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城市、城市化與中國研究——兼論“鄉土中國”與“城市中國”

2015-03-19 12:44:21
城市觀察 2015年2期
關鍵詞:研究

◎ 羅 東

一、引言

當下,“以中國為對象”的中國研究(China Studies)或當代中國研究(Modern China Studies)在西方學術界已走過了跌宕起伏的六十年歷史。盡管它的研究史不比漢學(sinology)那樣悠久,但在這大半個世紀里,中國研究從邊緣漸次走向了主流,正在成為一項世界性的學術事業。這特別體現在,過去的三十年以來,中國研究在以下諸多方面發生了或正在發生重要的變化:(1)研究領域得到了擴展;(2)參與進來的學科在增加;(3)此外,從研究主體來看,中國學者的不斷加入也正在改變西方(以及日本等)學術界的霸權局面①。但這三十年間,或許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和中國學術界共同展開的對中國研究的集體性反思——尋找主體性[1]。在西方學者那里,他們繼續反思從事中國研究的范式和立場,從前三十年的“沖擊—回應”(impact-response)和“國家—社會”(state-society)模式到對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批判,以及中國中心論的崛起等[2][3][4]。對于中國學者來說,問題則要復雜一些,這是因為,一方面,他們的首要困境是如何審視或理解中國研究這一目前仍由西方學術界主導的社會科學場域,另一方面,則如周曉虹先生在他的《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研究》一書中倡導的中國研究未來走向,即同西方學者共同致力于中國研究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等[1]。

差不多與這些反思同時展開的是,經歷了十年文革浩劫之后,中國自上而下對現代化(modernization)的訴求與實踐。它們都由改革開放的觸發而來。從三十年來的建設史來看,中國的現代化經歷了先后兩個重大階段:在前期體現為工業化,九十年代中后期以來則全面轉向于城市化,正是由此,中國駛入了邢幼田指出的“城市大轉變”(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時代[5]。中國正在因城市化而發生巨變,這還不僅在于人口學意義的城市人口規模性增加,而更在于城市化之下城市政府主導的城市開發、拆遷,以及動遷戶和業主等社會成員發起的維權行動,兩方力量之間的張力正在重構中國的“國家—社會”關系。但令人感到十分詫異的是,城市又特別是城市化建設或運動在中國研究的議題中,即使不是絕對(如邢幼田等極少數學者)但也基本是不在場的、被遺忘的。追根溯源,中國研究的對象從來是單一性的中國,即鄉土中國,而不是城市中國(Urban China)。同時,本是應作為理解當下中國城市化最關鍵的理論框架——“國家—社會”關系——在西方學術界的范式反思與重構中,面臨被質疑乃至遺棄的危險。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極大的遺憾。

在筆者看來,城市中國被懸置背后的話語邏輯,仍然是西方以及西方學術界對中國研究的霸權,即將中國置于“先進的現代西方—落后的鄉土中國”二分體系之下。在此意義之上,不論是西方還是中國學術界,對中國研究的集體性反思都算不得是徹底的。

二、單一性的中國及其學理機制

可以說,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開創的海外中國研究既以漢學為基礎,又超越了漢學,把對中國的研究從古典文籍的人文學研究中抽離出來,建立了這么一門基于綜合性社會科學的中國研究。這是他對這門學科不可磨滅的豐碑性貢獻。此后,中國研究在西方學術界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范式反思與重構。但在這些反思中,我們極少見到城市(化)或城市中國的影子,中國研究的對象局限于單一性的鄉土中國。

在這些反思中,美國歷史學家柯文(Paul A.Cohen)被學術界認為是目前西方學術界對中國研究反思最為激進的,也是最為尖銳的[1]。他在《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一書中,猛烈地抨擊了美國在中國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論”。在他看來,不論是前面提到的“沖擊—回應”,還是“傳統—現代”抑或“帝國主義”等研究模式,莫不是置西方于中心的。鑒于此,他首先提出了“中國中心論”。具體來說,他倡導通過四項研究技術或策略來實現“把中國歷史的中心放在中國”的目標,也即:(1)從置于中國歷史環境中的中國問題著手研究,不僅這些問題是中國人在經歷的,衡量它們的標準也應是中國而非西方(美國)的;(2)在橫向上,將中國從空間上分為較小的、易于掌握的單位來研究;(3)在縱向上,將中國社會按不同層次(統治人物、文化名人及底層等)來研究;(4)以綜合性的社會科學而不僅是歷史學來做中國研究[6]。盡管周曉虹等學者指出,柯文在他的中國研究中并未真正做到或實現將中國置于研究的中心,同時還牽扯到對近代中國遭受西方沖擊這一事實的間接性忽略[1],但筆者還是認為,一方面,他對以往研究范式的批評以及這四項倡議都是彌足珍貴的,另一方面,他真正的局限在于對中國的單一性解讀。城市中國是不在場的。當然了,柯文的研究對象是近代中國的轉變——他認為中國內部已蘊含了向現代性邁進的自身因素——有關中國在建國之后凸顯出來的城鄉二元結構,不是他的關注焦點,但問題仍然在于,即使是在他的批判與倡議中,同樣不見城市的影子。特別是在(2)和(3)中,他考慮到了將中國區域化(內陸與沿海的差異)、分層化研究,但遺憾地忘記了對城市—農村的區別研究。如果說在改革開放早期,城市化還并不是中國經濟建設的主題,那么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城市化已替代工業化成為城市政府及國家(執政黨及中央政府)追求政績合法性的重要基礎。但事實上,城市(化)在中國研究中仍是缺位的,相關的研究屈指可數。即使是周曉虹先生站在全球化的立場,在那本對中國研究做出綜合性評述與研究的專著中,同樣不見城市中國。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六十年的中國研究中,絕不是沒有任何城市相關的研究(如施堅雅的《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7]等),但筆者這里提的城市或城市中國,主要是基于這樣的含義,一是在文化上指中國的城市性(同鄉土性相對應),二是近二十年來中國城市政府主導的城市開發運動。鑒于此,像魏昂德(Andrew G.Walder)在《共產黨社會的新傳統主義:中國工業中的工作環境和權力結構》[8]中對城市單位(danwei)的研究便不屬于筆者這里所謂的城市中國研究,這在于,他們是將城市作為挖掘材料的場所或田野(field)而不是直接的研究對象。有趣的是,魏昂德在研究中發現的干部與工人之間的“庇護”關系常常被認為是同城市性相違背的。另外,在九十年代,戴慕珍(Jean Oi)對鄉鎮企業的觀察,富有創見地揭示了中國地方的“政治—經濟”邏輯,即地方國家法團主義(local state corporatism)[9],盡管他的研究幾近中國對現代化的訴求與實踐,但關注點在于工業化而不是城市化。無可厚非的是,這自然是同他本人將中國農村作為研究方向有關。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正是遺憾所在,海外特別是美國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如果關注的是區域(而不是組織或社會運動等),那么他們的研究對象不約而同的都是鄉土中國,如歐博文(Kevin O’Brien)以及戴慕珍等西方學者②。同樣,回到包括大陸、港澳臺等中國學術界,近年來致力于對中國研究反思的學者,仍以鄉土中國的研究主體為多,如呂德文[10]等華中鄉土學派的青年學者,以及王銘銘[11]等人類學者。他們對中國研究的貢獻或努力,是不可低估的,但反過來也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從事于中國研究的城市研究或將城市研究置于中國研究框架之下的學者還極為缺乏。中國研究的對象是單一性的鄉土中國。

但為什么是鄉土中國?或者說,從接受學或知識考古學來看,將中國概化為鄉土性的認識是如何可能的?

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將首先回到費孝通先生《鄉土中國》這一社會學經典中: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的。如果以傳統社會學的二元對比來看,鄉土性集中體現在中國的熟悉社會、差序格局、禮治秩序及血緣關系等社會結構[12]。但事實上,費孝通先生并沒有將這一鄉土性提升到對中國的整體性描述,這不僅體現于書中,他本人在不同的場合(講座、訪談等)也表示過鄉土中國描繪的是鄉村,或“鄉土社會”。這一點不可置疑。既然是這樣,那鄉土中國這一概念又是通過什么樣的認識機制被確立為整體中國的?近年來致力于城市研究(urban studies)的陳映芳在《城市中國的邏輯》一書中做出了頗具啟發意義的討論。陳映芳將“鄉土中國=中國”這樣的機制歸因于兩大學科的學理機制:社會學與(社會)人類學。這在于:在社會學那里,“現代的西方—傳統的中國”根植于古典社會學對“現代—傳統”的二元認識結構,同時在近代以來,中國為了尋求對現代的實踐,將羅列和清算中國社會內部的傳統性視為社會科學的主要使命;人類學的中國研究則又“以農村社區為田野,以村落小團體的個案來描述中國社會”,在發現中國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3]。她進而闡釋了這一誤讀為當下理解中國現代、城市所帶來的后果,特別是將中國的困境一味地寄托于鄉土性,將現代性歸結為西方輸送的結果而對之排斥。她的反思令人深思。

但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討論還可以進一步得到補充。盡管陳映芳提及了來自西方視野(即西方將東方視為落后的、傳統的)的因素,但事實上,她的批判主要是針對中國社會學者。從事中國研究的西方學者同樣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他們早期研究中,西方中心主義的印跡是十分突出的,一方面體現在將中國視為西方視野之下落后或傳統的國度,另一方面則是將近代中國的轉型歸因于西方國家的沖擊,這樣的中心主義影響至今。這也就是為什么西方學術界經歷了若干次反思但仍未徹底走出西方中心主義的一個因素。除了學理上的因素,筆者認為,農村社會占中國主要地位的這一長期的事實同樣不失為一個原因。這是因為,在傳統中國,農村是生活資源以及統治者合法性資料最重要的生產地,到了當下,伴隨大量民工外出而又出現了農村發展和治理的困境。長期以來,這些都吸引了學術界致力于農村研究(rural studies)并形成路徑依賴。但問題或許在于,當下農村問題根植于整個中國的現代化、城市化,特別是農村在土地征收和外出務工人員等方面遭受到的不平等或剝削。因而,對于二者的絕對二元化研究不利于對中國問題的全面認識。

同農村中國受到的學術關注度相比較,城市中國出現的諸如城市開發帶來的拆遷、產權糾紛、業主維權等問題,卻沒有得到足夠的學術重視。

三、城市化的兩幅中國圖景

那么,城市中國正在或發生了什么?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執政黨將現代化的中心移到了經濟建設,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綱領。具體來說,經濟的現代化又經歷了先后兩個階段,一是八十到九十中期的工業化,二是此后到當下的城市化。它們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在于一九九四年的分稅制改革。對于第一個階段的工業化,中央政府為了激活和動員地方的建設活力,財政上推行包干制,允許地方享有一定的自由權限,同時只對最后的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做出要求,如此一來,地方政府通過投資和興辦鄉鎮企業獲得了包括灰色收入等大量的收益。這時期的現代化得到了戴慕珍等中國研究學者的關注。但財政包干制給中央政府造成了財政困難,地方的財稅出現了混亂,鑒于此,分稅制及其改革最終在九四年被確定了下來[14][15]。筆者在此要說明的是,九四年的分稅制重塑了中央—地方之間的關系,地方政府的地方財稅受到了限制,被壓縮了興辦企業的利潤空間,這時的地方政府將財政空間轉向了兩個方面:一是農村的農業稅;二是城市的土地開發。農民負擔的加重,進入到學術界的關注視野,這才出現了后來李昌平上書的三農問題③。同時,城市土地帶來的出讓金、房地產稅等大量的利益,構成了地方城市政府的財政主要收入,城市政府主導的城市開發得以轟轟烈烈地進行,一系列的城市問題由此產生④。但對于這階段的城市問題,照樣未進入到中國研究的主要視野。

(一)城市拆遷與土地征收

目前的土地制度之下,土地被規定為城市用地(即國有土地)和農業用地(即集體所有以及少量的自留地)兩大類。城市開發中,針對后者是將土地征收為國有性質,對于前者則是通過房屋拆遷以實現對使用權的國家收回。它的基本邏輯是,城市政府完成對土地的征用后,再以拍賣掛牌的方式出讓給開發商,從中獲取高額的土地出讓金(不需上繳中央財政)以及房地產開發的營業稅和所得稅(地方占百分之六十)[15]。為了盡量壓低土地征收或城市拆遷的經濟成本,城市政府同動遷戶展開了一場利益博弈。如此一來,就有了當下中國各大城市中的沖突事件。對于城市政府來說,如何在維持合法性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降低成本,成了它們的首要考慮之項。從實踐來看,它們除了動用利益補償、勸說等軟性手段外,更為常見的是,將動遷工程以市場交易的形式交給拆遷公司或拆遷隊來做,以威脅、暴力等強拆手段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城市開發運動。從近年來的新聞報道來看,不乏流血沖突乃至人員傷亡等事件。對于動遷戶來說,如何維護自身的權益,爭取更大的權利保障,是一個需要策略或技術的艱難歷程。他們不僅在動遷之時,通過“守房”等不得已的途徑來對抗拆遷人員,在遭遇強拆之后,又通過信訪、訴訟等途徑來爭取自己的權益。但事實上,盡管國家出臺了相應的制度措施,現實生活中的維權之路,對于他們而言仍是舉步維艱。對于此,邢幼田在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城市大轉變》)一書中給予了關注[5],這也是目前中國研究中直接以城市為對象的極少數成果之一。在書中,邢幼田以空間研究為框架,詳細地闡述了中心城區(urban core)、城郊(metropolitan region)和邊緣農村(rural fringe)等三個空間之下的土地政治,將城市政府、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動遷戶(城市中的私房主、城中村及農村的動遷農民)之間的利益博弈巧妙地概化為以土地為中心的領地化(territoriality)。但遺憾的是,因她的學術旨趣在于對城市化的整體性解釋,較少觸及到具體過程中的拆遷策略,以及動遷戶的維權或抵抗策略。

(二)城市業主及其行動的興起

城市化運動中第二個問題,牽涉到一個新興群體的出現,學術界稱之為“業主階層”或“有房階級”。盡管國家在《憲法》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中有明文規定,即土地征收需要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但到了實際運行中,城市政府將土地的開發主要用于商業用途,商品房則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但商品房以及業主的興起,同九十年代的住房改革又是聯系在一起的,城市單位的福利房成為了歷史,房屋成為一件商品走上了交易市場。從市場經濟的建立及發展來看,這是中國現代化的一個必然結果。但問題在于,在各大城市,有關業主維權、抗議等行動不斷受到了輿論的關注。這是因為,伴隨房屋的市場化,城市政府在治理上并未做出及時的跟進,業主與開發商、物業公司等經濟集團的利益矛盾顯現了出來。從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沈原、郭于華等學者主持的城市業主調查與研究來看,業主維權集中在對物業管理公司的抵抗。他們的成果匯集在《居住的政治》[16],該書向我們呈現出了,物業公司在服務、公共產權(如公園、走廊、電梯等)等方面對業主的不平等對話。業主的權益遭受了損失,但個體又構不成對抗物業公司的力量。他們選擇依法成立業主代表大會,力爭自主決定對物業公司的聘用,但盡管在城市政府部門有相關的法律依據,這項努力來得并不是那么容易。他們首先要通過居委會的許可,再到房管部門備案、登記,最終能成功者屈指可數。這一圖景,不僅體現了業主與物業公司的市場關系,深層次地,還映射了業主同房管部門等城市政府,以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治理與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社會管制之間的張力。

城市中國的土地正在演變為波蘭尼在《巨變》中批判的虛擬商品(fictitious commodities)[17]。但值得注意的是,除此之外,有關城市化的議題并不限于這兩大類,另外還如國家經租房及私房主在城市化之下的問題,以及都市環保主義的興起等。不一列舉。

四、作為理解中國城市化的“國家—社會”框架

無可置疑,這一場城市化運動正在改變或重構中國的“國家—社會”關系。

在傳統中國,“國家—社會”的關系表現為費孝通與吳晗兩位先生在《皇權與紳權》一書中論及的天子與鄉紳(宋以前為貴族—地主),廣袤的農村地區享有一定的社會自治權[18]。相反,國家則建構為“簡約型國家”,皇權的觸角往下延伸到縣一級便停止了。關于這一點,從那時的國家財政稅收中可見一斑[19]。到了近代,“鄉紳—地主”這一群體或階層在早期城市化和科舉制的終結中被淘汰[18],共和國建立之后,同時又作為舊勢力遭到打壓,通過一系列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的空間被擠壓至不復存在。筆者這里提的社會,在概念上可追溯至馬克思的一句名言,即“自由人的聯合體”,具體來說,它主要是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相對于國家提出的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20]。社會在農村被合作社、生產大隊等擠壓,在城市則集中被單位擠壓,社會在該階段不再存在。整個中國表現為總體性結構。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下的市場經濟建設,合作社、生產大隊及單位逐漸被歷史遺棄,社會的空間被重新釋放出來。但盡管如此,社會卻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它需要人們發揮主動性,調整同國家的關系以完成社會的生產(making society)[20]。

城市化運動之下,社會面臨著被生產出來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在城市土地征收或拆遷中,動遷戶在維權實踐中,生產出了相應的公民權(citizenship)與公民的勇氣,另一方面,業主通過建立業主代表大會來維權,同樣預示著社會在中國的再次興起。社會的另一端,是正在做出回應、調整治理技術的國家(以及市場),城市中國下的城市化運動正在改變或重構國家與社會的關系。

但正如筆者在前文提出的,回到中國研究,“國家—社會”這一關系框架在西方學術界的范式反思中是被集體性遺棄的。

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在中國研究中,興盛于二十世紀的五十至八十年代。按照周曉虹先生的說法,西方的學者圍繞這一關系構成了兩種不同的亞模式:一是沖突模式,或表現為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或表現為社會對國家的抗拒,代表學者如蘇爾曼(Franz Schurmann)、傅高義(Ezra Vogel)等;二是互動模式,即國家和社會之間的相互妥協、滲透和共存,代表學者如懷特(Martin Whyte)等[1]。但隨后,這種源于西方社會科學的分析模式遭到了反思,他們認為,國家與社會并不適用于對中國研究,這是因為,中國是否存在市民或公民社會是一個值得質疑的議題。他們轉而將這里的反思提升到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批判,以柯文為首要代表的中國中心論隨之興起。但事實上,西方學術界這一反思建立于建國前三十年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早期探索。那段時期的確是一個社會受到壓縮的中國。他們的反思不無道理。但令人遺憾的是,當他們放下這一范式不久,一場轟轟烈烈的城市化運動催生了(公民或人民)社會的誕生,社會將可能被生產出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將被改變或重構。這是令從事中國研究的西方學者始料未及的。

這里,筆者將指出的是,將城市中國同中國研究聯系起來,不僅在于再次發現和理解一個完整的中國,還在于方法論的反思與提升。對于中國研究來說,對中國單一性的理解導致了不可避免的缺失,對于城市中國來說,將它置于中國研究這一領域之下,有助于學術界對城市及城市化的深刻理解。這是因為,正像學術界已經認識到的,盡管西方學者在研究中國上存在一些偏差或不便,但他們同樣具有擺脫制度等約束的先天性條件,中國學者同他們一道,以周曉虹說的“主客體并置”這一出路來完成對城市中國的理解[1]。到那時,中國研究將可能擺脫“他者”(other)的西方中心主義,同時作為研究主體的海內外學者將可能實現胡塞爾(Edmuud Husserl)所謂的“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同時更為關鍵的是,這一次,相對于已形成研究路徑依賴的西方學者來說,中國學者對于城市中國在學術上更敏感,將是找回中國研究主體性的一次機遇。

注釋:

①這些中國學者中,早期是在美的華人學者,如林南、趙鼎新、周雪光、李靜君、邢幼田(Youtien Hsing)、彭玉生等,近十年來,還先后加入了王銘銘、周曉虹等活躍的大陸學者。

②這一時期,以城市作為觀察田野的研究成果,還有Kellee S.Tsai.Capitalism without Democracy:the Private Sector in Contemporary Chin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7.;Andrew G.Walder.“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5, 101(2): 263-301.等。

③關于李昌平向國務院領導反映 “三農問題”的前后,可參考《江蘇農村經濟》2001年第6期文章《說句真話不容易——給國務院領導寫信的前前后后》等。

④值得一提的是,戴維·哈維在他的近作《叛逆的城市——從城市權利到城市革命》中,對中國城市化運動評價到,它幫助中國解決了資本投資和農民工就業問題,以此在全球金融危機中表現出了強大的免疫力。參考:戴維·哈維.叛逆的城市——從城市權利到城市革命.葉齊茂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59-67。

[1]周曉虹.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16-47.

[2]周曉虹.當代中國研究的歷史與現狀[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2,(3):227-236.

[3]黃宗智.近現代中國和中國研究中的文化雙重性[J].開放時代,2005,(4):43-62.

[4]呂德文.在中國做“海外中國研究”——中國研究的立場與進路[J].社會,2007,(6):89-101.

[5]Hsing You-tien.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 Politics of Land and Property in China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5-29.

[6]柯文.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M].林同奇譯.北京:中華書局,2002:3-23.

[7]施堅雅.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M].葉光庭等譯.北京:中華書局,2000:1.

[8]魏昂德.共產黨社會的新傳統主義:中國工業中的工作環境和權力結構.龔小夏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2-5.

[9]Jean Oi.“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World Politics,1992,45(1): 99-126.

[10]呂德文.在中國做“海外中國研究”——中國研究的立場與進路.社會,2007,(6):80-101.

[11]王銘銘.社會人類學的中國研究——認識論范式的概觀與評介.中國社會科學,1997,(5):106-120.

[12]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三聯書店,2013:1-7.

[13]陳映芳.城市中國的邏輯.北京:三聯書店,2012:413-431.

[14]周飛舟.分稅制十年:制度及影響.中國社會科學,2006,(6):100-115.

[15]周飛舟.生財有道:土地開發和轉讓中的政府和農民.社會學研究,2007,(1):49-82.

[16]沈原等主編.居住的政治——當代都市的業主維權和社區建設.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153-225.

[17]波蘭尼.巨變:當代政治與經濟的起源.黃樹民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3.

[18]費孝通,吳晗.皇權與紳權.長沙:岳麓書社,2012:1-6.

[19]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稅收.北京:三聯書店,2001:23-47.

[20]沈原.社會的生產.社會,2007,(2):170-191.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久久福利片| 日韩高清成人| 操美女免费网站|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www.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制服丝袜一区| 欧美激情成人网|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激情午夜婷婷| 91美女在线|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亚洲无线观看| a毛片在线播放|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久久中文电影| 欧美激情伊人| 色国产视频|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青青草91视频|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欧美成一级|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国产成人狂喷潮在线观看2345| 久久女人网|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99视频在线看|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自拍偷拍欧美|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 午夜啪啪网|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美女被操91视频| 亚洲人在线| 麻豆精品在线| 2020极品精品国产| 国产迷奸在线看|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欧美一道本|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高h视频在线| 国产一在线| 欧美啪啪一区| 亚洲成网站| 国产精品性| 日韩第一页在线|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69综合网| 精品国产网| 欧美不卡二区|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综合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