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湯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國的戲劇改編歷程
李婧
(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北京100083)
摘要:從1907年春柳社《黑奴吁天錄》在日本的成功首演,到同年春陽社在國內的演出嘗試,以及三十年代蘇區瑞金的再次演出,再到1961年歐陽予倩先生改編版本《黑奴恨》的成功搬演,直至2007年陳薪伊導演的《吁天》,《湯姆叔叔的小屋》戲劇改編伴隨著中國話劇走過了百年歷程,是中美戲劇交流的一個范例。通過回顧此劇不同版本在中國的演出情況,力圖在系統整理的基礎上探討該作品的時代性。
關鍵詞:《湯姆叔叔的小屋》;《黑奴吁天錄》;話劇;中美戲劇交流
美國著名女性小說家斯托夫人(又譯斯陀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1896)的廢奴文學作品《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1852)是美國廢奴文學的代表作,從問世伊始就廣受關注。由于小說內容及題材的可塑性,當時在美國曾被改編為劇本頻繁上演,翻譯家王家湘記載稱“僅一八五三年一年即在百老匯上演了三百二十五場,可謂盛況空前?!盵1](P2)《湯姆叔叔的小屋》被林紓最早譯為《黑奴吁天錄》引入中國,以此為基礎,該作品成為中國現代戲劇(即話劇)的開山之作,并多次出現在中國的話劇舞臺上。
一、春柳社與《黑奴吁天錄》
春柳社于1906年冬由當時的留日學生李叔同、曾孝谷、陸鏡若等創辦,是一個創作和表演新戲的學生業余藝術團體。雖然產生于本土之外,演出活動也一度停留在日本,但春柳社的戲劇理念對中國話劇產生了深遠影響。有評價稱春柳社“不僅是中國現代戲劇運動的重要先驅,而且由它形成了整個文明新戲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演劇流派之一?!盵2](P13)
春柳社提倡立新存舊,主張在確立所謂“歐美所流行者”演出方法的宗旨下,保留中國傳統戲曲的“佳者”,可以看出他們沒有全盤西化的思想,這與日本的戲劇改良十分類似。日本的新派劇也是在西方現代戲劇和本國歌舞伎表演的取舍中形成的,以此為戲劇表演的追求導向,春柳社在日本排演了一些改編劇,其中,曾孝谷改編的《黑奴吁天錄》被列為經典。
1907年,曾孝谷根據林紓中譯本《黑奴吁天錄》①,改編了同名話劇《黑奴吁天錄》,由李叔同、曾孝谷、黃喃喃、謝抗白、嚴剛等參演,“于1907年6月1、2兩日在東京大戲院本鄉座演出?!盵3](P10)《中國話劇百年劇作選》記錄《〈黑奴吁天錄〉本事》②由“解而培之邸宅”、“工廠紀念會”、“生離歟死別歟”、“湯姆門前之月色”和“雪崖之抗斗”五幕構成。雖改編自林紓的小說中譯本,劇中的主人公已從基督教徒湯姆叔叔轉向哲而治、意里賽和小海雷一家,而其重點則是哲而治一家的勝利逃亡。除了完全去除宗教性,情節線索與原作還是一致的;但從小說到劇本,曾孝谷筆下側重點的轉移是劇作家創造性的構建。也就是“所謂‘舶來’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吸收其中有益的健康的思想內容。[4]
具體說來,之所以選擇《黑奴吁天錄》作為改編、搬演對象的原因如下:首先,從主題上看,正處于帝國主義壓迫下的祖國和人民,需要這份抗爭精神,以寄托民族獨立的愿望;其次,從形式上看,林紓的譯本為改編提供了便利,在曾孝谷等人的再創作下呈現出五幕劇形式。此外,春柳社學習日本新派劇也需要有具體的實踐機會,加之其成員有足夠的藝術修養,演出順理成章。
在《黑奴吁天錄》之前,春柳社還曾演出改編劇《茶花女》,但是論影響力,《黑奴吁天錄》毫無疑問占了上風??梢哉f,“作為中國新型話劇的第一個創作劇本,《黑奴吁天錄》不僅顯示了思想內容上的時代感和現實性,而且在藝術形式上標志著中國話劇的開端?!盵2](P14)
二、《黑奴吁天錄》的繼續演出
《黑奴吁天錄》在日本的成功演出,影響了其后各版本的改編上演。雖然此后的版本不及1907年日本首演的影響力,但仍體現出較強的時代性,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和瑞金的兩次搬演。值得指出的是,在《黑奴吁天錄》影響下上演的兩部劇都非原本上演,并且在劇本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差異。
1.上海演出
春柳社之后,王鐘聲在《黑奴吁天錄》成功演出的啟發下,在上海成立春陽社。“春陽社組成后,即在上海南市方斜路永錫堂演出《黑奴吁天錄》……其后,春陽社又租賃蘭心大戲院繼續演出《黑奴吁天錄》?!盵3](P14)由通鑒學校學生出演。
上海演出本的作者為許嘯天,此本也是根據林紓的譯本改編而來。作為春陽社的開篇之作,此版《黑奴吁天錄》是指向反帝、反封建的時代性主題的劇作。關于蘭心大戲院的演出,1907年11月1日的《申報》曾撰文記載其“喚醒國民”、“近因云南旱災尚需急振(賑),而際茲籌捐早成弩末,托缽之技已窮,發棠之請彌切,爰集滬上商學兩界客串,并邀丹桂菊部諸名伶登臺助演”的演出目的和“送學、索債、規夫、別妻、竊聽、夜遁、落店、索奴、追逃、遇友、取湯、贈別凡一十二出”[5]的演出內容。從介紹來看,許嘯天版的《黑奴吁天錄》主人公也應該是逃亡的哲而治一家而非基督徒湯姆叔叔。另外,從演出形式看,根據《中國話劇史稿》的描述,上海的《黑奴吁天錄》在演出時也是以分幕對白形式呈現的,甚至人物、服裝等也有西化現象。不過,鑼鼓、皮簧、馬鞭等傳統演繹和道具的存在相比于東京演出的純粹口語對話表現,仍然有差異。
總的說來,早期中國話劇的形制在不同作者的筆下呈現出一些相似性,即反帝愛國的主題和非全盤西化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向日本新派戲的借鑒)。而其價值顯而易見:“1907年,春柳社與東京,春陽社與上海先后演出《黑奴吁天錄》,標志著早期話劇劇運的誕生和初興。因此,1907年被定為早期話劇的誕生年,我國話劇歷史的開創年。”[3](P14)
2.瑞金演出
小說《黑奴吁天錄》的改編作品還曾經在中央蘇區瑞金上演。關于此本,資料記載存在差異。
有話劇史稿記錄:“在一九三一年冬召開的瑞金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上,胡底、錢壯飛、李伯釗等人編演了兩個話?。骸蹲詈蟮耐聿汀泛汀掇r奴》(根據《黑奴吁天錄》改編),受到大會代表們的一致好評。”[2](P450)另有論文提到這是由李伯釗“根據斯托夫人的小說《黑奴吁天錄》改編成話劇《黑奴》”。[6]以上說法都將改編原本指向了《黑奴吁天錄》,但沒有具體說明是由劇本或小說改編而來。如果按照田漢在談及《黑奴吁天錄》時的說法“……后來在上海、蘇州各地演出過,1932年在中央蘇區瑞金也演出過”,[7](P344)以及王家湘在《湯姆叔叔的小屋》譯本前言中的提法“……改編者是當時留日學生曾孝谷,后來在蘇區瑞金也上演過此劇”[1](P2)來看,他們雖然把1932年上演的劇作一筆帶過,但似乎把蘇區上演的劇作都指向了曾孝谷版的《黑奴吁天錄》,這樣就和林紓的譯本有了關聯。可是學者陶潔從林紓譯本的影響出發表示:“由于譯本流傳很廣影響極深,1932年,李伯釗在瑞金為慶祝全蘇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編寫劇目時還借用《黑奴吁天錄》來作為她劇本的標題?!盵4]并且陶潔在參考文獻中根據葛一虹的《中國話劇通史》表明:“這劇本其實是依據她在蘇聯看到的一個話劇改編的?!盵4]如此說來,該劇和《黑奴吁天錄》并沒有實質性聯系。經以上來源共同得到佐證的觀點是:林紓本《黑奴吁天錄》在蘇區的紅色戲劇中仍然有影響力,不過瑞金演出的時代背景與前兩次演出大不相同。此時,紅軍在三次反圍剿中取得勝利,戲劇的演出不僅是文藝氛圍的活躍,也為蘇區的文化基調打下了基礎。
三、歐陽予倩與《黑奴恨》
歐陽予倩是中國現代重要的劇作家,可以說他親眼見證了中國現代戲劇的發展歷程,《黑奴吁天錄》與歐陽予倩先生結緣已久。歐陽先生參與了1907年春柳社的《黑奴吁天錄》的表演,在劇中飾演小海雷;爾后,他于1959年11月3日在《劇本》第11期中發表了用10天時間創作的九場話劇《黑奴恨》,此劇于1961年在中央實驗話劇院上演,導演為孫維世;后來劇本于1962年出版了單行本。
歐陽予倩在《〈黑奴恨〉后記》中說:“現在我這個劇本是根據一八九七年芝加哥斯托夫人原作,并參考林譯本寫成的?!盵8](P528)歐陽予倩在后記中提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他認為“斯托夫人這部小說,在當時是代表著比較進步的思想,可是她的觀點是基督教人道主義的?!盵8](P528)從這一點出發,對其作品的中國化處理是必不可少的。接下來談到曾孝谷的劇本,歐陽先生認為他所強調的是“民族自覺”,并且哲而治的結局是“以斗爭勝利為結束的”。[8](P528-529)在談及自己的劇本時,歐陽先生說:“我這個劇本,故事的輪廓依照小說,但因觀點不同,情節不能不有些改動。尤其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行動不可能按照原作那樣處理?!盵8](P529)這里所說的“觀點不同”,指的是自己的馬列主義價值觀和斯托夫人的宗教價值觀的分歧。事實上他們都指向了人道主義的主題,并且劇本里也不乏“上帝的仁慈”、“圣經”等語匯;只不過歐陽予倩要把這份人道主義精神觀照到全世界的黑人身上,特別是非洲的勞動人民身上。在劇本中,湯姆叔叔有過“在美國的黑人還是少數,我們還有千千萬萬的同胞在非洲呢”[8](P510-511)這樣的談吐。歐陽予倩的改編,已超越了斯托夫人小說所傳達的廢除美國蓄奴制的思想,也擴大了曾孝谷1907年旨在實現中國民族獨立的主題,進而指向廣大非洲受難同胞的民族獨立的世界性人道主義主題。這是當時時代思想的體現,也是新中國同廣大非洲國家良好關系的體現。
對于《黑奴恨》,1961年中國劇協藝委會座談時眾人的評價都是較為冷靜的,既肯定了其藝術和思想價值,也對其結局和舞臺演出等方面提出了意見。當然其中不乏時代大背景下特殊的評價系統,比如曹禺的所謂“歐陽老不停息地向前邁進,從一個愛國主義戰士成為一個無產階級戰士的光輝道路?!盵7](P345)歐陽先自己說:“我這個劇本不能不根據今天的意圖重新編寫,也是理所當然?!盵8](P530)其實今天看來,歐陽予倩的再次改寫是站在時代的高度對《黑奴吁天錄》的一種紀念,兩者的差異并沒有高下之別,只是不同時代的不同詮釋而已。
四、百年紀念與《吁天》
2007年5月3日,《吁天》在人民大會堂上演。該劇集結了濮存昕、張國立、袁泉等眾多新一代的優秀話劇演員,可見其號召力?!队跆臁放c《黑奴吁天錄》有著不解之緣,《吁天》的藝術顧問是歐陽予倩先生的兒子歐陽山尊。并且,“據介紹,導演陳薪伊也與該劇有著不解之緣,早前她曾在陜西人藝排演的《黑奴恨》中出演小黑奴伊麥琳,后來到中戲讀研時也學習過該劇?!盵9]在內容方面,《吁天》把《黑奴吁天錄》的劇情串聯其中,讓眾多演員分角色朗讀1961年歐陽予倩的《黑奴恨》劇本,并串聯了郭沫若、老舍、曹禺等中國話劇史上的重要人物。由此看來,《吁天》一劇的致敬意味十分明顯。
《吁天》的主題已不是從《黑奴吁天錄》到《黑奴恨》一直延續下來的抗爭精神的傳達,而是在和平年代對中國現代戲劇的一種回顧,是對這一歷程中重要劇作家貢獻的致敬。從1907年《黑奴吁天錄》的演出算起,中國話劇已走過百年,《吁天》在中國話劇百年之際上演,是延續中國話劇使命感之舉。
我們說,中美戲劇通過《湯姆叔叔的小屋》進行的交流不是單純的影響與被影響的關系,以斯托夫人的小說原作和林紓的譯本為交流起點,《湯姆叔叔的小屋》提供了一個框架,在此基礎上中國劇作家們一步步進行重構,甚至走出框架之外使作品為我所用。雖然故事情節和背景等都被保留,沒有過多的本土化痕跡,但從具體搬演情況看,劇作家們對《湯姆叔叔的小屋》的改編均有較為明顯的側重點,即挖掘其中契合當下中國時代精神的元素,從情節和舞臺設計等方面入手,擴大深入描寫,明確改編的時代性特征?!稖肥迨宓男∥荨芬殉蔀橹袊F代戲劇發展過程中的一顆明珠,它伴隨著中國話劇發展,從未被遺忘。從改編劇屢次上演的經歷來看,每個時代都能賦予其新的意義,這是中國劇作家的創造,也是《湯姆叔叔的小屋》價值的延續。
參考文獻:
[1](美)斯陀夫人.湯姆叔叔的小屋[M].王家湘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2]陳白塵,董健主編.中國現代戲劇史稿(1899-1949)[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
[3]柏彬.中國話劇史稿[M].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91.
[4]陶潔.〈黑奴吁天錄〉——第一部譯成中文的美國小說[J].美國研究,1991,(3).
[5]張樂民.春陽社上海演出〈黑奴吁天錄〉尋蹤——兼答原地封研究會郵友問[J].上海集郵,2007,(7).
[6]賈冀川.論紅色戲劇家李伯釗[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0,(3).
[7]歐陽予倩.〈黑奴恨〉后記[A].歐陽予倩研究資料[C].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8]歐陽予倩文集(一)[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
[9]趙鳳蘭.話劇精英匯聚〈吁天〉[N].中國文化報,2007-04-10.
(責任編輯徐蕓華)
The Drama Adaptations of Uncle Tom’s Cabin in China
LI Jing
(College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BeijingLanguageandCulture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Abstract:This paper is a carding of five significant drama adaptations of Uncle Tom’s Cabin by Chinese dramatists. From the successful debut of Spring Willow’s “Uncle Tom’s Cabin” in Japan in the year of 1907, to the attempt by Chunyangshe the same year, and once again, the thirties version in Ruijin, then 1961, Mr. Ouyang Yuqian’s influential adaptation, till 2007, director Chen Xinyi’s new play, the drama adaptation of Uncle Tom’s Cabin have gone through the centurial histo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drama, becoming a paradigm of Sino-US theatrical interaction.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explore the epochal character of the plays 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atical reviewing cases.
Key words:Uncle Tom's Cabin, drama, Sino-US theatrical interaction
中圖分類號:I207.3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 7406(2015)08 - 0044 - 03
作者簡介:李婧(1990—),女,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國族裔文學、美國戲劇。① 《湯姆叔叔的小屋》在國內的介紹較為豐富,早在1901年,林紓和魏易合譯本《黑奴吁天錄》既已發行,之后陸續有黃繼忠、王家湘等譯者的譯本《湯姆叔叔的小屋》繼續發行。本文中提到的幾次戲劇改編均以林紓譯本為基礎。② 雖然《黑奴吁天錄》的劇本已佚,但《上海集郵》2007年第5期中照錄了當時的節目單,并稱這是因為歐陽予倩先生“將日本天理大學繃受中村忠行送給他的這張節目單照片收錄在《自我演戲以來》一書中?!毕啾缺臼?,節目單還介紹了大會之趣意及每一幕的參演人員和角色。
收稿日期:*2015 - 06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