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瑞
(安徽省六安市中醫院內分泌科, 安徽 六安 237000)
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作為糖尿病最為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是導致糖尿病足潰瘍以及感染等的重要因素[1]。本文對甲鈷胺足三里穴穴位注射輔助治療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臨床效果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我院糖尿病科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治療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共156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76例。年齡在29~75歲,平均年齡為(53.97±10.01)歲。以數字法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78例)以及對照組(78例)。觀察組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齡在29~75歲,平均年齡為(53.65±10.52)歲。對照組中男38例,女40例。年齡在30~75 歲,平均年齡為(54.29±9.55)歲。所有患者入選標準:2型糖尿病患者,發病或確診時間早于發生下肢周圍神經病變癥狀時間,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診斷明確(排除頸腰椎病變、嚴重動靜脈血管病、藥物所引起的神經毒性作用及腎功能不全所引起的代謝毒物對神經的損傷等)。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性別、年齡及病情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對照組與觀察組所有病人在入院后基礎治療方案為:①使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及合理飲食控制,嚴格控制空腹血糖于 5.5mmoL/L至 8.5mmoL/L,三餐餐后 2h血糖于 7.0 mmoL/L至 10.0mmoL/L;②靜脈使用丹參注射液改善微循環;③所有住院患者根據消渴病痹癥的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入選的所有患者分氣虛血瘀、陰虛血瘀、肝腎虧虛三種證型,分別予以補陽還五湯加減、芍藥甘草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壯骨丸加減口服應用。對照組在基礎方案上加甲鈷胺500ug靜脈注射,1次/d;觀察組在基礎方案上使用甲鈷胺針500ug等分在雙側足三里穴穴位注射,1次/d。15d為1個療程。
1.3 療效評價:①以入院首日足部評估和出院時足部評估對比評價療效,評估重點為:足部振動覺、壓力覺、痛覺、溫度覺和跟腱反射的恢復程度,療效分優、良、差三等,優:患者癥狀控制情況很好,療程結束主訴感下肢不適癥狀消失,出院時足部評估較入院時所有陽性檢查治療有效;良:患者癥狀控制一般,療程結束患者主訴下肢不適癥狀部分有改善,出院時足部評估相對入院時部分陽性結果無改善;差:患者主訴癥狀控制情況不好,治療無效,出院時足部評估較入院陽性結果無改變;②下肢神經的傳導速度主要評估數值:治療前后雙側腓總神經、脛后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平均值。[2]。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比較采用 χ2檢驗,計量數據以(±s)表示,實施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兩組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方式治療后療效對比 n(%)
2.2 兩組感覺神經的傳導速度變化比較:觀察組的腓總神經和脛后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值改善與對照組比較 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雙側平均值)變化的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雙側平均值)變化的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組間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腓總神經(m/s)治療前 治療后脛后神經(m/s)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78 36.1±2.5 41.3±2.9*# 36.2±2.4 42.3±3.2*#對照組 78 36.3±2.1 39.5±2.6* 35.9±2.9 38.9±2.9*
兩組治療前腓總神經、脛后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t=0.5410,P=0.5893>0.05,t=0.7039,P=0.4826>0.05,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觀察組治療前后腓總神經、脛后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比較t=11.9945,P=0.0000<0.05,t'(0.0500)=1.9912,P=0.0000<0.0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治療前后腓總神經、脛后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比較t=8.4561,P=0.0000<0.05,t=6.4603,P=0.0000<0.0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治療后腓總神經、脛后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t=4.5514,P=0.0000<0.05,t=6.9532,P=0.0000<0.0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糖尿病是一組由多種原因引起胰島素分泌缺陷或者胰島素作用存在障礙所導致的以血糖較高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血糖持續偏高以及代謝長期出現紊亂等會導致全身組織器官,尤其是眼、腎、心血管及神經系統的損害及其功能障礙以及衰竭。嚴重患者會引起失水,電解質紊亂以及酸堿平衡失調等急性并發癥酮癥酸中毒或高滲昏迷。糖尿病的癥狀可分為兩類:一大類是和代謝紊亂有關的表現,尤其是與高血糖有關的“三多一少”,多見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常不十分明顯或僅有部分表現,另一大類是各種急性,慢性并發癥的表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機制尚未被明確,下肢周圍神經病變原因更加模糊。醫學界普遍認為其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患者代謝發生紊亂、微循環障礙以及神經營養因子發生減少等,進而使得患者神經發生缺氧缺血,引發神經細胞鞘膜水腫后發生變性、斷裂以及軸突出現纖維化等常見病理變化[3]。臨床正在尋找正確有效的方法對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進行治療,筆者從甲鈷胺穴位注射的角度進行臨床觀察與研究,并取得較好療效。
甲鈷胺是一種甲基化的B12維生素,其中鈷分子上面額外與一個單甲基基團結合,可以在體內物質代謝中甲基轉換步驟中發揮作用,使機體合成卵磷脂及軸漿等的蛋白質受到刺激,使髓鞘被修復和使軸突的受損區域實現再生,進行注射能夠有效促進且刺激患者神經組織內核酸與蛋白質相合成,能夠促進軸索結構蛋白的正常輸送以及軸索的正常再生,以此防止神經纖維脫髓鞘病變,進一步修復損傷的神經纖維,以維持神經系統正常作用功能。[4]本文研究發現,兩組在進行不同方式治療后,觀察組周圍神經病變癥狀治療效果較好,明顯優于對照組。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隸屬于中醫學中“消渴病痹癥”的范疇,以陰虛為本,由肝腎陰虧、氣血虧虛以及氣血運行不通所導致。《素問·痿論篇》中提出足三里作為與脾經相表里的陽明胃經合穴,具有對脾胃進行調理、扶正培元以及通經活絡的作用,是治療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的主要穴位[5]。甲鈷胺足三里穴位注射途徑給藥的療效優于單純靜脈注射給藥的療效,通過足三里穴位注射,甲鈷胺的吸收速度可能更快,能夠使得藥物對穴位進行不斷刺激,通過穴位的良性刺激以及藥物的持續作用功能,營養神經,對衛氣營血以及臟腑進行調整,益氣養血,發揮藥物和穴位的雙重功效,二者結合更有效地發揮了治療作用,體現了中醫穴位注射的優勢;作為中醫的特色治療方法,結合現代醫藥學,為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提供了一種療效更好的治療方法。目前,對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穴位治療前后神經傳導以及血液動力學改變的研究,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但是極少有人提出使用甲鈷胺足三里穴穴位注射輔助治療,這一方式有待其近遠期肌電神經傳導以及血流動力學變化以及遠期療效進行進一步研究。
[1] 栗明,丁常宏.烏芪通絡膠囊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大鼠背根神經節JNK1/2和 p38 MAPK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醫藥學報,2014,2(1):26~28.
[2] 張顯林,馮玉林,周保安,等.甲鈷胺聯合依帕司他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3,19(4):31~33.
[3] 崔麗娟,楊云花,韓玉,等.α-硫辛酸注射液聯合甲鈷胺和前列地爾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綜合臨床,2014,30(4):398~340.
[4] 楊渭臨,李秀麗,章琳.三磷酸胞苷二鈉配伍燈盞花素、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67例療效觀察[J].陜西醫學雜志,2010,39(09):1206~1207.
[5] Jianxin,Zhao Huazhou,Xu Yuanxiang,et al.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mRNA expression in mouse hippocampus following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3,33(2):25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