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誘導透析患者發生導管再循環的護理
戴歡歡吉小靜周剛牟洪賓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85
誘導透析是指患者開始血液透析的最初一段時期的透析,使患者從未經血液透析的明顯尿毒癥狀態過渡到平穩的透析階段[1]。我科收治的1例擴張型心肌病合并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期患者,因動靜脈內瘺會造成心肺再循環[2],增加其心臟負荷,且外周血管資源匱乏,而選用長期留置導管,但使用時發生了導管再循環。我們采用從補液口間歇回輸生理鹽水的方法,使其正常使用導管,進入維持性血液透析。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病例介紹
患者,男,40歲,因血壓升高10余年,血肌酐升高8年,胸悶半年,于2012年12月24日收治入腎臟科,診斷為慢性腎臟病5期,擴張型心肌病,心功能Ⅳ期。入院時體溫36.8 ℃,血壓166/92 mmHg,脈搏每分鐘86次,呼吸每分鐘20次,體重82 kg。患者顏面浮腫,貧血貌,頸靜脈稍怒張,兩肺呼吸音粗,雙下肺呼吸音低,心臟濁音界向兩側擴大,心前區聞及2/6級收縮期雜音,主動脈瓣區聞及中度舒張期雜音。雙下肢輕度指凹性浮腫。輔助檢查:全胸片示心胸比為80%,心電圖示二尖瓣、三尖瓣中度反流,心臟彩超示全心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23%。血液檢查:腎功能肌酐783.10 μmol/L,尿素氮36.83 mmol/L,血小板:153×10血酶原時間(PT)13.80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40 s。入院當日醫師考慮其心功能狀況不適合做動靜脈內瘺成形術,并且其外周血管資源匱乏,于是將臨時導管更換為右側長期留置導管行血液透析,同時予降壓、擴血管、強心、支持療法等治療。
作者單位:225001揚州市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
戴歡歡:女,本科,護師
通信作者:吉小靜
2透析治療方案
患者使用的長期留置導管為單針雙腔靜脈導管針,導管由縫皮針線臨時固定于鎖骨下皮膚。遵照循序漸進原則,透析頻率遵醫囑為每日或隔日透析1次。透析器均使用金寶14 L,醫囑予低分子肝素4100 U,上下機血液流速100 ml/min,上機后緩慢調至200 ml/min,透析液流速為500 ml/min,透析治療時間為1.5~3.5 h,超濾量加上200 ml間歇回輸的生理鹽水量。
3再循環的監測和護理
入院次日透析,使用金寶14 L透析器,醫囑予首次透析2 h,脫水2000 ml,低分子肝素4100 U抗凝,血流量200 ml/min,透析至1.5 h時突然出現靜脈壓(PV)、跨膜壓(TMP)升高>300 mmHg,管路中血液顏色變黑,詢問患者無不適主訴,通知醫師考慮凝管,立即回血下機,下機后觀察管路及透析器無凝集。第2次透析時間為2.5 h,脫水2500 ml,低分子肝素4100 U抗凝,血流量200 ml/min,上機后密切觀察機器各參數,發現PV,TMP在1.5 h前緩慢升高,但<200 mmHg,恢復功能管路中血液顏色加深,幾分鐘后PV、TMP驟升>300 mmHg,血液顏色發黑,動脈壺、靜脈壺發硬,醫囑立即回血下機,觀察管道及透析器無凝集,復查生化指標示,血小板144×109,PT 12.1 s,APTT 35 s。第3次透析時間為3 h,脫水3000 ml,余醫囑同前,透析至1.5 h時,PV、TMP突然升高,給予回輸生理鹽水200 ml,PV、TMP下降至正常,觀察管道和透析器無凝集。透析至130 min時PV、TMP再次驟然升高>300 mmHg,再次給予回輸生理鹽水200 ml,PV、TMP又下降至正常,管道和透析器仍無凝集。在170 min時PV、TMP再次驟然升高>300 mmHg,醫囑予下機,管道和透析器無凝集。醫師及護理人員共同分析原因,綜合各項檢查,考慮患者發生導管再循環的可能。第4次透析醫囑同前,在征得患者和家屬同意后,透析過程中使用尿素模式測定再循環,方法為透析30 min,關閉超濾,分別采動脈端(A)與靜脈端(V)血液。采血后立即降低血流量到120 ml/min,減慢血流速后10 s關閉血泵,立即關閉采集標本處上方的動脈端,從外周靜脈采集代表體循環動脈血(S),而后解除夾閉,繼續透析[3],將標本送檢。一般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置管的再循環率都小于10%[4]。單針雙腔靜脈導管針說明書指出此導管再循環率小于5%,而患者的檢測結果為A=32.58 mmol/L,V=13.03 mmol/L,S=37.46 mmol/L,代入公式:再循環R%=(S-A)/(S-V),再循環R%≈19.98%,患者發生了導管再循環。PV和TMP驟升的處理措施同前。第5次透析醫囑同前,考慮其外周血管資源匱乏,我們借鑒了無肝素抗凝透析治療沖管的方法。上機后,在透析至110 min時,PV升高至180 mmHg,TMP升高至210 mmHg,立即降低血流量到100 ml/min,同時從補液口回輸生理鹽水100 ml,PV和TMP下降至正常,將血流量調至200 ml/min。在140 min時PV和TMP再次同時升高超過200 mmHg,同法再次從補液口回輸生理鹽水150 ml,PV和TMP下降至正常。最后在下機前5 min,PV和TMP第3次升高,予回血下機,超濾脫水2500 ml。第6次透析時除使用回輸生理鹽水的方法保證透析順利進行外,我們將患者PV和TMP升高的時間點準確記錄,并繪制線形圖,發現患者在2 h,2 h 40 min和3 h 20 min這3個點,PV和TMP升高超過200 mmHg。告知醫師,醫囑下達透析方案為透析時間3.5 h,超濾脫水3500 ml。我們在前2個時間點分別回輸生理鹽水100 ml(6 min內輸完),最后1次升高就回血下機。隨著順利透析的次數增多,患者PV和TMP升高的時間點不斷往后推移,線性圖顯示升高的時間點在第14次透析時變為2.5 h和3 h 20min,我們在2.5 h時回輸生理鹽水100 ml(6 min內輸完)。在第20次透析時,患者能順利做完3.5 h。復查全胸片示心胸比為60%,心電圖示二尖瓣、三尖瓣輕度反流,LVEF 31%,再循環R%≈9.70%,干體重74 kg,患者導管再循環情況好轉,能正常使用導管,完成透析。
水平告訴家屬及患者本人。
3.5磋商期干預此階段患者的內心活動期,需要護理人員有洞察心理的能力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對患者進行耐心的宣教,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使其保持穩定的情緒,以接受治療和護理。
4小結
人作為生物-心理-社會的整體,心理因素已成為影響心身健康不容忽視的因素之一。在創傷初期患者主要表現為緊張和恐懼,無安全感;而病情穩定后中期,主要表現為焦慮急躁;創傷康復后期,主要表現為孤獨、缺乏自信和參與性。以心理應激模式和情緒調整過程模式為理論依據,心理干預方案個體化,并注意分期進行,心理干預模式能夠滿足患者的內心需求、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干預形式較易被患者接受。減輕患者心理壓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參考文獻
[1]史愛萍.心理干預治療產后抑郁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37-38.
[2]駱映峰,梁飛燕,揭榕榕,等.心理干預對鼻咽癌患者放療后睡眠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4(1):121-123.
[3]趙延慧,王翠雪,周艷.腸造口術后病人心理干預的研究現狀[J].護理研究,2014,28(3):907-908.
[4]賈晉莉.術前心理干預改善病人焦慮情緒的臨床研究[J].護理研究,2014,28(4C):1472-1474.
[5]馬曉靜.心理干預在小兒肱骨髁上骨折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4,9(8):225-226.
收稿日期:(2014-02-04)
(本文編輯馮曉倩)
4討論
通路再循環指剛透析過的血液直接又回到透析器[5]。影響導管通路再循環的因素包括出血不暢、回流受阻、血泵速度、反向使用中心靜脈插管的動靜脈端[6]。該患者透析時多次發生PV和TMP升高,我們先后排除了凝血、溶血、高凝狀態等因素,經過科室醫護人員集體病例討論,結合其生化實驗室指標,胸部X線片、心臟彩超等考慮該患者發生了導管再循環,因為其擴張型心肌病病程較長,心臟增大,心肌收縮乏力,射血分數低(每搏輸出量占心室舒張末期容積量的百分比),二尖瓣和三尖瓣關閉不全,造成血液在心房和心室中渦流。全胸片提示患者半永久性留置導管尖端置于右心房內,所以使用導管時,可能發生從靜脈端回流的脫完水的血液,與心房心室內未射出的渦流的血液混合后,部分又被導管動脈端抽出,再次進入體外循環脫水,造成體外循環管路中的血液濃縮,引起PV、TMP的驟然升高,無法完成血液透析。尿素法測定的結果支持了發生再循環的觀點。
臨床上發生導管再循環的患者較少見,血管資源匱乏的患者也不多見。在護理此患者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相關經驗,沒有及時發現其發生了導管再循環。但護理人員的評判性思維和醫護間的有效溝通,仍較早地發現了患者存在的問題。隨后采取主動繪制線形圖的方法,找出規律;在血管資源匱乏的不利情況下,我們借鑒了無肝素透析定時從補液口回輸生理鹽水預防凝管的方法,使患者順利完成透析。隨著透析治療完成的次數增加,心功能好轉,再循環減輕,能正常使用導管,找到合適的干體重,進入良性循環,達到身心平衡,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林惠鳳.實用血液凈化護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7.
[2]陳云波,王瀅,姚海燕,等.血管通路再循環臨床影響因素的探討[J].護理研究,2011,25(6):1632-1634.
[3]郁佩青,徐琴君.血管通路再循環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血液凈化,2007,6(10):557-561.
[4]葉朝陽,戴兵.更新版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臨床實踐指南解讀[J].中國血液凈化,2009,8(6):331-334.
[5]Levy J.牛津臨床透析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00.
[6]Bosticardo GM,Morellini V,Schillaci E,et al.Two-operator glucose infusion test(GIT2) for vascular access recirculation measurement during hemodialysis[J].Vasc Access,2010,11(1):38-40.
收稿日期:(2014-06-24)
(本文編輯陳景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