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莎,陸大洪,秦海燕
(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四川綿陽621010)
精油又稱揮發油,普遍存在于植物的各個部位,如花、葉、種子、果皮、樹皮、木質、根、地下莖等。多數具有芳香氣味,是一類常溫下能自然揮發的油狀液體的總稱,現代藥理試驗表明,精油具有消炎殺菌、鎮咳祛痰、抗過敏、抗突變、抗癌、抗病毒、解熱鎮痛、驅蟲、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植物精油的天然活性及其很好的環境兼容性使其成為開發無公害農藥以及食品保存和醫療用藥的一個重要資源。筆者綜述了國內外精油抑菌機理的研究進展,旨在為推動精油的應用與發展提供參考。
精油抑菌活性成分包括醇、醛、酮以及酚類化合物,如百里酚(百里香精油主要成分)、肉桂醛(肉桂精油主要成分),丁香酚(丁香精油主要成分)、香紫蘇醇(香紫蘇精油主要成分)等均具有廣譜的抑菌效果。Nakasugi等[1-2]通過對70多種精油的化學結構與抗真菌活性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萜、醛的接受電子能力越強,抗真菌的活性越高;α,β-不飽和脂肪醛比α,β-飽和酮的抗真菌活性高;α,β-飽和醛與相應的醇相比,抗真菌的活性較低;一元醇比二元醇、三元醇的抗真菌活性高;苯酚、愈創木酚、苯甲醛、苯甲醇等在苯環上引入烷基后,則抗真菌活性增強。
常用精油包括:陳皮,其主要成分為D-檸檬烯、(1R)-(+)-α-蒎烯、2-側柏烯、異松油烯;丁香,其主要成分為丁香酚;生姜,其主要成分為單萜類的α-派烯以及β-倍半萜類的α-姜烯、β-紅沒藥烯;青蒿,其主要成分為蒿酮、樟腦、石竹烯氧化物、A-蛇床烯;桉葉,其主要成分為單帖類、α-派烯、β-派稀、樟稀、丹桂稀;檸檬,其主要成分為檸檬烯、順式-香芹醇、反式-香芹醇、右旋香芹酮、順式-苧烯氧化物、反式-苧烯氧化物;香茅,其主要成分為香茅醛、香葉醇、檸檬烯、芳樟醇、香茅醇、乙酸香葉酯。
2.1 DNA損傷 DNA是基因的材料,親代把它們自己的DNA部分復制后傳遞到子代中,從而完成了性狀的傳播。當DNA的復制受到抑制或者DNA受到損傷,那么生物體的生物性狀也會受影響,進而抑制生物體的生長繁殖。
Ke等[3]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SDS-PAGE)方法對茶樹精油與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用不同時間后提取基因組DNA,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和SDS-PAGE電泳,觀察發現DNA電泳條帶的亮度數量減少,說明精油抑制了細菌的生長。Kaba等[4]研究發現精油中的常見成分萜烯和酚類化合物能夠通過抑制大腸桿菌內氧化反應來阻礙DNA修復。石超峰等[5]通過測定陳皮精油中α-松油醇對大腸桿菌的DNA熒光強度變化,發現α-松油醇抑制了DNA的合成,具體的機制可能是抑制DNA拓撲異構酶的活性來實現的。Knoblonch等[6]通過同位素標記試驗發現芳香精油能使DNA、RNA、蛋白質和肽聚糖的生物合成明顯減少。
2.2 影響能量代謝及還原酶系 細菌的生長繁殖必有葡萄糖、鈣等物質的吸收運輸,而這些活動離不開能量,如果生物體能量代謝出現問題,那么生物的生長繁殖也會受到影響。
Knoblonch等[6]研究了精油中40種萜類物質對微生物初生能量代謝、還原型輔酶及丁二酸脫氫酶的活性及其對呼吸過程的電子傳遞以及氧化磷酸化的影響,發現在一定濃度下,所有供試萜類都能抑制上述反應,表明精油可影響菌類呼吸作用的還原酶體系,從而達到抑制細菌的呼吸作用及細胞膜功能。錢麗紅等[7]將茶樹精油與銅綠假單胞菌作用后,測定在能量代謝中起核心作用的微量元素磷的消耗情況,表明菌體的磷代謝異常使細胞代謝受到嚴重影響。羅曼等[8]通過測定經檸檬醛處理后的黃曲霉的ATPase活性,發現檸檬醛使ATPase的活性降低,從而失去對代謝的調節控制以及自我復制的正常進行,說明檸檬醛減少了能量合成和利用。
2.3 影響脂質層穩定,溶解胞體中的脂肪體 脂質的意義在于形成一種生理活性物質傳輸的載體。因此,可通過活性物質與脂質相結合改變其脂溶性或水溶性質,從而改變它們在生物屏障中的通透性。
精油具有表面活性作用,對脂肪的溶解作用可能是其抗菌機理之一。Bard等[9]研究表明香茅精油香葉醇可降低細胞膜脂質層的相變溫度,影響膜脂的流動性。
2.4 影響細胞膜正常功能 細胞膜是細菌的屏障,既可以阻擋外源物質的進入,也可以防止內部物質的流出。若細胞膜受到損壞,胞內物質就會釋放出來,那么細菌的生長繁殖、生理形態將受到影響。
Nguefack等[10]采用流式細胞儀研究5種芳香植物精油(香茅、檸檬、桉葉、紫蘇、丁香)對李斯特菌細胞膜的影響,通過透視電鏡觀察發現其可增加細胞膜的通透性,使細胞成分從菌體內浸出,從而起到殺菌作用。張贇彬等[11]通過D260法測定胞內物質,研究了八角茴香精油對大腸桿菌胞內物質滲漏的影響,結果表明精油會使細胞膜受到損壞而使胞內物質流出。Maria等[12]研究發現丁香精油的丁香酚使細胞膜中的蛋白質變性,然后與細胞膜的磷脂反應,破壞細胞膜的通透性,從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吳均等[13]通過測定山蒼子油處理后的黑曲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桿菌的Ga2+、Mg2+、K+等無機鹽離子的含量,發現菌體的細胞膜受到破壞。Inouye等[14]研究了牛至、紫蘇、茶樹、薰衣草、丁香和天竺葵精油在密閉條件下對須癬毛癬菌的熏蒸抑菌活性,發現精油能促使菌絲分解,透過電鏡掃描進行形態觀察,發現在一定劑量下細胞膜、細胞壁發生凸起而被破壞,最終造成細菌細胞死亡。
2.5 破壞細菌細胞壁 細胞壁是細菌最外層的一種堅韌的膜狀結構。其主要功能是維持細菌固有的外形,抑制機械和滲透損傷,起到屏障作用。如果沒有細胞壁的保護,細菌在一般環境中必然會脹破失活。
張文娟[15]在對肉桂精油中肉桂醛的抗黃曲霉作用以及超微結構的研究中發現肉桂醛有明顯的抗黃曲霉作用,主要是通過破壞真菌細胞壁,使藥物深入菌細胞內破壞細胞器而起強大的殺菌作用。沈國壽[16]通過測定與細胞壁合成有關的酶活性、底物含量來反映蛇床子素對真菌細胞壁合成的影響,發現蛇床子素使幾丁質水解酶活性升高,造成細胞壁合成幾丁質前體水解,引起N-乙酰葡萄胺升高,N-乙酰葡萄糖胺在參與細胞壁形成過程中受阻。Nakamura等[17]透過電鏡發現丁香羅勒精油使白假絲酵母菌的細胞壁增厚、分離,影響了細胞壁的完整性。
2.6 精油對細菌生長及形態的影響 細菌的生長形態是細菌生理活性正常的基本判定標準。王新偉等[18]測量了精油對細菌生長曲線的影響,以證實精油在細菌生長的哪個階段對其影響最明顯。Romagnoli等[19]研究了印度菊科野生孔雀草精油的抑菌活性,通過電子顯微鏡對處理過的菌絲超微結構變化進行了觀察,證實菌絲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并存在多位點作用機理。
精油對細菌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過破壞細胞壁及細胞膜的完整性、抑制蛋白和核酸的合成、影響能量代謝及還原酶系、影響脂質層穩定、溶解胞體中的脂肪體等途徑來實現的。目前,雖然在抑菌的作用機理研究上有一定進展,但研究技術與方法還不夠成熟與完善,基本上是在細菌離體狀態下,或者說僅細菌的生長狀態、細胞壁、細胞膜等較表面抑菌機理研究有較多報道,而在細胞器,如脂質、DNA或者其他更細節的生理反應方面的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所以抑菌機理研究應朝分子方向進行深入探索。
[1]NAKASUGI T.Antifungal substances from plants[J].Flavor,1990,168:101.
[2]NAKATANI N.Functional constituents of spices[J].Flavor,1988,48:928.[3]KE X,XI G C,MING K,et al.Effect of oleoyl-chitosannanoparticles as a novel antibacterial dispersion system onviability,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cell morphology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aureus[J].Carbohydrate polymers,2009,76(1):17.
[4]KABA T,SHIMOI K.Desmutagens and bio-antimu tagens-their modes of action[J].Bioessays,1987,7(3):113 -116.
[5]石超峰,殷中瓊,魏琴.α-松油醇對大腸桿菌的抑菌作用及機理研究[J].畜牧獸醫醫學報,2013,44(5):796.
[6]KNOBLOCH K,WEISN,WEIGAND H.Mechanisms of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essential oils[J].Planta Med,1986,6:556.
[7]錢麗紅,陶妍,謝晶.茶多酚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的抑菌機理[J].微生物通學報,2010,37(11):1628.
[8]羅曼,蔣立科.檸檬醛損傷黃曲霉線粒體生化機理的研究[J].微生物學報,2002,42(2):227.
[9]BARD M,ALBRECHT M R,GUPTA N,et al.Geraniol interferes with membrane functions instrains of Candida and Saccharomyces[J].Lipids,1988,23:534 -538.
[10]NGUEFACK I,BUDDE B B,JAKOBSEN M.Five essential oils from aromatic plants of Cameroon: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ability to permeabilize the cytoplasmic membrane of Listeria innocua examined by flow cytomety[J].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2004,39:395.
[11]張赟彬,郭媛,江娟,等.八角茴香精油及其主要單體成分抑菌機理的研究[J].中國調味品,2011,36(2):28.
[12]BLASZYK M,HOLLEY R A.Interaction of monolauoin,eugenol and sodium citrateon growth of commommeat spoil-age and pathogentic organis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1989,39:175.
[13]吳均,楊欽滟,趙曉娟,等.山蒼子油的抑菌活性機理及機理研究[J].食品工業科技,2013,34(17):119.
[14]INOUYE S,NISHIYAMA Y,UCHIDA K,et al.The vapor activity of oregano,perilla,tea tree,lavender,clove,and geranium oils against a 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 in a closed box[J].J Infect Chemother,2006,12(6):349-354.
[15]張文娟.肉桂醛抗黃曲霉作用及超微結構觀察的研究[J].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5,27(5):374.
[16]沈國壽.蛇床子素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機制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4.
[17]NAKAMURA CV,ISHIDA K,FACCIN L C,et al.In vitro activity ofessential oil from Ocimum gratissimum L.against four Candida species[J].Research in microbiology,2004,155:579 -586.
[18]王新偉,杜會云,宋玉函,等.牛至油、香芹酚、檸檬醛和肉桂醛抗真菌研究[J].食品與科技,2011,36(2):193.
[19]ROMAGNOLIC,BRUNIR,ANDREOTTIE,et al.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fungal activity of essential oil of capitulafrom wild Indian Tagetes patula L.[J].Protoplasma,2005,2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