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茂康 陶波 高錫榮 單玲玲
摘要:為了解決農村信息資源的跨單位共享問題,運用激勵理論方法,分析了農村信息資源共享的激勵問題,并建立了相應的正、負激勵機制模型。結果表明,為了促進農村信息資源生產單位提供信息共享,應同時采取正激勵措施和負激勵措施,兩者互為擔保,從而達到預期的激勵效果,推動農村信息化和農村信息服務的有效運行。
關鍵詞:信息資源;信息共享;推進機制;激勵模型;農村
中圖分類號:F320;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01-0219-04
實現中國城鄉統籌發展以及農村信息化的重要途徑是要實現農村信息資源間的相互共享,其中農村信息資源的生產和收藏單位包括政府部門、非政府公共服務組織以及私人組織。政府部門主要提供氣候信息、土壤相關信息和病蟲害信息,并發布相關農民工就業與生活保障、國家農村政策等與“三農”問題息息相關的基礎信息;非政府公共服務組織主要包括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農業技術推廣站等,它們為農村提供農業技術信息、農業發展信息等;私人組織包括農業企業、超市、農貿市場等,它們可以提供大量的農產品采購、銷售情況信息。各農村信息資源生產單位將信息視為權利的象征,對信息擁有權過分地把控使得農村信息資源真正的需求者無法獲得有效信息,造成整個農村信息資源利用效率低下。農村信息資源共享能夠解決這一突出的信息獲取矛盾,使農村信息資源能夠有效加工利用,更好地服務于農村、農業和農民生活。
原始的組織結構隨信息技術的發展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組織因其功能的專業化趨勢使其本體的核心競爭力充分展現和加強;再而,組織因為相互間的互補性需要加強,組織若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跨組織間不斷合作[1,2],這就需要各組織之間進行信息資源共享。信息資源共享是指信息資源持有人或持有單位在指定的時間內和在可允許的范圍里,與其利益相關者共同管理和享用特定信息資源,以實現二者特定目標的一種信息交流模式。
1 文獻回顧
農村信息化以及農村信息資源共享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高永敏[3]通過對慶陽市農村信息化建設情況的實地調查,研究了在社會和農村經濟中信息化的積極作用。發現農村信息化的迅速開展和擴大,不僅破除了農村以往偏遠封閉的狀況,還提高了農民信息獲取的能力,使農村城鎮化的基礎更加堅實,更豐富了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素質,有力推動了農民增收和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了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另外,自然災害、天氣等實時預報信息的傳播,對提高農村的防災減災意識和開展農業的安全生產工作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李習文等[4]通過對西部內陸省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狀況的實地調研,探討了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經驗和不足,認為要讓農民搭上致富快車就應共享、整合和綜合利用農村信息資源。許柳威[5]以浙江省為例,從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出發,對其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認為只有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共享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張莉[6]認為農村實現信息化的前提就是實現各農村相關單位的信息資源共享,通過共享提高社會效率,實現農村信息化。汪禮俊等[7]認為推進信息化是加快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但是在農村信息化推進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壁壘之一就是信息共享。劉丹[8]提出隨著城市信息化進程不斷加深,對信息資源共享的需求日益強烈。喻虹[9]認為網絡共享環境下,信息資源得到了合理配置,有效改善了農村地區的文化環境,信息資源共享有力促進了新農村建設,使農民充分共享文化軟實力推動經濟發展致富成果。郭紅明[10]認為建立一整套的信息資源開放與共享的市場機制是解決行政部門各自為政導致信息資源不足與閑置這一問題的關鍵。孫凱等[11]從信息處理理論的角度出發,對組織合作關系中的信息處理能力與信息處理需求之間的匹配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信息共享可以提高信息處理效率并降低處理成本。另外,馬費成等[12]通過信息共享模型的建立,分析了信息共享過程中福利的變化情況,并分析了效率損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效率改進的方案和合理的信息資源共享措施。
總體來看,以往對農村信息資源共享問題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對其目的和意義的研究上,很少有對信息共享具體實現措施方案的研究,更缺少抽象化的數學理論模型,導致農村信息資源的系統研究在理論提升上力度不夠,從而使研究結論較少,并且結論內容相似性過高。因此,在充分考慮政府所處角色的特殊性的基礎上,擬使用激勵的相關理論和方法,構建農村信息資源跨單位共享的理論激勵模型,在進行多方面分析后,提出農村信息資源共享的對應激勵策略,有助于引導社會各單位參與到農村信息資源共享的工作中,從而推動農村信息化的不斷發展。
2 環境與假設
2.1 環境描述
現如今,農村信息化處于如下環境之中:①社會環境。城鄉一體化不斷加深,農村經濟迅速崛起,農村生活模式和生產方式的現代化水平逐漸提升,農民對農村信息化的要求也越來越豐富;②信息環境。電子信息法律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技術水平成熟,城市信息化初具規模,但農村信息化水平相對較低;③涉農信息提供單位內部環境。涉農信息提供單位之間是平行關系,形成以政府為領導單位的矩陣式組織結構。
2.2 假設
假設1:參與農村信息資源共享的各單位因其職能不同而各自獨立;各單位在信息交互上幾乎處于完全封閉狀態,信息資源在運行和使用中自成體系。
假設2:各信息提供單位是理性的經濟人,均以實現最大化自身利益為目標。
假設3:各單位系統合作可產生有效的協同效應,即不同單位系統的信息交互與業務協作效果將遠遠超過各自封閉時的效果。
假設4:各單位間不存在跨層級關系,均必須服從農村信息化的權威政府領導單位。
3 激勵機制模型的構建
3.1 農村信息資源共享正激勵模型
設不同的農村信息資源提供單位E組成社會A,單位e獨自運作,其中e∈E,le為其獲得的壟斷權力,ye為其運作效率。同時,農村信息資源共享的社會總效率為各信息資源提供單位的運作效率與其壟斷權力之和∑(ye+le)。endprint
設想,利用農村信息資源共享系統將提供農村信息資源的E個單位進行整合,可使各單位原有分散控制的壟斷信息整合為一個系統,并為各提供單位共享系統資源。單位e因共享喪失的壟斷權力為le,但增加了運作效率為δi,社會A為此將為單位i提供補貼bi,其原有的運作效率為ri。這時得到的社會總效率變為∑(ri+δi-bi),即各信息提供單位原有的運作效率加上整合后新增加的運作效率再減去社會為其提供的補貼。單位i獲得的收益變為∑(ri+δi+bi),即其原有的運作效率、新增運作效率以及社會補貼的總和。
由此得出若想實現農村信息資源跨單位共享,則必須滿足模型1:
Max S=∑(ri+δi-bi) (社會目標函數)
s.t. ∑(δi-bi)≥0 (社會參與約束) (模型1)
δi+bi-pi≥0,i∈I (單位參與約束)
模型1若要實現跨單位農村信息資源共享,必須在滿足各單位參與約束和社會參與約束的同時令社會S的總效率最大化。其中,∑(δi-bi)≥0為社會參與約束,即要實現跨單位共享農村信息資源必須為社會S創造效率凈增加正值,社會S只有在此時才會積極鼓勵和推行農村信息資源信息跨單位共享。δi+bi-pi≥0為單位參與約束,這一約束要求在農村信息資源跨單位共享后要為單位i創造非負的效率凈增加值,單位i才會自愿提供并主動共享其壟斷信息資源。
由上述內容可知,∑ri、∑δi分別為跨單位信息共享前后社會S的原有效率和新增效率,社會S若要實現跨單位信息共享將支付各信息提供單位的補償為∑bi。此時,社會S在各信息提供單位共享其農村信息資源時實現的農村信息資源共享總效率為∑(ri+δi-bi),社會也會因跨單位共享農村信息資源將而獲得效率凈增加值∑(δi-bi);單位i也因跨單位共享農村信息資源而獲得效率凈增加值δi+bi-pi。
3.2 農村信息資源共享負激勵模型
若有單位n不愿接受上述模型的約束,社會S的跨單位信息共享將不會成功,預期的共享效應∑δi也將不復存在。因此,若要保證上述模型的效果繼續成立,社會S需要設計相應的負激勵模型,以此強迫單位n因不接受共享而全額支付損失的參與信息資源共享下可獲得的預期共享效應∑δi,保持模型1的主要結果仍然成立。據此,模型1變為模型2:
Max S=∑(ri+δi-bi) (社會目標函數)
s.t. ∑(δi-bi)≥0 (社會參與約束) (模型3)
δj+bj-pj≥0 (非n單位的參與約束)
pn+bn-∑δj≥0
i,j,n∈I;j≠n(單位n的參與約束)
負激勵模型不同于正激勵模型,它將單位n與其他單位的參與約束分列以示區別(模型2)。不參與農村信息資源共享的單位n若要繼續保持其信息壟斷權力pn,則為因共享失敗造成預期共享效應∑δi消失向社會S全額支付損失,以使社會參與約束、非n單位的參與約束和社會目標函數與正激勵模型保持一致。
模型2中單位n的參與約束條件表明,(bn-∑δj)為單位n的凈收益,其凈收益值可能為負,但其壟斷權力與凈收益值之和(pn+bn-∑δj)必須為非負,否則單位n為保持其獨有的壟斷權力將不會進行跨單位信息共享。同時,僅當單位n的壟斷權力pn特別大時,單位n會獨立使用其財力或壟斷力承擔因拒絕模型1的信息共享而引起的負激勵懲罰∑δj。
3.3 正、負激勵模型的關聯分析
從設計的正、負激勵模型可看出,兩者共同作用,互為擔保。一方面,若缺乏模型2限制,那么只要有單位不參與都會令農村信息資源實現跨單位共享失敗,同時跨單位的共享效應∑δi也將消失;而模型1的參與約束條件如果不能同時被滿足,共享單位或者社會S將遭受絕對損失。這樣導致的后果將是任何單位(包括社會S本身)都不愿意選擇模型1。相反,加入了負激勵模型的威懾力,就可以強迫各參與單位選擇模型1,以避免拒絕共享而承擔的巨額罰金,一般單位是無法承受的;同時,即使有個別單位拒絕共享其壟斷資源,但因為對這部分單位的高額罰金,可以給予社會S和其他合作單位相應的補償,以規避拒絕共享單位所造成的損失,這樣模型1的參與約束條件依然可被滿足,參與資源共享的合作單位也不會因此受到損失。另一方面,若缺少模型1的支持,模型2的限制便形同虛設。模型1的構建誘使各參與單位理性地選擇模型1以實現其自身利益最大化,最小化不合作單位數量,這時社會S才能懲罰不合作單位。然而,缺少模型1會使模型2的懲罰變為非理智,這時社會S若堅持模型2的約束便會被孤立,最后的均衡結果是社會S放棄對不合作者的懲罰,同時也完全喪失了模型2的約束力。由此可推斷,正、負激勵的兩個模型互為擔保,只有兩者同時實施才具有效力。
為使激勵效果更加強大和有效,本研究利用激勵理論的相關方法為推進農村信息資源跨單位共享構建了正激勵模型和負激勵模型。其中,正激勵模型屬于常用的激勵理論模型,適用于政府部門中常規的跨單位農村信息資源共享激勵。在正激勵模型條件下,當農村信息資源跨單位共享產生的協同效應超過共享成本,且各單位同時能得到合適的補償時,政府就能利用這一正激勵模型的約束條件實施跨單位間的信息資源共享。但當壟斷權力較大的部門為了私利而拒絕共享信息時,正激勵模型則不適用。因此,為保證政府代表的公眾利益以及參與農村信息資源共享的各部門利益,從反向構建了對不愿實施信息共享具有威懾作用的相應負激勵模型。當個別部門為謀私利不愿共享其私有信息或消極共享其壟斷信息資源時,政府將利用負激勵模型威脅其承擔因此造成的社會福利損失,這一模型也有助于降低和消除信息提供部門共享后無收益或者收益不足的顧慮。
4 農村信息資源共享機制設計
由以上論述分析可知,各單位不會主動和自愿地共享農村信息資源,必須以有效的激勵機制予以保證。為有助于成功激勵信息跨單位進行共享,可同時采取正向和負向的激勵措施,兩者結合,互為擔保。由此,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農村信息資源共享的推進制度設計。endprint
4.1 建立農村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機構
建立一個凌駕于所有單位權力之上的農村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機構,專職負責農村信息資源共享相關工作,其工作職責主要是負責農村信息資源共享系統的設計、建設以及維護;對整個農村信息資源共享工作進行統籌規劃、管理以及監督;負責對各單位的共享信息進行評估,統計其信息的被使用頻率,對其價值進行估價,并對信息質量進行評級管理等;負責對各單位年度信息共享貢獻情況進行年度績效考核。
4.2 建立正向激勵機制
其一,制定政府補償制度,即農村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機構對各單位提供的共享信息進行評估,按照所估價值確定政府補償額度,各單位所提供的共享信息越多、價值越高,所獲得的補償額度就越高;其二,制定單位年度共享績效獎賞制度,即對各單位的農村信息資源更新頻率、共享工作參與配合度等進行年度共享績效考核,績效越高,所獲年度共享貢獻獎賞越多。
4.3 建立負向激勵機制
其一,制定拒絕共享賠償制度,即如果某單位拒絕提供共享信息,則由農村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機構對其拒絕共享所帶來的共享效率減少值進行估價,并利用法律的強制力要求其進行賠償;其二,制定政府官員績效考核制度,農村信息資源共享是政府電子政務的一個方面,而我國政府官員的政治激勵制度正需要電子政務的順利開展。若要實現農村信息資源共享,并順利開展電子政務工作,政府部門必須進行制度創新,即政府部門的職能范圍要拓展,加入農村政務信息共享這一項目,并將農村信息資源共享的開展情況不斷納入政府官員的績效考核體系之中,把政府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當做必選項目進行實施。作為負向激勵機制而言,若個別部門官員因為其部門私利而總是無法提供其他部門的所需信息,或者不共享其壟斷的農村信息資源,上級政府有必要考慮這些官員是否能成為在電子政務共享環境下有效發展電子政務的合適領導人選,應當對其績效考核進行降級等處理。
5 小結
本研究假設提供農村信息資源的政府各單位均為理性的經濟人,即均以實現各自利益最大化為最終目的,充分考慮政府機構對其所管轄單位的權力制約關系,使用激勵理論的相關技術模型,使政府與其組成單位間形成相應的委托-代理關系,探討農村信息資源在政府中跨部門共享的激勵推進機制問題。為推進農村信息資源共享構建了互為擔保并協同作用的正、負激勵模型,能有效增加政府跨部門間農村信息資源共享的激勵強度。但實施負激勵模型需要成本,因此,為盡可能避免使用負激勵模型,政府應調整適合不同部門特點的分工,通過政府強制力和威懾力大幅度削弱個別壟斷資源所屬部門的強勢權力,打消不愿主動共享信息部門的獲益憂慮,讓更多政府部門參與農村信息資源共享工作。
上述構建的農村信息資源跨部門共享的正激勵和負激勵模型,只適用于橫向的同級政府所管轄的部門,因此存在不足之處,后續研究可以針對縱向農村信息資源跨政府層級共享的方向進行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 劉人懷,孫 凱.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內涵與外延探討[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19):1-4.
[2] 劉人懷,孫 凱.工程管理信息化構架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11,13(8):4-9.
[3] 高永敏.信息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慶陽農村信息化的調查與思考[J].開發研究,2006(5):19-21.
[4] 李習文,張玉梅,方 濤.寧夏新農村信息資源共享的建設實踐與經驗啟示[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1):84-88.
[5] 許柳威.浙江省農村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3,34(3):263-265.
[6] 張 莉.中國農業科學數據共享發展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6.
[7] 汪禮俊,初 蕾.淺析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信息化的戰略、模式及文化意義[J].中國軟科學,2007(12):22-27.
[8] 劉 丹.淺析我國政府信息資源共享[J].當代經濟,2010(11):36-37.
[9] 喻 虹.從信息資源網絡共享看新農村文化建設[J].圖書館學刊,2012(1):46-48.
[10] 郭紅明.對農村信息共享與服務平臺建設的探索與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07(7):45-47.
[11] 孫 凱,劉人懷.基于信息處理理論的跨組織信息共享策略分析[J].管理學報,2013,10(2):293-298.
[12] 馬費成,靖繼鵬.信息經濟分析[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