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曉宇
電視新聞觀眾的收視需求淺析
安曉宇
[摘 要]本文從觀眾的心理需求、資訊需求、話語表達需求、消閑需求四個方面闡述當前電視新聞觀眾的收視需求。
[關鍵詞]電視新聞觀眾;心理需求;資訊需求;話語表達需求;消閑需求
[作 者]安曉宇,湖南師范大學。
1.求新心理。和報紙新聞讀者相比,電視新聞觀眾的求新愿望更強烈,對電視新聞節目時新性的要求更高。特別是重大事件、突發性事件發生后,電視新聞報道是普通觀眾第一時間獲取新聞資訊的首選媒體。2008 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突發里氏8.0級地震。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15時00分播發了滾動字幕新聞,15時10分撥出電話連線,15時20分中斷正常節日,率先推出現場直播《關注汶川地震》,滿足了觀眾的需要。
2.求同心理。觀眾總是希望從新聞中發現自己,或者是發現和自己相關的內容,這是其求同心理的反映。民生新聞尤其容易被普通市民所喜愛,原因之一是普通市民能夠從中發現自己的處境,在求同的過程中產生共鳴,得到心理的滿足。
3.求知心理。無論是兒童還是老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會希望從電視中獲得新的知識,尤其是那些能夠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之間或者不用費太多的精力就能夠獲得的知識。在資訊社會,不僅是成人,即便是兒童都會為“這事你怎么還不知道?”而感到恐慌。中央電視臺的《小崔說事》欄目曾經說過《怎樣選牛奶,怎樣喝牛奶》的話題,節目中訪問了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讓他來教觀眾喝牛奶。節目播出后獲得了良好的收視和評價,原因在于不少觀眾和節目中發現自己喝了許多年牛奶卻至今不會喝牛奶。其內容滿足了觀眾的求知心理。
4.求伴心理。觀察一些家庭的電視節目收視現狀不難發現,許多時候大家在晚餐、聊天甚至是在睡覺,總之根本沒有誰在專心地看電視,但是電視機卻必須開著。我們把這種收視情形稱作餐飲式收視,或者叫無意義收視。這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形式,表明電視觀眾對電視節目的情感陪伴功能的需求正在增大。一些電視媒體開發“第二黃金時段”獲得成功,一些晚間軟新聞受到好評,這可能和觀眾求伴心理得到滿足有直接關系。
為了滿足觀眾不同的心理需求,在編制一條電視新聞前一定要清楚這條電視新聞是給哪些人看的,觀眾通常是在什么時間看,觀眾看這條新聞的時候更樂意接收哪種符號,怎樣才能讓大多數收看新聞的觀眾真的能看懂。在此基礎上,再本著照顧多數觀眾接受能力的原則設計節目、取舍內容和確定表達的方式方法。
一些調研數據顯示,天氣預報節目能夠穩居觀眾喜歡收看的節目前列,表明獲得新聞資訊是電視觀眾的第一需求。觀眾最希望通過電視節目獲得的主要是那些能夠給他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咨詢服務,能夠為他們的安全提供指引的資訊。主要包括:
1.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資訊。主要是關于交通出行的資訊、氣象環境信息、旅游資訊、物價變動情況、證券交易情況的報道以及關于文藝和體育活動的資訊,等等。
2.與自身安全密切相關的資訊。包括流行性疾病的資訊、自然災害的動態消息、交通安全惡性事故報道、食品安全方面新發現的隱患、關于本地社會治安情況的最新信息、政府對違法犯罪現象采取的措施、其他危害安全的突發性故障與事件,等等。
3.與自身和家族的成功密切相關的資訊。例如關于各級升學、留學的資訊,關于公務員招考、任用的資訊,關于各類評選表彰的信息,以及有關違規、違章的處罰措施等。
4.重大事件、重大活動的資訊。例如世界杯足球賽的賽事安排報道、廣州亞運會的賽場秩序報道等。
2003年3月28日始,中央政治局開會研究改進新聞報道,中央電視臺自2003年4月26日起對持續了8年的一套新聞綜合頻道進行改革,會議新聞時間大大壓縮,增加信息報道量和民生類資訊報道,結果收視率進一步提高了,表明全國觀眾對《新聞聯播》增加信息報道量的贊同和滿意。
因此,減少和改進會議報道,增加新聞節目中對觀
眾有用的信息,應該是電視新聞報道的選題原則。只有在傳播有效和有用信息的基礎上,電視新聞節目所追求的“第一時間”和“第一現場”才有實際意義。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當代電視觀眾對于新近發生的各類重大新聞,一方面要求第一時間獲取有關信息,另一方面希望媒體能夠成為自己發表意見、展示主張的窗口和平臺。電視觀眾所希望的“交流”是與廣大觀眾之間的交流,“參與”是指讓觀眾參與傳播活動中來,最理想的是直接交流和參與——傳受雙方處在同一時空、同一過程之中,互相間的感知、應對都是即時的、平等的。
電視和報紙、雜志之所以被稱為大眾傳播媒體,就是因為它們本質上都是“一對眾”的傳播,與人與人之間的“一對一”傳播有很大的區別。“一對眾”的傳播,主動權掌握在傳播者而不是觀眾手里,觀眾通常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一般情況下,觀眾只能選擇接收不接收,而不能決定接收什么;傳播是按照自己的判斷處理傳播內容和形式,由于沒有即時的反饋,也不可能在傳播過程中隨時做必要的調整或改善。正是意識到這種缺陷,所以電視界呼吁要擴大觀眾參與,多設身處地為觀眾著想,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讓觀眾享受到交流和參與的權利。
我國不少電視媒體已經展開了一些“互動”實踐:在欄目中開辟互動內容,讓觀眾自己“做”節目,就是對“互動”的生動闡釋。鳳凰衛視曾經有一檔節目,叫做《媒體大拼盤》,串編各地新聞。其中有一個小板塊叫做“我來評新聞”,就是每天請一位異地的觀眾做評論員,通過電話對當天的一則新聞進行評點。曾經有一期節目,先是報了一條內蒙古交警為解決堵車問題當街下跪的新聞,接著就請廈門的一個中學生來評論。中學生明確表示交警的做法不是最好的辦法,還應該從管理上尋找解決途徑。雖然中學生的“高見”未免稚嫩,甚至還帶有許多個人色彩,但他有板有眼的“點評”卻使整個節目都變得生動起來。
電視新聞可以通過以下渠道實現與觀眾的間接交流和參與:(1)選擇觀眾最關心、最有興趣的話題加以報道,滿足觀眾邊看電視邊向周圍的人發表自身見解的需要。(2)努力辦好新聞評論節目,滿足觀眾尋求知音、和專家學者的觀點形成共鳴的需要。(3)辦好訪談類節目。在訪談中主持人站在觀眾的立場上而不是主持人或媒體的立場上與被訪人交談,以增強觀眾的參與感。(4)主持人代表觀眾與嘉賓交談。主持人代表觀眾與應邀嘉賓交談交流,能收到“對眾”的傳播效果。(5)開通微博,并設置現場熱線電話,邀請觀眾參加與媒體的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讓觀眾通過媒體平臺來滿足自身的話語表達需求。(6)邀請觀眾參與節目策劃及制作。
娛樂是人的天性,電視新聞中適當地增加娛樂元素是電視觀眾的期盼。大眾文化的繁榮帶來了世俗文化心理的覺醒,在新聞中添加些娛樂性,如果處理得當更能貼近人的本能需要,進而為電視新聞節目的繁榮拓展新的空間。一些媒體就如何增強新聞的娛樂性做了積極探索,并從收視效果方面對觀眾的娛樂需求作了梳理。歸納起來主要是:(1)希望新聞特別是晚間新聞能夠更輕松一點;(2)希望加大文化娛樂和體育競技題材的報道比重;(3)希望積極報道反映人與自然、人與動物關系的集錦式新聞;(4)希望能夠看到更多創新的節目樣態,例如利用動漫技術制作的新聞;(5)希望加大新聞節目連線、現場采訪的比重;(6)希望在節目中能獲得更多的關于明星的信息,最好是有機會與他們互動;(7)希望主持人用更輕松的語態說話。
電視不僅是大眾藝術,而且是平民藝術。電視新聞提倡以平民化的價值取向和平視生活的視角來觀察和思考問題,用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通俗化、大眾化、口語化的語言來表達新聞的內容。脫離生活,一味強調學術品位,拔高求深,那就可能“曲高和寡”,但是在強調貼近實際熱點問題、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觀眾的時候,要切記不瑣碎、不表象、不低俗。在強調深入生活的時候,還要能夠超越生活、超越觀眾,和生活之間還應該保留適度的距離,以便對其加以審視和批判。如果一味追求平民化,導致了庸俗化,則又走向了反面。平俗而不平庸是電視新聞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張志紅.對電視民生新聞的反思[J].新聞知識,2006 (8).
[2]孫利軍.西方新聞自由語境中的新聞專業主義[J].當代傳播,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