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529030江門市廣東省江門市中心醫院
梁月圓:女,本科,主管護師
ICU中心靜脈導管感染患者的護理
梁月圓
摘要目的:探討ICU中心靜脈導管感染患者的的護理措施。方法:選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中心靜脈置管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中心靜脈置管技術的臨床特點及相關因素實施護理。結果:40例患者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結論:縮短置管時間,嚴格中心靜脈置管的護理,加強醫護人員的無菌觀念,避免醫患、醫護之間的再感染,提高醫院的護理水平等是有效降低中心靜脈置管感染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中心靜脈置管;感染率;相關性感染;護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16
收稿日期:(2014-07-16)
Nursing of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 ICU
LIANG Yue-yuan(Jiangmen Central Hospital,Jiangmen52903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 nursing in ICU.Methods:40 infection patients with central renous catheter from December 2012-December 2013 as the research object,according to th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atients,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r related infection factors to explore the nursing care.Results:All of 40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were control effectively.Conclusion:Shortening the time of catheter,center care,strict aseptic concept,strengthen the medical staff to avoid reinfection between doctor-patient and doctor-nurse,improve the level of hospital care is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 such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Key wordsCentral venous catheter;Infection rate;Related infections;Nursing
伴隨我國醫療技術的提高,中心靜脈置管作為ICU急危重癥患者的治療技術得到充分的應用,中心靜脈置管技術是監測血流動力學,給患者進行靜脈輸液予以營養支持和建立靜脈通道等的主要途徑[1]。中心靜脈置管技術的日趨成熟,給危重癥患者提供有力治療方案的同時,也同樣給醫務人員帶來了難題即中心靜脈置管出現感染。對ICU內的危重患者治療時,使用中心靜脈導管(CVC)后常會伴隨導管的相關性感染(CRI)。CRI的原因,通常與導管自身的類型、置管時間、插管部位以及醫院內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等有關。ICU內病菌多為難治性的耐藥菌,這樣就使得對危重患者的醫療更加不利,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的同時,也增加了病患的死亡率,給患者的家庭帶來更加沉重的經濟負擔[2]。因此,我院對住院患者對相關感染因素實施相應護理,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的導管感染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男24例,女16例。年齡12~81歲,平均年齡(57.31±8.20)歲。靜脈插管感染率最高,頸靜脈插管次之,鎖骨下靜脈插管感染最低,其感染率依次為33.33%,21.18%和18.6%。單腔、雙腔導管留置率分別為15.87%,41.67%。其中革蘭陽性菌感染率為61.18%,革蘭陰性菌為27.06%,真菌的感染率為11.76%。
1.2方法所有患者實施中心靜脈置管,根據患者的病情在患者不同部位的插管,如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股靜脈等,并進行縫合固定。根據切口情況選用無菌紗布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規則并固定無菌紗布,并記錄。
2護理措施
2.1規范置管操作降低CRI的發生率,切斷感染菌的來源應明確致病菌的來源[3-4],包括皮膚插管、導管接頭、靜脈輸液的污染及感染灶的血源性傳染。皮膚插管和導管接頭是常見且重要的感染來源[5]。實施中心靜脈置管插管,首先要嚴格依照無菌原則的規范操作、插管前準備,進行嚴格消毒洗手等措施,預防病菌經切口沿導管患者體內侵襲。操作前,醫護人員應充分評估操作環境,盡可能去除感染誘因,在每次更換敷料紗布等應做充分的準備,預防交互感染,盡可能的降低感染的發生。
2.2置管后護理首次置管后24 h,應進行局部換藥,并選擇高透氣的貼膜,且每1~2周進行常規性換藥或敷料。定期檢查導管流通情況,尤其保持導管接口的清潔,適當采用醫用酒精或安爾碘棉簽消毒,叮囑患者保持導管的清潔。常規性更換肝素帽,及時更換需要更換的導管接頭,如輸過血制品或脂肪乳的。更換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循無菌操作,使用無菌手套更換導管或敷料。
2.3選擇適宜的置管部位實施中心靜脈置管插管,應根據
患者的病情,選擇適宜的插管部位,如氣管切開的患者為避免被痰液污染而不宜采用頸內靜脈置管,盡量不對老年患者選用鎖骨下靜脈置管,以免氣胸的發生。同時注意插管部位的限制,熟悉置管的優缺點,如股靜脈觀察不便和易污染的特點,鎖骨靜脈有刺破胸膜的危險。進行靜脈插管是首選鎖骨下靜脈,其次為頸內靜脈,最后選股靜脈。對于進行放療手段或其他特殊性治療的患者,如頭頸部腫瘤或伴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患者,首選股靜脈置管,下肢或腹部腫瘤選取頸內靜脈穿刺。
2.4輸液管路護理配置輸液液體時,評估配置環境,嚴格遵循無菌原則,并遵循現用現配的原則。輸液過程中密切注意輸液管路是否通暢,輸入如脂肪乳等營養液時或其他濃度較大的液體時應盡可能的安排在輸入其他液體之間完成,防止輸液管路堵塞或者留置而發生感染,定期更換輸液管路,并充分消毒肝素帽。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可有效減少發生感染的機會。
2.5早期發現感染征象及拔管嚴密觀察插管部位的情況,并對傷口進行評估。根據插管處的情況及時判斷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是否存在易引起感染的因素存在。保持管道清潔干燥,觀察身體癥狀,按需要給患者合理的飲食護理。若插管處有紅腫硬結、流膿且面積不足2 cm2,依照美國疾控中心(CDC)的標準可判斷為局部感染,若有局部感染發生或不明原因的血象升高和發熱等癥狀,應立即做局部或導管內液體的細菌培養,以判斷是否有導管相關性感染。及時進行細菌培養,檢測白細胞數量,如果判斷為導管相關性感染應及時拔除導管并遵醫囑給予有效的治療。對細菌進行耐藥性檢驗以選取合適的藥物治療。
3結果
40例ICU中靜脈導管感染患者感染程度均得到有效控制,縮短住院時間,有效降低導管相關感染的發生。
4討論
在我國,伴隨著治療ICU內危重患者醫療技術的發展,中心靜脈導管技術隨之得到廣泛應用。在我國,CRI發生率逐年攀升,為治療ICU危重患者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在以上研究中表明,導致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因素與插管類型、插管部位、及導管留置時間等密切相關。研究表明:讓患者做適當的鍛煉,提高其機體免疫力;縮短置管時間,嚴格中心靜脈置管的護理;加強醫護人員的無菌觀念,避免醫患、醫護之間的再感染,提高醫院的護理水平等是有效降低CRI發生率的措施。
對于無菌紗布的使用應更加嚴格,無菌紗布的選用應基于以下特點:透光透明度好,透氣性高,出汗高熱,有穿刺點出血的患者需嚴格使用無菌紗布。使用無菌紗布應定期更換輔料,如無菌紗布應每2天更換1次,1~2周內更換1次無菌透明輔料。更換敷料的同時,應嚴格記錄更換時間,同時做定期檢查。若敷料出現松動、污染時應立即予以更換。護理人員更換敷料應嚴格遵守無菌原則,采用七步洗手法進行手部消毒。對于導管連接端口的護理,注射前或應用后應使用含碘消毒劑或醫用75%酒精進行消毒。叮囑患者及家屬,沐浴擦身或飲食時注意保護導管,盡量避免導管沾有污物或淋濕。停止輸液或者輸血、脂肪乳等漿液后24 h內及時更換輸液管路。輸血或輸液過程中應保證導管通暢,外周及中心靜脈置管后應用生理鹽水或者肝素肝素鹽水進行導管沖洗,疏通輸液管路。嚴格遵循無菌原則,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緊急狀態下中心靜脈置管,若無法滿足無菌要求,應在48 h內盡快拔管或更換無菌置管,降低感染發生率。置管的患者中若發生靜脈炎、導管不通,應及時找到原因并解決或者及時更換置管或者置管部位。留置導管不宜頻繁常規性更換,不應為避免感染而進行常規更換,這樣不僅給患者帶來疼痛感受而且對患者的靜脈血管造成再次傷害。患者留置導管期間,醫護人員每日應對留置管進行評估,不需要繼續留置時,盡快拔除導管。
參考文獻
[1]楊莉.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預防和護理措施[J].天津護理,2012,20(2):122-123.
[2]趙慶禮.ICU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預防及護理[J].天津護理,2014,22(6):557-558.
[3]林麗紅,張偉文,熊曉華.ICU導管相關性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5):37-39.
[4]王偉.患者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衛生產業,2014(1):110-111.
[5]張玉琴,章華萍,屈嬉嬉,等.ICU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病原菌分析[J].中國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5):1146-1148.
(本文編輯馮曉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