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娜
新修改刑訴法背景下如何做好公訴工作
王飛娜
[摘 要]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主要表現在辯護律師權利擴大、公訴機關職責增多、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必須出庭等,對公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本文將對如何應對新刑訴法的修改,做好公訴工作進行闡述。
[關鍵詞]新刑事訴訟法;公訴工作;挑戰;應對
[作 者]王飛娜,助理檢察員,平陽縣人民檢察院。
檢察機關擔負著指控、證實犯罪和監督訴訟的職責,對于打擊犯罪、保障人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司法公正、維護國家法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公訴工作在檢察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既同犯罪展開斗爭,又對訴訟進行監督;既是偵查活動的監督者,又是審判程序的啟動者和訴訟活動的糾錯匡正者。做好公訴工作對于有效地保障人權、準確地打擊犯罪、維護公平正義和促進社會穩定和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年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在不同程度上對檢察權的運行做出了相應的規范和調整。在新形勢下履行好公訴職能面臨著哪些挑戰,又應該采取哪些措施積極應對,是基層檢察院公訴部門應當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一)無罪推定原則的充分體現帶來的挑戰
無罪推定原則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立法確認的一項基本原則,通過隱性手段將確立的原則內涵分配到立法的具體規則、制度、程序中。如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第四十九條規定:“公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人民檢察院承擔,自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自訴人承擔。”第五十條規定的:“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上述規定從不同角度明確了無罪推定原則,即任何人在未判決前都是無罪的,控方需要承擔證明責任,并能排除合理懷疑,否則將承擔敗訴的風險。
(二)舉證制度的變化對公訴方式的挑戰
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對刑事案件的證據收集、證據分類審查與認定、證據的綜合審查運用以及證明標準提出了更高要求,使案件的證明標準更加嚴格,如新增了證人在一定情況下需出庭作證,并規定了拒絕作證的法律后果;新增了人民警察就其執行職務時目擊的犯罪情況可以作為證人出庭作證;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這些新規定,無疑加大了指控犯罪的難度,對公訴人的詢問、質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訴訟結果的不確定性。
(三)庭審方式的變革對公訴人的挑戰
在庭審方式上,隨著非法證據排除程序和量刑辯論的引入,辯護律師在公訴環節閱卷范圍的擴大、案件全卷移送、庭前會議以及證人、鑒定人、專家證人出庭作證等方面的規定,都凸顯了刑事案件法院審理的直接原則和言詞原則,在加大公訴人工作量的同時,也對訴訟結果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面對新規定帶來的沖擊,公訴人不僅要注重在卷證據的審查,更重要的是加強專業知識的儲備和詢問技巧,確保案件出庭效果。
(四)簡易程序的修改所帶來的挑戰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規定,檢察機關對簡易程序審理公訴案件派員出庭,既可以避免法官同時行使控訴、審判職能而出現角色混淆的尷尬局面,又可以當庭監督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監督糾正審判活動可能出現的違法行為。①李卉:《公訴工作如何應對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人民檢察》,2012年第14期,第38-40頁。這既彌補了檢察機關對于適用簡易程序案件庭審活動監督缺失問題,也給基層檢察機關帶來了嚴峻
的挑戰。對基層檢察院而言,必然增加了公訴人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也使得“案多人少”的矛盾加劇突出。
(一)加強公訴人的學習和實戰培訓,提高公訴人素質
事以人興,人以才興,做好公訴工作的關鍵因素還是在于公訴隊伍素質。公訴部門要全面開展新刑訴法的學習活動,逐條探究立法原意和學理解釋,做到學懂弄通、熟練掌握。同時,提高公訴人的實戰技能,引導公訴人正確處理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公正與效率、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等關系,進一步強化證據意識、程序意識、時效意識、權限意識、自覺接受監督的意識,真正做到在嚴格公正執法的同時,堅持理性、平和、文明、規范執法。此外,加大對公訴人的實戰培訓力度,著重提高庭審對抗辯論技能,增強公訴人妥善應對庭審調查中證人證言、證據發生變化的能力,以全面提高掌控庭審局面的能力。
(二)加強對偵查行為的引導和監督,提高證據質量
刑訴法的修改對偵查、公訴部門收集和審查證據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也使審判前偵查結論的不確定性增加,需要通過繼續偵查隨時提供指控犯罪應有的證據。這就要求偵查必須圍繞檢察機關指控,以審判需要進行。要加大對公訴部門介入偵查引導取證的規范化的探索,完善偵訴介入引導機制。在審查起訴工作中引導公安機關逐步提高證據收集、運用的水平,集中做好訴前引導,提高證據收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源頭上保證案件證據收集質量,確保出庭公訴工作順利進行。對重大疑難案件、新類型案件、證據分歧較大案件,公訴部門應當派員提前介入,參加偵查部門的案件討論、現場勘查,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防止出現意見交叉、標準不一、相互矛盾的情況,有效提高公訴案件質量。
(三)加強非法證據排除的規則設計,提高證據審核
案件提起公訴后,對辯方或者法院認為可能存在刑訊逼供等非法取證行為的,可召開庭前會議,對回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聽取各方意見,使得庭審中能夠集中、高效地解決實體問題。同時,庭審中面對辯方以刑訊逼供為由提出排除非法證據并翻供,需要各方能夠及時調整角色,尤其是偵查人員要積極配合公訴人的出庭任務,使偵查行為得到法庭的確認,確保證據的合法性被法庭認可。公訴人也需要轉變觀念,秉承客觀中立的立場,確立程序公訴的理念,積極準備相關證據,做好應訴準備。更要在證據合法性不能求證、證據鏈條不能閉合的情況下,要穩妥適用撤回起訴權,維護被告人合法權利。
(四)以庭審為中心全面增強抗辯能力,提升出庭質量
新刑事訴訟法實施后,強化了出庭公訴的地位和作用,庭審的對抗性增強,出庭強度增加、出庭難度增大,庭審中控方與辯方以及訴訟參與人的矛盾沖突激烈、影響勝訴的因素增多。因此,公訴人要切實履行公訴職能,必須樹立以庭審為中心的思想,不斷增強自己的抗辯能力。①韓冰、鐘勇:《刑訴法修改對基層檢察院公訴工作的挑戰及對策》,武漢新洲區人民檢察院,2012年3月27日發布。律師通過閱卷權,對檢察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與證據已經了如指掌,而律師是否會向法庭提供新的證據、通知新的證人到庭、會提出哪些問題等,公訴人卻難以掌握,再加上證人出庭作證,辦案民警、鑒定人出庭作證,給庭審帶來很多不可預知的可能。因此,公訴人必須增強質證過程中的訊問、詢問時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論辯的口才,善于把握案件的焦點,指出辯護觀點與客觀事實、證據的矛盾,沉著應對庭審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提高掌控整個庭審局面的水平。
(五)建立簡易程序專職公訴人出庭模式,提升出庭效率
可以建立簡易程序專職公訴人出庭模式,由專人對簡易刑事案件出庭支持公訴,專職公訴人實行六個月定期輪換,并出臺繁簡分流機制、主訴檢察官責任機制等一系列配套機制。明確由案件承辦人做好出庭預案、公訴意見及答辯提綱等,由專職公訴人出庭支持公訴、庭審法律監督及庭后總結,以避免工作重復,降低訴訟成本。通過召開檢法聯席會議,就庭審方式方法、庭審制度創新等問題進行溝通,對起訴書宣讀、訊問、舉證質證、發表量刑建議等環節進行合理規范。②孔文思、劉宏、郭文新:《辯護制度的調整對職務犯罪偵查工作的影響》,《法制與社會》,2012年11月(中),第56-57頁。同時,要明確認識到簡易程序的落腳點是“出庭”,不能擴大到案件的審查,決不能放松對案件證據的審查和法律適用的分析論證,對當事人權利的保障和尊重不能“簡”,對簡易程序審判活動的法律監督不能“簡”。
新刑事訴訟法的實施,對于檢察機關開展各項工作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公訴部門的檢察人員,要不斷加強學習,樹立人權保障和實體程序并重的公訴理念,加強對案件的審查,提高辦案質量,不斷提高庭審控庭能力和應變能力,才能將公訴工作推向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