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李 立 楊俐敏 陳章穎 王 慧 徐志英 鄭志惠 王卓青
淺析我國開放存取期刊發展緩慢的原因
王麗萍 李 立 楊俐敏 陳章穎 王 慧 徐志英 鄭志惠 王卓青
[摘 要]開放存取期刊(OAJ)較傳統期刊加快了知識的傳播,有利于學術交流的開放和自由,但OAJ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發展緩慢,本文通過分析國內外OAJ發展現狀、OAJ與傳統紙質版期刊出版模式和發展方面的差異,以及國內科技期刊與科研成果評價、職稱晉升的關系等方面,探討導致我國OAJ發展緩慢的因素,以期為國內開展開放存取期刊的發展起到一定啟示作用。
[關鍵詞]開放存取;開放存取期刊;發展
[作 者]王麗萍、李立、楊俐敏、陳章穎、王慧、徐志英、鄭志惠,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期刊中心;
王卓青,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科研科。
開放存取(Open Access,OA)是指學術信息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傳播,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均可平等免費地獲取和使用學術信息,而不用考慮經濟因素。開放存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OAJ)作為開放存取出版戰略之一應運而生,它是“學術期刊危機”與“網絡機遇”兩者結合形成的產物。即讀者可以通過網絡無限使用、免費取得學術論文全文。可見,OAJ的發展有利于科學信息的傳播、學術信息的交流,同時也提升了科學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促進了科學信息的長期保存和降低了科學文化傳播的成本,讓更多的文獻資源實現免費共享,因此OAJ的出現與發展備受科研人員、出版機構、圖書館員、網絡傳播人員的關注。自2005年,也得到我國學者的廣泛關注。
目前OAJ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過渡型,即由傳統期刊轉變而來;一種是創建型,即新創建的在線出版物。OAJ與傳統紙質期刊的本質區別不在于期刊的載體是紙質還是電子,而是在于它的訪問方式和訪問權限。簡而言之,傳統紙質期刊的傳播模式為:作者將論文交給出版商,經過審稿、同行評議后出版,然后由讀者或學術機構購買。在此過程中,出版商向科研人員收取版面費,同時向讀者或學術機構收取訂購費,以獲取利潤。而OAJ的學術傳播模式為:作者將論文交給出版商,經過審稿、同行評議后通過網絡的形式發表,讀者可以直接從出版商處獲取學術信息。在此過程中,出版商只向作者收取版面費,而對讀者免費。因此,由于OAJ的網絡傳播性和讀者免費的優勢,學術交流更加直接,學術傳播也更加快捷。
目前國際上已建有多個專門的OAJ網站,主要的OAJ網站有開放存取期刊列表(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生物醫學中心(BioMed Central)、科學公共圖書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日本電子科技信息服務(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ggregator,Electronic,J-STAGE)、科技在線電子圖書館(The Scientific Electronic Library Online,SciELO)等知名大型科技期刊的OAJ網絡平臺。
以DOAJ為例,2002年10月,在隆德大學(Lund Univ)召開的第一屆學術交流的北歐會議上首次提出由圖書館組織創辦免費電子期刊的思路。2003年5月,德隆大學圖書館在布達佩斯開放社會研究所(Open Society Institute Budapest)與學術出版和學術資源聯邦(The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SPARC)資助下創建了DOAJ,其目標是通過互聯網對OAJ進行傳播,一方面提高期刊透明度,增加其利用率;另一方面方便讀者學習、利用,為讀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從而促進開放存取運動快速發展,推動全球范圍內學術交流和研究。DOAJ收錄的OAJ均為學術性、研究性的同行評審期刊,保障了科研論文的學術質量,對學術研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截止到2014年2月14日,DOAJ已由最初100多種期刊,發展至收錄了來自125個國家的9804種開放存取期刊,共收錄論文1570000余篇。
相對于國外OAJ如火如荼的發展情況,我國OAJ尚處于起步階段,其數量較少、發展程度較低,以部分開發存取期刊和延時開發存期期刊為主,完全開放存取期刊則非常少見。目前我國OAJ數據庫主要有奇跡文庫、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的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教育部的中國科技論文在線、arViv中國鏡像和香港科大機構OA倉儲。
就我國OAJ發展緩慢的現狀分析,其因素主要有以下
幾點:
(一)傳統期刊售價仍在讀者可接受范圍
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期刊多以出版商為主導,自負盈虧。許多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所發表的出版物均被數家規模較大、編輯出版實力雄厚的出版機構壟斷,讀者獲取文獻資料需要支付昂貴的費用,因此這些出版物成為出版商謀取利益的工具,使得由國家或個人基金資助所得出的科研成果難以廣泛傳播,更不能快速、直接地體現它的社會效益。我國科技期刊出版并沒有走市場化的道路,科技期刊的發展不是依靠雜志發行的收入來維持,而是主要由主辦單位或承辦單位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來保證科技期刊的運作與發展,例如,《中國實用外科雜志》訂閱費15元,《中華實驗外科雜志》訂閱費15元,除去印刷成本和郵寄費用,利潤空間不大。而且國內傳統期刊尤其是學術期刊多由單位或機構出資訂閱,個人行為還是少數。目前,我國科學期刊價格相對不高,國民經濟水平穩步提升,單位或個人訂購雜志的行為并沒有受到科技期刊價格的明顯影響,不像一些國家由于出版商對出版發行的壟斷而使得期刊的價格居高不下,以至于國家投入的科研經費變成出版商利潤的直接來源這一惡性循環。
(二)OAJ質量控制尚在研究階段
隨著我國OA的越來越多的嘗試與開展,OAJ的學術質量問題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與傳統期刊相比,OAJ的出版簡便、快捷,特別是一些無須或簡化同行評議的OAJ,其質量很難把關,導致OAJ學術質量“良莠不齊”的現象。然而,目前對OAJ治療的評價尚無統一、科學的方法。劉海霞通過建立雙邊市場模型來評價OAJ質量,認為從利潤最大化期刊角度,低質量期刊比高質量期刊更愿意開放存取。我國OAJ發展從影響因子角度(IF)分析,與JCR收錄的全部期刊相比,開放存取期刊的學術質量整體較低,且學術質量提升速度較慢。陶雯認為OAJ具有傳統期刊和電子期刊雙重屬性,僅從同行評議法、引文分析法、網絡計量學方法等方法來評價均存在各自的優勢與不足,而以層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結合的綜合評價法更具有可行性。
(三)科研人員心理因素以及國內科研成果評價體制和職稱晉升制度的限制
受雜志等級觀念的影響,科研人員通過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而得到的研究成果,多數希望發表在具有高影響力、高知名度的雜志上,認為他們的研究成果得到的認可和關注會更高。我國現行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也主要以傳統紙質版期刊作為主要評價對象和依據,按照核心期刊、國家級、省級等不同級別將論文進行評分,而這些評分又與科研人員的職稱晉升、業績評價和科研成果認定等直接掛鉤。這嚴重挫傷了作者在OAJ上發表論文的積極性。而且我國的開放存取運動才剛剛起步,開放存取的理念還遠未深入人心,OAJ的質量評價標準還處于研究階段,OAJ數量少,影響力較低,還未能很好融入國內科研成果評價體制和職稱晉升制度中來,因此很少有作者主動將其科研成果在OAJ發表。
(四)政府及政策支持力度尚需加大
OAJ的良好發展離不開國家政府政策的支持,OA運動開展以來,馬普學會(Max Planck Society)和開放社會協會(Open Society Institute)等多個科研機構、行業協會以及社會組織積極推動學術信息OA運動,分別于2002年發布《布達佩斯開放存取計劃》(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2003年發布《關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資源的開放存取的柏林宣言》(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我國OA運動雖然起步晚,但也積極響應。2004年5月,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教授、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分別代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簽署了《柏林宣言》,表明中國科學界和科研資助機構支持OA的原則立場。2005年6月,中國科學院召開了“科學信息開放獲取戰略與政策國際研討會”,會議圍繞科技信息開放存取的多個方面展開了廣泛的探討。2006年10月,中國發布了科學數據OA政策。這些對我國OA政策的制定有著重要意義。但目前我國政府還未出臺OA的相關政策和規定,OAJ還沒有得到響應的重視,更別說得到鼓勵和扶持,以至于大多研究人員和編輯出版人員對OAJ還處于懵懂階段。
OAJ作為一種學術共享機制,對一國乃至世界范圍的學術交流和科學技術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推動OA、建立新的學術交流模式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目前我國的OA運動才起步較晚,發展較慢,OA的理念還遠未深入人心,發展難度可想而知。發展OA不是一人之事,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政府機構、科研機構、科研人員等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和努力。筆者就本文分析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1)政府出臺相應政策提供支持、加大宣傳力度:(2)大力提高OAJ的質量:(3)改革現行的科研評價體系,鼓勵科研人員在OAJ上發表文章:(4)加大對OAJ質量控制的研究,開發相應的評價軟件,納入職稱晉升和科研成果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王鳳產,李紅星.學術期刊開放存取及其策略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2).
[2]侯元元,毛嫄.開放存取期刊目錄(DOAJ)分析[J].科技情報開放與經濟,2013(3).
[3]傅蓉.開放存取期刊及其影響分析[J].圖書館論壇,2007(4).
[4]邱均平,陶雯.國內外開放存取期刊質量研究現狀探析[J].情報雜志,2009(2).
[5]劉海霞,孫振球,胡德華,劉雙陽.開放存取期刊質量的雙邊市場模型研究[J].情報雜志,2007(6).
[6]王玨,方卿.開放存取期刊學術質量評價(二)——基于影響因子視角的分析[J].出版科學,2011(6).
[7]陶雯,胡德華,曲艷吉,王敏.開放存取期刊質量評價方法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6(10).
[8]馮蓓,許潔.我國開放存取期刊平臺的發展思路與對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