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燦輝
(廣西壯族自治區平南縣人民醫院, 廣西 平南 537300)
甲狀腺疾病最常見的為多發的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腺瘤與甲狀腺癌多見單發結節。對于單發結節的影像學表現,相關研究較少,影像診斷有一定困難。現收集病理證實的單發甲狀腺結節病例122例,分別對其影像學表現進行分析總結,旨在進一步提高其鑒別診斷水平。
1.1 一般資料:2011年2月至2014年3月經手術病理證實的單發甲狀腺結節122例。男16例,年齡28至65歲,平均年齡48±12歲;女106例,年齡13至74歲,均年平齡42±13歲。病理結果,乳頭狀癌34例(女30例,男4例),結節性甲狀腺腫64例(女52例,男12例),腺瘤24例(女24例)。其中20例女性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的年齡在28~40歲。
1.2 檢查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多層螺旋CT雙期增強掃描。常規平掃后,以3mL/s的速率經肘靜脈高壓注射非離子型對比劑80~100mL,于注射后25、65s進行動脈期和靜脈期增強掃描。
1.3 觀察指標:病變的大小;形態是否規則;邊緣是否清楚;是否突破甲狀腺包膜,形成節段性缺損;是否有囊變;是否有鈣化;實性部分的強化程度;動脈期明顯強化還是靜脈期明顯強化;是否有淋巴結轉移。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對各種征象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大小:乳頭狀癌34 例,病灶最小0.6cm×0.6cm,最大 2.4cm×3.1cm×5.0cm,平均直徑 2.3cm;結節性甲狀腺腫64 例,病灶最小0.3cm×0.3cm,最大3.4cm×3.6cm×5.9cm,平均直徑 2.1cm;腺瘤 24 例病灶最小 1.1cm×1.2cm,最大 2.6cm×3.2cm×4.0cm,平均直徑 1.8cm。經兩獨立樣本t檢驗,P>0.05,乳頭狀癌與良性結節之間差別沒有統計學意義。
2.2 甲狀腺良、惡性結節各種征象的CT表現見表1。

表1 甲狀腺結節CT表現特征及統計學分析
3.1 發甲狀腺結節的病理分類:甲狀腺結節是臨床常見疾病,大多數甲狀腺結節都是良性的,體檢發現的甲狀腺結節中只有大約10%~15%是癌性結節[1]。本組病例為患者有癥狀或者發現頸部腫塊而就診,甲狀腺癌在單發結節中的比例為27.9%。良性結節主要包括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腺瘤,惡性結節包括甲狀腺癌、轉移癌、淋巴瘤等。結節性甲狀腺腫常為多發病變,但部分病例可表現為單發結節,原因可能為CT對微小病灶顯示不敏感及部分病灶密度改變不明顯,此時易誤診為甲狀腺腺瘤。惡性結節中,主要為甲狀腺癌,甲狀腺癌在組織學上分為乳頭狀癌、濾泡狀癌、未分化癌和髓樣癌。其中乳頭狀癌約占70~90%[2]。病理檢查多表現為孤立性結節,無包膜,邊緣不清,生長較慢。濾泡癌因碘鹽的普及,發病率明顯減低。未分化癌與髓樣癌發病率低,本組病例中所有甲狀腺癌的病理類型均為乳頭狀癌。良惡性甲狀腺結節病變的影像表現缺乏特征性,故影像學檢查對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診斷是難點。
3.2 甲狀腺結節的好發年齡與性別:甲狀腺單發結節好發于女性,本組病例中,女性在結節性甲狀腺腫及甲狀腺乳頭狀癌中所占的比率分別為81.3%及88.2%,稍高于文獻報道[3],而腺瘤全部為女性。男性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發病年齡沒有特征性,但是,在女性患者中,66.7%的甲狀腺乳頭狀癌發生于28~40歲之間,說明甲狀腺乳頭狀癌好發于生育期的青年女性[4]。
3.3 甲狀腺良惡性結節的CT表現:甲狀腺乳頭狀癌與結節性甲狀腺腫及甲狀腺瘤的CT征象鑒別要點:①節段性缺損。甲狀腺乳頭狀癌可見突破甲狀腺包膜,形成病灶周邊正常甲狀腺的節段性缺損,表現為病變周邊明顯強化的正常甲狀腺部分性缺損、不連續,但是少部分甲狀腺癌可完全位于甲狀腺內。結節性甲狀腺腫或甲狀腺瘤位于甲狀腺內部,增強掃描,周邊可見到連續的明顯強化的正常甲狀腺組織,少部分結節性甲狀腺腫或甲狀腺瘤可見周邊正常甲狀腺組織缺損,原因可能為病灶比較靠近甲狀腺邊緣,致使正常甲狀腺明顯受壓變薄,在CT上無法顯示。②形態。甲狀腺乳頭狀癌的形態可規則,可不規則;甲狀腺腺瘤及結節性甲狀腺腫的形態一般規則。③鈣化。甲狀腺乳頭狀癌多見鈣化,而且多為沙粒樣鈣化,其原因為,腫瘤內血管及纖維組織過度增生,易出現鈣鹽沉積而導致鈣化,本組數據甲狀腺癌的鈣化率為44%,與文獻報道相近[5]。結節性甲狀腺腫偶爾可見鈣化,多為斑片狀鈣化。④強化。甲狀腺乳頭狀癌均可見明顯強化,但是部分病灶為動脈期明顯強化,部分病灶為靜脈期強化,未見多數惡性腫瘤“快進快出”的征象。部分甲狀腺腺瘤及少部分結節性甲狀腺腫未見明顯強化或輕微強化,大部分結節性甲狀腺腫病灶可見明顯強化,而且為動脈期強化最明顯。⑤頸部淋巴結腫大。甲狀腺乳頭狀癌大部分伴有頸部淋巴結的腫大,但是直徑大于1.5cm的明顯腫大淋巴結較少見,大部分腫大淋巴結直徑小于1.0cm。甲狀腺腺瘤或結節性甲狀腺腫病灶很少伴有頸部淋巴結的增大,即使有,也比較小,直徑在1.0cm以下。⑥邊界。邊界在甲狀腺良惡性腫瘤的鑒別中,沒有統計學意義,大部分甲狀腺乳頭狀癌雖然可突破甲狀腺包膜,但是與正常組織的邊界尚清,部分結節性甲狀腺腫與周圍組織分界反而不清。⑦囊變。甲狀腺良惡性結節均可出血囊變,本組數據中,甲狀腺乳頭狀瘤囊變率為70.5%,結節性甲狀腺腫或甲狀腺腺瘤的囊變率79.5%,囊變不能做為甲狀腺良惡性結節的鑒別點。本組數據中的囊變率稍高于文獻報道[6],原因可能為本組數據中,將病灶內的低密度影均算為囊變。⑧周圍組織侵犯,文獻報道,甲狀腺癌易侵犯周圍組織,而本組數據中,34例甲狀腺癌均未見周圍組織的侵犯。
[1] Leenhardt L.Management of thyroid nodule[J].Journal of Radiology,2009,90(3):354~361.
[2] 敖小鳳,高志紅.甲狀腺癌流行現狀研究進展[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8,16(2):217~219.
[3] Nix P,Nicolaides A,Coatesworth A P.Thyroid cancer review 1:present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thyroid canc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2005,59(11):1340~1344.
[4] Vivacqua A,Bonofiglio D,Albanito L,et al.17β- estradiol,genistein,and 4-hydroxytamoxifen induce the proliferation of thyroid cancer cells through the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R30[J].Mol Pharmacol,2006,70:1414~ 1423.
[5] 劉偉,楊軍,張毅,等.鈣化征在CT鑒別甲狀腺良、惡性病變中的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0;44(2):147~151.
[6] 盧紹輝,李恒國,梁久平.結節性甲狀腺腫與甲狀腺癌的CT 鑒別診斷[J].暨南大學學報,2009,30(4):44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