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驚宏余兆旺
(1 安慶師范學院資源環(huán)境學院,安徽 安慶 246011)(2 安慶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 安慶 246133)
基于擴散理論的區(qū)域旅游空間格局演變
——以安徽省為例
沈驚宏1余兆旺2
(1 安慶師范學院資源環(huán)境學院,安徽 安慶 246011)
(2 安慶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 安慶 246133)
區(qū)域旅游空間格局是區(qū)域城市旅游經濟聯系的外在表現。本文對安徽省2002年至2012年城市旅游經濟綜合實力演變、通過GIS空間分析技術對旅游交通可達性和旅游經濟影響范圍的空間格局進行了演化分析。結果顯示安徽省旅游交通可達性的改善主要表現為大大提高了1小時圈的地域范圍,且1小時可到達地域由分散獨立發(fā)展呈廊狀整體;根據城市旅游經濟影響區(qū)的演化將各城市劃分為5種類型:急劇擴張型、穩(wěn)健擴張型、基本穩(wěn)定型、抗拒收縮型和急劇收縮型并提出發(fā)展相關對策。
空間格局;擴散理論;可達性;影響范圍
20世紀50年代,美國地理學家烏爾曼(E.L. Ullman)提出了空間相互作用的概念,系統地闡述了決定空間相互作用的可轉移性、互補性和介入機會,并認為這三點是引發(fā)“流”的必要條件。流使得城市和鄉(xiāng)村間優(yōu)勢互補,最終城市對周圍地域產生一定影響面,帶動周圍地帶經濟發(fā)展,也就是城市影響范圍。國外較早采用經驗實證方法研究城市經濟影響范圍[1-3]。經驗實證方法在一定區(qū)域范圍內取證調查獲得較詳實的城市對周圍區(qū)域的實際影響程度,但同時在實際研究中數據采集卻有著龐雜的工作量。后來理論模型法漸趨取代之,如斷裂點理論、場模型、Voronoi圖等方法[4-7]。理論模型通過對已有統計數據的運算得到一個城市影響參考范圍,這一方法大大減小了研究工作量。事實上,對城市影響范圍的研究也無需經驗實證法中的過于精確。同樣,城市旅游經濟在空間上會對周圍地域產生實質影響,同樣有城市旅游經濟影響范圍,這個影響范圍是由一定數量的旅游景點及其周圍聚落勞動力供應點、旅游業(yè)生產所需的原材料供應地等要素形成的面。這種影響面對城市的依賴程度隨遠離城市而漸趨減弱。目前我國學者對此的研究也已展開,主要是通過建立經濟聯系方法來測算城市旅游經濟圈[8-12]。這些方法是通過已知點與點間的空間聯系,最后確定城市旅游經濟范圍。
本世紀 50年代,瑞典著名學者T.Hagerstrand和J.Sehumpeter在“創(chuàng)新”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空間擴散理論。空間擴散 (SpatialDiffusion)作為一種地理現象,是指某種擴散物由具有絕對或相對比較優(yōu)勢的核心地區(qū)向域外進行的空間轉移和傳播,由于距離衰減規(guī)律其轉移勢能會越來越?。?3]。運用現代GIS空間統計技術,某城市旅游可進入性和旅游經濟綜合實力通過主擴散通道和一切擴散點、線、面在空間上向外擴散最終形成一定可進入性區(qū)域及城市旅游經濟影響范圍[14],本文空間統計中采取“制高點”法則,計算出每一城市旅游經濟的競爭范圍,并通過前后10年的比較得到各城市影響范圍的變化,為城市在發(fā)展旅游經濟方面提供相應的數據參考。
1.1 研究方法
實際上,可達性評價主要依照GIS分析,其柵格數據程序算法的運行依照的是最短路徑計算原理,因此其評價指標如下:
Ai=min(Tij) (1)
i為柵格成本圖中的任意格網,Ai為i格網的可達性,Tij為i點到j點通過最短路徑所花費的最小時間。
城市作為一定區(qū)域空間結構的核心,具有集聚和擴散的功能,從而影響著周圍的區(qū)域。以城市旅游經濟的規(guī)模F作為評價城市旅游經濟的場強的綜合變量,則區(qū)域內任一點i都接受來自區(qū)域內各城市旅游經濟規(guī)模的輻射,其輻射強度計算公式為:
Fki=Zk/Daki(2)
式中: Fki為k城市在i點的旅游經濟的場強;Zk為k城市的旅游經濟的綜合實力指數;Dki為k城市到i點的時間距離,a為距離摩擦系數,一般取2。由于地域內的任意一點i都接受來自域內各城市的輻射,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求出該點接受各城市擴散指數(輻射)的平均指數表示該點所受各城市旅游經濟場強強度,這種定義的場強強度是全體城市共同作用的結果,把各點的場強強度整合歸類就可知道城市旅游經濟在整個區(qū)域內擴散的面狀差異[15];另外一種情況是“制高點”的原則來確定每一點所受的最大場強,以及該場強來源于哪個城市,定出該點的歸屬,從而可界定城市影響區(qū)范圍。這種場強模型賦予點的歸屬突破了傳統的以行政區(qū)為單元的劃分范圍,大大精確了城市影響范圍,這里采取第二種情況。
1.2 數據來源
文本數據來源于 《安徽統計年鑒》、《中國區(qū)域經濟統計年鑒》、《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的1999-2003年和2009-2013年兩個年段數據、阜陽市1998-2003年五個年份的統計年鑒、一部分所缺數據來自相關縣市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統計公報、國家旅游局網站、安徽旅游局網站、企業(yè)和景區(qū)及其網站。圖形數據來自于中國地圖出版社2003年和2013年出版的《中國交通圖集》安徽圖版。
2.1 研究對象
盡管安徽省于2011年將巢湖市所轄區(qū)域拆分歸并到相鄰的馬鞍山、合肥和蕪湖,安徽由原來的17地級市合并為16地級市,考慮到數據的延續(xù)性,我們仍然把2011年和2012年的相關地區(qū)數據歸回巢湖市,以17地級市做分析,時間取2002和2012年兩個斷點年份。
2.2 旅游發(fā)展概況
安徽地處江淮咽喉,襟江近海,承東啟西,溝通南北。安徽省旅游資源豐富,品位高,分布廣,是名符其實的旅游大省。安徽省4A級以上景區(qū)116家,A級景區(qū)412家,繼續(xù)位列中部第一,占全國的 4.5%,名列第十位。星級飯店總數達464家,其中五星級17家、四星級102家。安徽有10個國家優(yōu)秀旅游城市,黟縣為國家旅游強縣;全國農業(yè)旅游示范點17個和全國工業(yè)旅游示范點8個,皆居全國第二位;西遞、宏村為世界文化遺產,黃山為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從數量來看,世界遺產位居北京、四川之后名列第三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10個,緊隨浙江、四川、福建、貴州和云南之后,位居第六位;2012年,全省旅游業(yè)轉型晉級步伐加快,產業(yè)規(guī)模持續(xù)增大。2012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331.46萬人次,同比增長26.1%;旅游外匯收入15.6億美元,同比增長32.5%;接待國內游客2.92億人次,同比增長30.2%,國內游客接待量在全國排名由第14位上升至第9位;國內旅游收入 2519.08億元,同比增長38.79%;旅游總收入 2617.8億元,同比增長38.55%;同比增幅位列全國第二。
3.1 城市旅游經濟綜合實力演變
本文擬從現代多元統計的方法建構區(qū)域旅游發(fā)展實力指數評價體系,對安徽各城市的旅游經濟發(fā)展實力指數進行綜合評價?;緟⒄丈蝮@宏構建的五個層面旅游發(fā)展指標體系[14]。①旅游發(fā)展現狀:年旅游總收入、近五年旅游總收入平均增長率、年接待總人次、星級飯店影響度、A級景區(qū)影響度、旅游資源品位度、旅游者人均天消費;②交通指標:可進入性、等級公路里程、交通密度、公路客運量、載客汽車輛;③經濟支撐:GDP、近五年GDP平均增長率、人均GDP、財政收入、人均財政收入、經濟密度、第三產業(yè)、第三產業(yè)比重;④自然環(huán)境:造林面積、森林覆蓋率、地表水資源總量、年降水總量、處理廢水達標率、處理廢棄達標率;⑤社會環(huán)境:城鎮(zhèn)社區(qū)服務設施數、城市化水平、電信業(yè)務總量、電話用戶量。其中星級飯店影響度和A級景區(qū)影響度以全國各星級飯店平均營業(yè)額和各A級景區(qū)平均門票收入之間的比值做參考,因此把一至五星級飯店影響度取值分別為1、2、4、12、36,1A至5A景區(qū)影響度取值分別為1、2、4、8、32。2002年A級風景區(qū)數是以2001年數據核算的,因2001年開始出現A級風景區(qū),且年份較近;對旅游資源的賦值邀請了安徽省部分高校本領域6位專家進行了打分,并結合黃耀麗對珠江三角洲景區(qū)賦值結果[15],賦值如下:世界遺產10分、歷史文化名城6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5分、國家自然保護區(qū)3分、國家森林公園3分,允許出現累計??蛇M入性是以主要包括地級市內的全國338個城市到達地級市的平均時間,通過GIS網絡分析獲得。
本文以因子分析法通過SPSS17統計軟件對所構建指標數據作分析,2002年和2012年數據都通過KMO檢驗值和Bartlett球形檢驗,適合因子分析。測算得兩個年份的城市旅游經濟發(fā)展綜合實力指數,然后放大100倍,如表1。

表1 安徽省2002年和2012年旅游經濟發(fā)展實力指數
表1顯示,基本上各城市旅游經濟綜合實力都不同程度上有所增強,特別是合肥經過10年的發(fā)展,提升幅度最大,超越黃山位居第一位序,黃山則從第一位屈居第二。蕪湖由第五位次升到第三位;宣城、滁州都有位次都有較大提升,兩城市靠近江浙兩省,一方面經濟上帶來了輻射效應,另一方面其旅游資源較好,吸引了其東部游客;而阜陽、巢湖、淮南等城市位次回落較大,這與合肥、蕪湖的經濟發(fā)展取得巨大成就以及阜陽、巢湖、淮南的經濟發(fā)展滯后兩者共同作用結果。盡管淮北和銅陵經濟發(fā)展較好,但旅游實力指數始終處安徽省后列,主要是因為地域較小,人口流動少,加之旅游資源較匱乏等造成的。從整個安徽區(qū)域角度,皖南和皖中旅游經濟發(fā)展好,皖北落后;從旅游經濟綜合實力角度看,嚴格說不再是“南熱中溫北冷”的局面,而是“南熱北冷”格局。而且這一格局預計將持續(xù)未來若干年。
3.2 可達性演變
可達性的研究為安徽省域內城市的可進入性作了解,同時也為安徽省地級市旅游影響區(qū)范圍提供基礎數據做鋪墊。本文可達性是指安徽省境內任意點到達各中心城市 (基于數據考慮,以巢湖拆分前的17地級市為研究區(qū)域)的時間距離,主要用GIS技術獲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2003)》規(guī)定的公路設計速度,結合安徽省區(qū)域實際路況和現實通行速度以及兩個年份不同的道路通行能力,對安徽省不同交通道路賦不同的權重,并考慮地形因素,包括河流、山地、平原,把安徽省交通矢量圖轉化為100×100單元的柵格成本圖。運用公式(1)測算得到2002年和2012年安徽省17城市可達性圖,如圖1。

圖1 安徽省2002年和2012年17城市可達性
圖1顯示,2012年1小時內到達17城市的地域明顯要大于2002年,2002年除了沿江城市外其他城市1小時地域很少連成一片,而2012年基本上都連成了廊狀整體。實際上,2002年內有4.26萬平方公里的地域可以在1小時內到達最近的城鎮(zhèn),而這一數字在2012年達到了6.72萬平方公里;2002年和2012年,1-2小時內到達最近城鎮(zhèn)的地域面積變化不大,前者為6.88平方公里,后者為6.33平方公里;2-3小時內前者為2.47平方公里,后者為0.93平方公里。從以上分析知道,對交通可達性的改善主要表現在大大提高了1小時圈的地域范圍。從1小時可達性地域看,主要還是體現在高速公路的沿線城市,2012年,濟廣高速、京臺高速、滬渝高速等沿線地域1小時地域比2002年沒有修建時增加很多;當然2012年各等級公路比2002年的路況改善提高了通行速度,鐵路的提速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3.3 城市旅游經濟影響范圍演變
區(qū)域內每一城市的場強勢能是從城市中心到邊緣由強到弱漸漸變化的,直至趨近于零。區(qū)域內任意一點可接受來自所有城市旅游經濟實力的輻射,由于城市所處的空間位置及城市實力指數大小的原因,使得場強在空間上出現了重疊。依據“選擇最大勢能原則”對空間所有點進行歸屬判別,從而獲得空間任意點的隸屬情況;根據公式(2),2002年和2012年安徽省城市旅游經濟綜合實力空間影響面積分析結果如表2,空間分布格局如圖2和圖3。

表2 安徽省地級市2002年與2012年影響面(km2)

圖2 安徽省2002年旅游經濟影響范圍

圖3 安徽省2012年旅游經濟影響范圍
由表2結果,把2012年和2002年旅游經濟影響區(qū)面積之比定義為p,把17城市劃分為五種類型如表3:急劇擴張型、穩(wěn)健擴張型、基本穩(wěn)定型、抗拒收縮型、急劇收縮型。五種類型城市的劃分都是城市之間對領地爭奪此消彼長的結果,這種結果來自三個因素,一是2002年的領地本身大小,二是2012年可進入性的發(fā)展情況,三是2012年旅游經濟的發(fā)展情況。
表3顯示合肥旅游經濟影響范圍的急劇擴張使其他城市都不同程度受到擠壓,顯然合肥成為急劇擴張型得益于其省行政中心的優(yōu)勢以及一直以來強勁的經濟發(fā)展勢頭,可以預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合肥將一直保持著安徽省旅游經濟領頭羊的地位。毫無疑問,繼續(xù)發(fā)展經濟從而帶動合肥旅游經濟的發(fā)展仍是正確的發(fā)展方向。

表3 安徽省城市旅游經濟演化類型
穩(wěn)健型城市中蕪湖、亳州和宣城都遠離合肥,受合肥擠壓較小,當然主要還與其較強旅游經濟發(fā)展勢頭有關,從而擴張了“領地”。亳州同時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等重要城市旅游名片,蕪湖市為現代新興工業(yè)城市,為安徽經濟重鎮(zhèn)且人文和自然旅游資源豐富。宣城擁有兩千年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也是十分豐富。應積極開發(fā)歷史旅游文化資源,對外大力宣傳旅游文化品牌,樹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加強同周邊旅游區(qū)合作,共同開發(fā)旅游市場,應多元化籌集開發(fā)資金,采取靈活多樣的經營和管理模式。
基本穩(wěn)定型城市有黃山、銅陵、蚌埠、六安、宿州、滁州、安慶、池州,這些城市顯然面臨各類問題。黃山、池州和滁州旅游開發(fā)較好,經濟滯后是影響區(qū)不能擴充的主要原因;安慶所轄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不論經濟或是旅游都有待提升;銅陵旅游開發(fā)亟待提高;蚌埠、六安和宿州在交通、經濟旅游開發(fā)上都應當全面重視。
抗拒收縮型城市包括淮北、阜陽和馬鞍山,雖然不否認這些城市旅游經濟本身也處在發(fā)展中,但因此抗拒收縮型城市與前三種類型城市相比綜合情況處于劣勢。因此要認真分析抗拒收縮型城市發(fā)展旅游經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從而采取相關得力措施,另外發(fā)展城市內外交通,提高城市可進入性自必不可少。應深化改革,創(chuàng)新旅游發(fā)展體制機制;要爭取項目帶動,推進旅游大開發(fā)、大建設;同時強化營銷,拓展旅游市場發(fā)展空間;改善旅游產業(yè)配套條件,并規(guī)范服務,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把發(fā)展鄉(xiāng)村特色旅游作為旅游發(fā)展的重點;另外要重視旅游交通的規(guī)劃和交通設施的完善。
急劇收縮型城市旅游經濟影響腹地大大收縮,巢湖和淮南兩城市分別居合肥的南北,主要原因是由于合肥影響腹地擴張所致?;茨系赜蜉^小,屬資源型城市,經濟發(fā)展較好,但旅游資源相對較薄弱,今后應當加強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建設,努力實現由能源生產型城市向旅游休閑生活型城市轉型。巢湖地廣、經濟薄弱、發(fā)展經濟是第一位,不過2011年巢湖拆分后,其旅游資源定會給所在區(qū)域帶來異樣風采。
本文利用GIS空間分析技術主要對安徽省2002年至2012年旅游交通可達性和旅游經濟影響范圍二個視角進行了演化分析。2002年除了沿江城市外其他城市1小時可到達地域很少連成一片,而2012年基本上都連成了廊狀整體,但1-2小時內到達最近城鎮(zhèn)的地域面積變化不大,2-3小時內前者為2.47平方公里,后者為0.93平方公里。從以上分析知道,對交通可達性的改善主要表現為大大提高了1小時圈的地域范圍。從1小時可達性地域看,主要還是體現在高速公路的沿線城市。 根據城市旅游經濟影響區(qū)的演化將各城市劃分為5種類型:急劇擴張型、穩(wěn)健擴張型、基本穩(wěn)定型、抗拒收縮型和急劇收縮型并提出相關對策。
把擴散理論和GIS空間統計技術相結合運用于區(qū)域旅游經濟的空間格局上,可以明了一個區(qū)域旅游發(fā)展的空間上的競爭態(tài)勢,解決了城市旅游經濟向外擴散的異向性問題。由于受數據采集的制約,本文僅是以安徽省17地級市為擴散點,如果以安徽省78個縣級市再加上7個安徽5A級景區(qū)作為擴散點,這將定會對安徽省的旅游經濟空間布局輪廓有更細致的了解。
[1]Brown L A,Holmes J.The delimitation of functional regions,nodal regions,and hierarchies by functional distance approaches[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71,(1):57-72.
[2]Green H L.Hinterland boundaries of New York City and Boston in southern New England[J].Economic Geography,1955,(4):283-300.
[3]Berry B J L,Lamb R F.The delineation of urban spheres of influence:Evaluation of an interaction model[J].Regional Studies,1974,(2):185-190.
[4]Reilly W J.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retail relationship[J].University of Texas Bulletin,1929,(2944):1-9.
[5]Gold C M.The meaning of′neighbour′[C]//Theories and Methods of Spatio-Temporal Reasoning in Geographic Space.Berlin:Springer-Verlag,1992:220-235.
[6]Green F H W.Urban hinterland in England and Wales:An analysis of bus services[J].The Geographical Journal,1950,(1):64-81.
[7]Huff D L,Lust J M.Ireland's urban system[J].Economic Geography,1979,(3):196-211.
[8]楊國良,張捷,艾南山,等.旅游系統空間結構及旅游經濟聯系——以四川省為例[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24-30.
[9]卞顯紅,沙潤.長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間相互作用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7,(4):62-67.
[10]劉宏盈,馬耀峰.入境旅游流空間轉移與省域旅游經濟聯系強度耦合分析——以上海入境旅游流西向擴散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8,(8):1162-1168.
[11]沈驚宏,陸玉麒,周玉翠,等.皖江城市群旅游經濟空間聯系格局[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2,(12):1434-1441.
[12]石惠春,王暉.關中—天水經濟區(qū)中心城市旅游經濟空間聯系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2,(4):189-193.
[13]張莉.區(qū)域空間結構的“點—軸”式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19.
[14]沈驚宏,陸玉麒,靳誠,等.區(qū)域旅游經濟影響力的空間格局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2,(4):83-87.
[15]黃耀麗,李凡,鄭堅強,等.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競爭力空間結構體系初探[J].地理研究,2006,(4):730-740.
ON EVOLU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REGIONAL TOURISM BASED ON DIFFUSION THEORY——A CASE STUDY OF ANHUI PROVINCE
SHEN Jing-hong1YU Zhao-wang2
(1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Anhui 246011)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Anhui 246133)
The structure of regional tourism is the external appear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tourism and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扎es the evolu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urban tourism economy from 2002 to 2012 in Anhui Province and through GIS spatial analysis probes into tourism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and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economy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wa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geographical scope of the 1-hour ring and the geographical scope of the 1-hour ring developed from the dispersed independence to the whole of“corridor”.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influence sphere of urban tourism economy,the cities ar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namely,the type of rapid expansion,the type of moderate expansion,the type of basic stabili扎ation,the type of resisting shrinkage and the type of sharp shrinkage,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m.
spatial structure;diffusion theory;accessibility;influence sphere
陳 鳳
F590
A
1672-2868(2015)01-0060-07
2014-11-12
國家旅游局旅游業(yè)青年專家培養(yǎng)計劃資助(TYETP201428);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SK2014A295)
沈驚宏(1976-),男,安徽宿松人。安慶師范學院資源環(huán)境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經濟與區(qū)域發(fā)展。
book=66,ebook=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