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 劉傳豐
財務狀況評價主要是利用會計核算及有關方面提供的資料,運用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各項財務指標對企業經濟活動所進行的研究和評價。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公認定義。
(1)財務狀況是指一定時期的企業經營活動體現在財務上的資金籌集與資金運用狀況,它是企業一定期間內經濟活動過程及其結果的綜合反映。
(2)企業財務狀況是企業一定日期的資產及權益情況,是資金運動相對靜止狀態時的表現。
(3)財務狀況是用價值形態反映的企業經營活動的狀況,通常通過資金平衡表、利潤表及有關附表反映,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成果在財務方面的反映。
(4)財務狀況是指通過資產狀況、債務風險狀況、資本投入與積累狀況、盈利狀況以及現金流轉狀況等方面所揭示出來的企業基本財務狀態。
財務狀況評價方法主要是以可核查的會計數據為主,以保障其真實客觀,文字表述因其難以核查,彈性太大不宜成為財務狀況評價方法的主要內容,只能起補充輔助的作用。目前企業財務狀況綜合評價的主要方法有杜邦財務分析體系、沃爾評分法、經營業評價綜合指數法、經營業績評價綜合評分法。
近年來財務狀況的評價都隨著企業管理水平、經濟環境的發展出現了新的方法與關注點。
呂長江(2004)在《上市公司財務狀況分類研究》中在理論上首次提出將公司的財務狀況評價分為五類,即財務閑置、財務充盈、財務均衡、財務困境和財務破產。企業可 以依據不同分類企業財務狀況的特點,制定相應的財務政策。
蔣波(2008)在《公司財務評價研究綜述》中對國內外財務評價相關文獻和成果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總結,在綜合評價、盈利質量、財務危機預警和信用評級四個維度對財務狀況進行評價與分析,對企業財務狀況符合標準的程度進行判斷。
錢愛民(2011)在《財務與會計》中對財務狀況質量分析,以“增長、盈利、風險三維平衡”機制為原理,基于企業價值創造視角的財務狀況質量評價體系,應是對傳統財務報表分析體系的發展與完善,也是對企業運用財務資源從事經營活動所產生的財務結果進行評價,從財務角度揭示出企業經營活動的健康程度。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盡管對財務狀況的評價維度不盡相同,但對以經營成果為會計數據的基礎卻是通行的做法。從不同的維度出發涵蓋企業經營業績、資金流量情況、風險與增長情況是國內外學者的共識。在市場環境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找準企業財務狀況評價關鍵,才可以及時調整企業的經營管理策略、投資策略、融資策略,也才能夠有效整合自身的財務資源,從而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
資產負債表、利潤表設置的評價指標并涵蓋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發展能力等各方面的考核要求。同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企業容易通過人為因素對具有時點性的財務報表及數據,注入企業管理者的主觀思想與觀念,并影響企業的最終指標。
眾多企業評價描述企業財務狀況及在分析中做到關注企業分析指標的資產質量為主、利潤為輔地位,從不同側面、不同層次反映企業財務狀況,揭示企業經營業績。相對于企業經營業績指標來說財務風險指標也是構成企業整體財務狀況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也符合風險與報酬對等的經濟學原理說,對財務狀況的整體評價就包括業績與風險的范疇。
以權責發生制為代表的業績性財務指標是由資產負債表、利潤表里的科目組成,所關注的是財務業績方面,而以收付實現制財務指標是由現金流量表關注的是財務風險方面,因此以兩個不同口徑計算出來的財務指標要有相互配比性,并且指標之間相關性的要統一。同時,財務指標也分為正向財務指標以及負向財務指標,要想系統、綜合地反映整個企業的財務狀況,必須選定適當的財務指標,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財務評價指標體系。
傳統財務狀況指標基于權責發生制所產生的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對財務狀況的評價大部份反映的是企業財務業績,而對現金流量卻關注很少,但現金流量卻在企業經營中無時不影響財務業績與財務風險。通過引入風險與報酬對等的原理構建一個全面的以現金流量為主財務狀況評價體系(見表1),即通過以現金流量為基礎,采用傳統財務狀況指標與現金流量指標相結合以分別表現財務業績與財務風險財務指標,并通過一定的權重來進行評價。

表1 以現金流量為主財務狀況評價體系
關于指標標準值的設定一般采用:(1)歷史標準;(2)行業標準及地區標準;(3)公認國內國際標準。
現金流量為主財務狀況評價值公式:
財務狀況分值=財務業績分值×50%+財務風險分值×50%
財務業績分值=償債能力分值+盈利能力分值+營運能力分值+發展能力分值
財務風險分值=經營風險分值+投資風險分值+籌資風險分值
小類分值系數=所屬財務指標應分值系數之和×對應小類權重
上述指標對應比率值可依據《2012企業績效評價標準值》進行參考,不同地區與行業可酌情作部分調整。
3.2.1 償債能力指標
在分析企業償債能力時,首先要看企業當期取得的現金收入在滿足生產經營所需現金支出后,是否有足夠的現金用于償還到期債務。在擁有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基礎上,可以用以下兩個比率來分析:
(1)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F1
(2)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其他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F2
(3)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F3
(4)產權比率=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 F4
3.2.2 盈利能力指標
(1)主營業務利潤率=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收入×100% F5
(2)成本利潤比率=利潤總額÷企業成本費用總額×100% F6
(3)總資產報酬率=(利潤總額+利息支出)÷平均資產總額×100% F7
(4)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100% F8
3.2.3 營運能力指標
(1)應收賬款周轉率=營業收入凈額÷平均應收賬款額F9
(2)存貨周轉率=主營業務成本÷平均存貨額 F10
(3)流動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凈額÷平均流動資產 F11
(4)總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凈額÷資產平均總額 F12
3.2.4 發展能力指標
(1)營業收入增長率=本年營業收入增長額÷上年營業收入總額×l00% F13
(2)資本保值增值率 =扣除客觀因素后的本年末所有者權益總額/年初所有者權益總額×l00% F14
(3)總資產增長率=本年總資產增長額/年初資產總額×l00% F15
(4)營業利潤增長率=本年營業利潤增長額/上年營業利潤總額×l00% F16
3.2.5 經營風險指標
(1)凈利潤現金比率=經營現金流量凈額÷凈利潤 R1
(2)負債現金比率=經營現金流量凈額÷負債總額 R2
(3)銷售現金比率=經營現金流量凈額÷銷售額 R3
(4)總資產現金流量率=經營現金流量凈額÷總資產 R4
3.2.6 投資風險指標
(1)經營現金資本支出比率=經營現金凈流量÷資本性支出 R5
(2)現金投資收益比率=投資收益所收到的現金÷長期投資 R6
(3)投資回報比率=收回投資所收到的現金÷長期投資R7
3.2.7 籌資風險指標
(1)債務權益比率=取得借款所收到的現金÷吸收投資所收到的現金 R8
(2)投資效率比率=投資性支出÷籌資活動現金流入量R9
(3)現金股利利息支付率=分配股利、利潤或償付利息支付的現金÷經營現金凈流量 R10
(1)綜合性財務狀況評價局限性,范圍僅在以現金流量為中心的三大報表所反映的財務數據。對于宏觀政策、營銷政策、企業管理等因素引起財務狀況只能間接體現,對非貨幣性因素的反映不能直接體現。
(2)加大對財務狀況評價的數據積累,同時參考行業標準值制定出企業經營管理的預算體系以達到事前控制,連同財務狀況評價一起做到“事前控制與事后評價”,使得財務管理體系更加完善,促使財務控制的時效性進一步加強。
(3)評估項目風險謹慎投資,降低融資成本的均衡籌資,保證經營現金流的穩定。盡管理論上證明收益與風險理論成正比,但現實中企業要實現投資收益與風險的正比與企業本身現金流穩定性等條件密不可分。要充分發揮企業資源優勢,量體裁衣制訂最優的融資方案,減少因成本過高造成的現金流不足的風險。
綜上所述,現金流量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的管理與評價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命脈,是企業生存的依據。通過以現金流量為主的財務狀況的評價更有利于財務報表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
[1] 劉錦恒.現金流量視角下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與控制[J].財會研究,2011(3).
[2] 張新民.企業財務狀況質量分析理論研究[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
[3] 魏秋楠.利用現金流量表分析企業的財務風險[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7(1).
[4] 羅放華.構建以現金流為核心的財務風險評估指標體系[J].財會通訊,2006(8).
[5] 沈良峰.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風險投資項目評價與決策[J].基建優化,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