這正是《官箴》裨益廉政文化的貢獻。
2.2 丹心“公罪論”
《官箴》第32則提出:“前輩嘗言,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句中的前輩,即是北宋賢相范仲淹。②(明)陶宗儀.《說郛》卷19《晁氏家語》:“范文正有言,作官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呂本中《官箴》提出范仲淹這句名言,表達了自己贊同和信奉這句名言,認為“此亦要言”。表面看“公罪不可無”,危言聳聽,甚至費解。“公罪”、“私罪”,都是“罪”,任何官員,政治生涯十分有限,為何要挑戰“公罪”?這是不是有違《官箴》“慎”的主旨?
呂本中剖解了這個問題的迷津,闡述道:“若無公罪,則自保太過,無任事之意。”這句話,今天理解其義,就是批評某些官員寧可“無所作為”、“不作為”,可以少犯錯誤,明哲保身。
何謂“公罪”,顧名思義,因為公務不當而獲罪。在復雜的社會矛盾面前,錯誤在所難免,各人思想、立場、觀點、方法上的差異,也會導致職務上的錯誤而獲罪,這在范仲淹、呂本中看來,是值得鼓勵的,表現了樂于“任事”敢于擔當的品格和精神。
《官箴》主題是闡述“清官論”,這里注入“公罪不可無”的思想,為“清官論”增添了一個積極元素,提倡敢于“任事”,勇于擔當,“原則性”和“靈活性”辯證統一。為清官提供實踐指導。明代歸有光《昆山縣倭寇始末書》,引用了這句名言,破解了抗倭實踐中的一個難題。當時,昆山縣面臨倭寇入侵,地方官自行“動支官銀”,加強“武備”,抵御倭寇,這是地方官“處變”應對、保境安民的積極行為,雖然觸犯“動支官銀”的律條,正是“所謂‘公罪’者,正今日動支官銀以濟時艱,而為法受惡之類是也。”③(明)歸有光.《震川集》卷9.歸有光肯定和贊揚了昆山縣知縣敢于擔當的精神。
“公罪”,其是是一個歷史的范疇,不同的歷史背景,有不同的判斷標準。大政方針和思想路線不同,“公罪”概念也有變化。昏君執政、奸臣當道,核準“公罪”的標準是顛倒的,皇權被邪惡勢力竊取,清官、廉士必然遭遇打擊、排擠、壓制,甚至鋃鐺入獄,陷害至死。范仲淹、呂本中一生也曾經有很多“公罪”,今天用歷史唯物論判斷,恰恰表現了他們和腐朽勢力斗爭、丹心照汗青的高風亮節。
范仲淹“公罪不可無”高亢之論,因為呂本中《官箴》而問世,《官箴》思想與之相通、為之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
2.3 直道“稱停論”
《官箴》第5則提出:“當官之法,直道為先。”所謂“直道”,是宋初名臣包拯提出了座右銘:“直道是身謀”,強調正直做人。反對陽奉陰違。包拯一生堅持“直道”。但是,《官箴》認為,有些事情可以變通,“未可一向直前”,有時候“直前反敗大事”。
呂本中引用“稱停”之說,來解決官場這一復雜問題。“稱停”之說源于呂公弼處事之道。北宋元祐時期,馮宣徽(即馮京)、惠穆公(即呂公弼,又名寶臣)、陳旸叔三人同朝為官。呂公弼是呂本中的伯曾祖,其為官主張“稱停”,即“當官處事,須權輕重,務合道理,無使偏重”,把事情辦妥。馮京評價陳旸叔和呂公弼二人,認為各有特色:“旸叔聰明麻利,遇事迎刃而解。寶臣尤善稱停事,每事必稱停輕重,令得所而后已。事經寶臣處者,人情物理,無不允當。”
馮京比較這二人,肯定了呂公弼辦事“稱停”,認為“稱停二字,最吾輩當今所宜致力。”①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卷20《元城學案》“忠定劉元城先生安世”《附錄》.《官箴》第5則引出“稱停”,即是提倡“稱停”。熟玩“稱停”之義,骨子里是“慎”,小心謹慎辦好事情,在辦事過程中,包容一些,強調穩妥。這是《官箴》又一“原則性”和“靈活性”辯證統一的深邃思想。
《官箴》提倡“稱停”,這一思想與“直道為先”是否沖突?《官箴》第27則鮮明提出了原則界線:“當官大要,‘直’不犯禍,‘和’不害義。”具體問題,認真“斟酌”,只要“合于道,理本非私”,則“直道”與“稱停”可以互補。
細讀《官箴》,其卓越的政治見解、豐厚的史學底蘊、鮮活的唯物論思想,躍然紙上,亦非偶然。歷史、家族、自身為官清廉,為著論《官箴》創造了良好條件。
3.1 繼承了儒家思想文化
幾千年深厚儒家文化,為呂本中“清官論”提供了思想來源。“官箴”之義,在于規誡。其義源于《左傳》。《左傳·襄公四年》“命百官,官箴王闕。”杜預注:“闕,過也。使百官各為箴辭,戒王過。”呂本中取其義,著論《官箴》,為官員誡。
《官箴》的“清慎勤”,這三種元素皆可追溯到孔孟。
孔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馀,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馀,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這是孔子教誨學生子張做官的注意事項,重在“慎言”和“慎行”。
孔子曰“居之無倦。”(《論語·顏淵》)這是孔子教誨子張做官要勤快,不能懈怠。
《詩·魏風·伐檀》曰“河水清且漣猗”。《孟子》曰“滄浪之水清兮”。清者,純凈之義,引入官場,喻義為官“清”,鑄造“公正廉明”的美德。
《孝經》是儒家經典文獻。《官箴》援引《孝經》,為“清慎勤”三事提供理論依據。
《官箴》第2則,提出:“事君如事親,事官長如事兄,與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仆(筆者按:此處‘奴仆’為親近義),愛百姓如妻子,處官事如家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事可移于官。”這一番話濃縮了《孝經》思想精髓,《官箴》的宏旨、規則,藉此而闡明。按照這一思想軌道,移“孝”入“忠”;移“順”入“官長”;移“悌”入“同僚”;移“愛”于“百姓”,官員的道德行為和能量可以充分轉化為社會價值。
3.2 汲取了北宋吏治經驗
北宋王朝,誕生了很多名臣和清官廉吏,如包拯、范仲淹、范純仁、馮京、呂公弼、呂公著等等,為《官箴》提供了社會歷史資源。
包拯任端州(今廣東肇慶)太守,撰《書端州郡齋壁》五律一詩,首聯兩句:“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被《官箴》吸收為主要思想元素。
《官箴》第5則,提出“當官之法,直道為先。”第13則提出:當官者“以清心省事為本。”其“清心”、“直道”,則本于包拯,并有所發揮。《官箴》強調“為先”、“省事”。前者指明重要性;后者是減省地方工程,減輕百姓徭役、雜稅。包拯為官,極力主張“薄賦斂,寬力役,救災患,慎知三者,則衣食滋殖,黎庶蕃息。”包拯的愛民情懷,受到同時代人稱贊,其門人吳奎為他作《墓志銘》,評價他“峻節高志,凌乎青云。人或曲隨,我直其為;人或善容,我抗其辭。自始及終,言行必一。”
包拯面對官場貪贓成風,抗爭不止,矢志不渝。他慷慨上疏《乞不用贓吏》,尖銳指出:“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今天下郡縣至廣,官吏至眾,而贓污擿發,無日無之。”鮮明提出“臣僚犯贓抵罪,不從輕貸,并依條施行。”主張依法重處,“則廉吏知所勸,貪夫知所懼。”②(宋)包拯.《包拯集》卷3《乞不用贓吏》.包拯自撰《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歐陽修稱包拯“清節美行,著自貧賤,讜言正論,聞于朝廷”。包拯肅貪斷獄的故事廣泛流傳,民間稱其“包青天”。
客觀看待官場,包拯只是少數人,大量貪官泛濫于官場,北宋李新說:“廉吏十一,貪吏十九。”①李新.《跨鰲áo集》卷19《上皇帝萬言書》.清官、貪官對壘,力量懸殊,清官廉吏不僅要自律,還要反貪、治貪。范仲淹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公罪不可無”的特殊口號,寧可“犯罪”、“丟官”,也要和腐朽勢力作斗爭。斗爭需要智慧,《官箴》援引“稱停”法,藉以應對復雜的政治斗爭,堅持“直道為先”的基本思想。
3.3 南宋官場的反面鏡鑒
呂本中入朝,正是北宋官場“貪贓”成風之時。徽宗宣和六年(1124),呂本中為樞密院編修官,這時候,朝廷有“六賊”當道(即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邦彥六人)。高宗紹興六年(1136),呂本中官至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這期間,秦檜竊取相位,并把持相位19年。秦檜嗜權,嗜財,“貪墨無厭”。新任“監司、帥守到闕,例要珍寶必數萬貫”,然后才獲得“差遣”②(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69紹興二十五年十月.。秦檜慣于經營私黨,只要加入秦檜黨羽,就受到庇護,哪怕“贓污不法,為民所訟,檜復力保之。”秦檜把持下,“贓吏恣橫”,官場渾濁。秦檜收受賄賂,“歲數千萬。其家富於左藏(庫)數倍。”③(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69紹興二十五年十月.高宗趙構明知秦檜貪贓納污,不肯處置。這說明,當時貪污腐敗病灶,正源于高宗為首的核心集團。南宋詩人陸游云:“但得官清吏不橫,即是村中歌舞時。”(《春日雜興》)可見,詩人對于社會矛盾的深刻認識和“清官”的渴望。這何嘗不是百姓的心聲。
岳飛也入木三分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④(元)脫脫.《宋史》卷365《岳飛傳》.可惜,像岳飛這樣精忠報國的清廉將領,卻滿門被害。
3.4 呂本中不屈不饒的抗爭
呂氏家族,家學淵源,十幾代人數百名子弟入仕,皆為官清廉;呂本中本人繼承家學、諳熟經史,40余年官場閱歷,為著論《官箴》創造了良好條件。《宋史》本傳評曰:“其才可經邦,其風節可以厲世。”
呂本中為官不唯清廉,而且直言敢諫。第一次進諫,即是針對皇上,勸諫皇上不能“阿私”舊人,“宮中府中”應一視同仁。高宗初即位,虛心接受了呂本中的批評,并且勉勵群臣:“自今有所見,第言之。”
此后,呂本中進諫如流,大多著眼于朝廷軍國大事和長遠利益。《宋史》本傳收集了他六次進諫的范例。呂本中與秦檜同朝為官,起初關系尚好,到了南宋,政見分歧。秦檜做宰相,引用私人,呂本中封還名冊,拒絕發布文件。秦檜私下相勸,“勉其書行,卒不從”。秦檜氣急敗壞,轉而讒言呂本中破壞宋金和議,激怒高宗。呂本中由此被罷官,去國歸里。直至病逝。
呂本中為什么著述《官箴》,“箴”,療疾之義,寄托作者改善吏治的夢想。提煉“清慎勤”三事,作為《官箴》的主題,標志作者敏銳觸及經濟脈搏,針砭吏治頑疾的愿望。
昏暗如漆的南宋朝廷,《官箴》雖然如雛鳳“清聲”,遇到趙構、秦檜君相當朝,不但得不到共鳴,相反遭排擠、被罷黜。觀呂本中《虞美人》詞一闋,略窺其內心無奈:
“梅花自是于春懶,不是春來晚,看伊開在眾花前,便道與春無分結因緣。”
“梅花”開在百花之前,反倒“與春無分”。呂本中為官清廉,“直道為先”,結果被罷黜去國。仿佛梅花獨自芬芳,卻不能夠分享姹紫嫣紅的春天。
可貴者,呂本中毅然不知疲倦,著論《官箴》,資政誨人,為中國廉政文化寶庫,留下一份珍貴精神遺產。
今西安碑林博物館,有《官箴》碑刻一通,千百年來,仕途官人,抄錄摹寫,足證箴言寶訓、鐘磬之聲,為世人求索,無論古今,人心趨同。
《官箴》問世,在歷史上盛傳。南宋當代,即有徽州婺源學者許月卿撰寫《百官箴》,《四庫全書》“提要”介紹這部書說:“具列官邪,風戒有位,指陳善敗,觸目警心。”①(宋)許月卿.《百官箴》卷首《提要》.繼承《官箴》的思想,勉勵諷戒各級官員。
明朝第六代皇帝宣宗宣德七年(1432),編纂《官箴》35篇,以戒百官。
明朝學者李士達著《功過格輯要》卷15《居官格》曰:“操持不外‘清、慎、勤’三字。清者大節,慎者無誤,勤則能理,昔人所謂三字符也。取全條而熟玩之,有貴其剛毅無私者,亦由清而致;有貴其謙抑不肆者,亦由慎而致;有貴其關防不漏者,亦由勤而致,則斯三言可以該矣。舍此三言,其亦何能為政哉?”
清朝廣濟知縣方大湜著《平平言》卷一《清慎勤》說:“士大夫萬分廉潔,止是小善。一點貪污,便為大惡。三字之中,自以清為第一要義。官如不清,雖有他美,不得謂之好官。然廉而不慎,則動靜云為,必多疏略;廉而不勤,則政事紛繁,必多廢弛,仍不得謂之好官。”
歷史影響最大者,康熙十六年“御書清、慎、勤三大字,刻石賜內外諸臣”,由此,“清、慎、勤”被奉為“圣訓”,風行官場。
康熙對于“清慎勤”三事,有深刻認識,反對偏執一端。康熙五十四年,頒圣諭曰:“外省督撫但以不貪為盡善。以朕觀之,‘清’乃居官一端之善。茍于地方生事,雖‘清’亦無益。”②《康熙皇帝圣訓》卷46《康熙五十四年》.因此,他主張:為官“必謹慎勤敏,始克稱職。如有懶惰、昏庸、輕浮、躁妄”等,不容姑留。③《康熙皇帝圣訓》卷46《康熙五十四年二月》.康熙派員巡視各省,重點檢查“各省地方官內”,是否有“恣意妄行”之人。④《康熙皇帝圣訓》卷46《康熙五十四年二月》.這說明,《官箴》“清慎勤”三事,在康熙朝,不僅奉為“圣訓”,而且轉化政令,付諸實施。
乾隆時期,四庫館臣收錄《官箴》,撰寫《提要》,稱“清慎勤”三字“千古不可易,固有官者之龜鑒。”
趙翼是乾嘉學者,他在《陔于叢考》卷27《清慎勤匾》中說:“各衙署訟堂多書清、慎、勤三字作匾額。”這說明清慎勤三事,普及到各級官府。
民國時期,梁啟超在《新民說·論公德》中記載:“近世官箴,最膾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官箴》之所以在社會歷史流播,成為中國廉政文化最具影響力的新符號,其深刻原因,在于《官箴》審視官場矛盾的準確性,揭示官場規律的深度,敲打人的靈魂,發出震撼,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官箴》的生命力也將始終伴隨。
[1](清)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宋)呂本中.官箴[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安徽大學圖書館藏.
[3]王曾瑜.“清官”考辨[J].河北學刊,2008,(2).
ON THE SOURCE OF VIEWS ON UPRIGHT OFFICIALS—WITH INTERPRETATION OF GUAN Z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GHTEOUSNESS AND JUSTICE
ZHOU Huai-yu
(Department of History,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9)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ghteous culture,this paper analy扎es three things of integrity,cautiousness and diligence which were proposed in Lv Ben扎hong's Guan Zhen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probes into their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Guan Zhen begins with integrity,whose implication runs through the whole writing and its connotation is explained in detail. Officials are first endowed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characters for integrity.The concept of upright officials first appears in history of culture about China's integrity and the views on upright officials derive from Guan Zhen.Lv Ben扎hong added some fresh ideas to the views on upright officials according to his own experience of working as an official,and his ideas become a tool of the reference for governing and education.
LV Ben扎hong;Guan Zhen;culture about integrity;views on upright officials
楊松水
K244;K245
A
1672-2868(2015)01-0107-07
2014-12-13
周懷宇(1946-),男,安徽無為人。安徽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歷史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