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華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電腦的普及,不少學生缺乏漢字規范意識,書寫潦草,書寫水平普遍下降;再則,學生對字音、字義不愿仔細研究,積累少,理解不準,似是而非,造成錯別字泛濫,而中考和高考中,漢字卻占有較大比分。按照慣例,只是在中考和高考總復習時,才進行漢字專題復習,疏于平時落實,這樣,既費時費力,又效果不佳(學生習慣一旦形成,靠一時突擊訓練是很難改變的)。我在漢字教學中,把漢字積累放在平時,摸索出了一些方法,效果不錯。
首先,“大使”引導,全班跟上。接手一個新班級后,讓同學們推選一個“班級漢字形象大使”,條件是:練習過書法或者字寫得工整漂亮,漢字積累相對豐富,有較強的責任心。然后,由這位“大使”每天從已經學過的課文中挑選出3~5個容易寫錯或者容易讀錯或者容易理解錯的漢字,書寫在教室黑板左上角,每個學生抄在專門的“漢字”本上(使用作文格子本,要求書寫工整或仿寫這位“形象大使”的字體),每天由這位“大使”挑選書寫工整和字跡潦草的同學各5名,進行點評,并由書寫得好的同學現場談體會。這樣做要比天天逼著學生臨帖練字,或者懲罰那些書寫潦草的同學,效果好得多,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還堅持做到一周一小結,一月一評比。一般一個學期下來,全班同學的書寫就會有一個大的改觀。
其次,相互督促,檢查獎勵。我要求學生每天必須利用工具書,對這3~5個漢字注音,寫出字義且每種字義組一個詞(這些也都包含在書寫要求之內)。由同座相互督促完成,老師每天抽查,保證完成質量。每周采用“漢字聽寫大會”等多種形式,檢查本周漢字掌握情況,全對就評為周冠軍,凡出錯的,除訂正外,還必須寫出記住該漢字(音、形、義)的方法與措施,這個可以自己寫,也可以請教其他同學,但必須得到老師認可。每個月末,都對這一個月來,同學們中出錯率高的漢字再開展一次“漢字聽寫大會”,全對者評為月冠軍,對月冠軍或一月內獲得三次及以上的周冠軍給予獎勵。這樣對學生積累漢字音形義和使用工具書很有幫助。
第三,開展活動,集思廣益。我在班級長期堅持開展“漢字綜合性學習”活動,如學生對漢字積累認識不夠時,可開展“錯別字的危害”綜合性學習,號召全班同學找一些與錯別字有關的故事、笑話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如1983年,烏魯木齊市某掛面廠花18萬元從日本購進1000卷重10噸的塑料包裝袋。包裝袋上的圖案由掛面廠請人設計,制出樣品后,經掛面廠與進出口公司審查,交付日方印刷。當這批塑料袋漂洋過海運到烏魯木齊時,細心的人發現“烏”字多了一點,“烏魯木齊”變成了“鳥魯木齊”。于是,這一點之差,使價值18萬元的塑料袋變成了廢品。這真是一點值萬金?。∵@就是個典型的警醒故事。當學生對字形、字義不好識記時,我又開展“有趣的漢字”綜合性學習,號召全班同學找一些有關漢字來歷和演變的動畫、圖片、故事等,給學生一些感性認識。當學生在漢字積累有了一些經驗后,繼而開展“我學習漢字的奇招”綜合性學習,分享漢字積累的成功經驗。有的學生說:對那些近似的偏旁,如“讠——氵、辶——廴、礻——衤、卩——阝、幺——纟、戶——尸”等,可把它們分組排列,進行比較,然后組字,加深印象。還可以采取記少不記多的方法,如從“辶”和“廴”的字有人分不清,其實從“廴”偏旁的字常用的只有“建、延、廷”三個,只要記住三個基本字,其余的多數字自然就是從“辶”了。有的學生對那些記不住容易混淆的字,找區分點編順口溜,如“戍、戌、戎、戊”,筆畫特點是中間一筆有不同,可以概括為“點‘戍橫‘戌叉讀‘戎‘戊字腹中一片空”;再如“己”“已”“巳”,筆畫的特點是左邊這豎筆的長短不同,可以概括為“開口己,半口已,閉口巳”。俗話說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睂W生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的很多方法和點子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
以上寫了這么多,實際上操作起來很簡單,只要每天花5~10分鐘時間即可,關鍵是要落到實處,長期堅持,這樣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