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松,周明,舒時富,葉春,李艷大,陳立才,廖禺
(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工程研究所,江西南昌330200)
近年來,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已逐步成熟并得到推廣,水稻育秧技術是機械插秧技術的關鍵環節,對水稻機械生產有重要影響[1]。為了適應新的農業生產模式,很多耕作設備及配套設施都需要與時俱進,而其中對于育秧基質的選擇至關重要,影響著秧苗的育秧質量以及其是否適合大面積機械化生產。育秧基質一般為泥炭、沼澤、農家肥與土壤混合添加化學肥料配制成的營養土基質,其中的土壤均取自農田和林地耕作層,每年需要取大量土壤進行育秧,不僅耗工費時,而且破壞生態環境[2]。據測算,每100 hm2機插水稻秧苗就要破壞0.067 hm2農田或林地耕作層土壤,使得育秧土壤更加匱乏,且嚴重破壞了土壤耕作層,極大地降低了作物的產量。取自農田和林地耕作層土壤制備的育秧基質嚴重破壞耕作層土壤,且育秧基質制作工序繁瑣,技術要求復雜,農民不易操作,育秧基質的營養質量不能保證,造成培育的秧苗生長容易參差不齊,進而影響育苗質量以及農民收入,也不利于大面積機械化作業,又因為以土壤制備的育秧基質在運輸、儲存上要花費大量人力和物力,存在成本高、容易發生土傳病害及破壞耕地等問題。
農作物秸稈作為一種農業生產的副產品,是一種產量巨大的農業可再生資源,其產量大、分布廣,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生物資源,其氮、磷、鉀、碳的平均含量分別為0.6%、0.3%、10%、45%[3]。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農作物秸稈每年產量約7億t,其利用率非常低(不足20%),而80%的秸稈被燒掉或爛掉,既浪費資源又影響環境[4]。水稻無土基質育秧技術能充分利用剩余的秸稈資源,實現節能減排,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并減少焚燒秸稈帶來的環境污染及育苗取土破壞生態植被等問題。水稻育秧專用基質主要是利用秸稈等可再生性植物資源為原料,根據機插對水稻秧苗的要求以及水稻秧苗營養生理特性和壯秧機理,人工合成全營養水稻育苗專用基質,為規模化和工廠化育秧奠定了基礎[5]。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工程所于2014~2015年,利用稻草等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以發酵后稻草屑為主要育秧基質,比較了不同基質對水稻機插秧苗素質等的影響。
1.1.1 原材料。水稻品種為吉峰優。農作物秸稈品種繁多,不同農作物秸稈的營養成分含量也不一樣。篩選出江西當地量大的稻草(曬干后使用)和農產品加工廢棄物(如花生殼等)進行育秧試驗。通過試驗,篩選出營養物質含量豐富、保水性能好、抗逆性強的材料作為基質原料,保證基質的育秧質量。
1.1.2 發酵劑。微生物催腐劑。
1.2 試驗設備 93ZT-0.4型微型鍘草機;9FQ-36B型飼料粉碎機。
1.3.1 稻草粉碎、發酵。
(1)將稻草切碎后粉碎至1~2 mm長的稻草屑備用。
(2)在上述稻草屑中加入催腐劑,催腐劑與稻草屑的比例為1∶100 000,催腐劑先用0.5 kg清水浸泡24 h,稀釋至100 kg,噴灑或澆施在稻草屑上。
(3)發酵方式采用集中堆漚或大田堆漚。集中堆漚,在加入腐稈劑后的原料中,再加入其總體積60%的水量進行均勻拌和、堆垛、覆蓋薄膜保濕,開始發酵;大田堆漚,在加入腐稈劑后的原料中,與水進行均勻拌和,覆蓋薄膜保濕,開始發酵。在10~20 d時注意測定堆垛溫度,當平均堆溫升近60℃時進行翻堆,約30 d形成。在冬季,應適當延長發酵時間。
(4)在大田堆漚時,稻草屑與水均勻拌和,保持濕度大于70%,保證溫度不低于20℃,在缺水的地方可覆蓋薄膜保濕,防止水分蒸發,約30 d,形成發酵后稻草屑。
(5)將發酵好的稻草屑,攤曬或烘干成干狀物后,再進行粉碎,然后在120℃恒溫箱內烘干12 h,進行消毒殺菌。
1.3.2 花生殼粉碎、烘干。將花生殼粉碎成花生殼屑;將花生殼屑在120℃恒溫箱內烘干12 h,進行消毒殺菌。
1.3.3 基質篩選試驗。將發酵好的稻草屑,加入一種機插水稻工廠化育秧專用營養劑、粘合劑、保水劑、花生殼屑等,按照重量百分比混合原則,即發酵稻草屑占50%、花生殼屑占20%、一種機插水稻工廠化育秧專用營養劑占2%、粘合劑占14%、保水劑占14%,攪拌均勻備用,形成無土育秧基質。以純淤泥、純細土、營養土為對照基質。
1.3.4 育秧試驗。將稻種按常規方法浸種、破胸、催芽,將不同育秧基質裝在育秧盤中,澆好水后進行播種,根據季節不同選擇不同的方法管理。
(1)將各基質和水拌勻;秧盤為專用硬質秧盤,每個秧盤底面鋪放一層普通報紙,以利于保水和秧苗的盤根。
(2)將種子放在清水中浸泡,使其充分吸足水分,達到縮短發芽時間、出苗整齊的目的;催芽本著高溫破胸、適溫催芽、低溫晾芽的原則。
(3)鋪放基質,基質鋪放完成后,即可在其表面均勻播種,隨后霧狀噴水,水量以盤底不滯留水分為止。
(4)種子破胸露白,晾放1 d后即可以播種,將種子均勻地播撒在秧盤基質上。
(5)無土育秧的苗床管理與其他方式育秧的苗床管理基本一致。
1.4 調查方法 在出苗至1葉1心期時觀察是否有抑制生長情況,在秧苗生長至15日齡時,多點取樣調查秧苗素質的各項指標,取平均值。三點取樣法,齊根剪去秧苗,用劃好方格線(規格為1.4 cm×1.2 cm)的透明塑料板,調查框內秧苗根數,計算均勻度。
2.1 秧苗素質 由表1可知,無土育秧基質育出的秧苗株高、根數、5株苗莖基寬、20株鮮重等指標基本等同于營養土育秧,秧苗粗壯、根色白、秧苗顏色正、生長整齊,根系盤結好,便于卷秧運輸,適合于機械作業插秧。
表1 秧苗素質考查
2.2 播種均勻度 播種均勻度可以反映播種質量。由表2可知,無土育秧基質秧苗播種均勻度較高,可達87%。
表2 播種均勻度考查
目前國內水稻育秧主要以營養土為基質,存在取材困難、用工多、配制繁瑣等缺點,且培育的秧苗病蟲草害重、秧苗素質不高、抗逆性不強、無早發優勢、產量低。雖然已經有商品化的無土育秧基質出現,替代傳統的由土壤制備的育秧基質,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破壞耕地土壤層、破壞生態環境、育秧質量差和成本高等問題,但是這些無土育秧基質還存在諸多不足,如由于加入大量的腐熟基質,而忽略了育秧基質的通透性、疏松性,使得該無土育秧基質通透性差,易板結,影響秧苗的生長,且育秧基質在搬運過程中受到震動和撞擊易破碎,不適合運輸和搬運;有的使用生物質電廠灰、味精下腳料制備基質。雖然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廢物回收的目的,節省了資源,然而上述原料是工業廢棄物,為了保證其作為育秧基質所需求的性能,必須對其進行復雜的脫鹽、脫水等預處理步驟,工藝復雜、繁瑣、耗時耗工、成本高,且若預處理不徹底,由于其中含有的高鹽等物質影響秧苗生長,甚至可能污染基質,降低秧苗育苗的質量,不能適應秧苗的工業化生產等。
該研究研制出的稻草無土育秧基質為發酵的稻草、農作物廢棄物等,容易獲取,無雜草源和病菌源,不需要進行土壤封閉除草,減少用藥及環境污染;基質育秧技術可減少立枯病的發生概率,減少用藥次數;基質營養豐富,只需“播下種、澆上水”就可育出健壯秧苗,且使用技術簡單,農民易于掌握;秧苗素質好、抗逆性強、根系發達;基質質量輕、機械磨損小、機械化栽插速度快,有利于規模化生產。然而,使用研發的稻草無土育秧基質育秧,由于容重較輕,會漂浮易沖淋,遇到中雨及大雨,會造成基質沖散、稻谷沖亂,不太適合在大田里育秧,而適合在大棚或工廠化育秧。在今后工作中,應在加大研究力度的同時,搞好試驗示范,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不斷提高農機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為推廣本土化無土育秧做出貢獻。
[1]李睿,張悅,張睿,等.不同育秧基質對水稻秧苗素質的影響[J].遼寧農業科學,2013(6):8-11.
[2]胡潤,王佳佳,秦葉波,等.連作晚稻無土基質育秧機插效果[J].中國稻米,2013,19(4):103 -105.
[3]韓潤亭,李旭東,張金花,等.水稻無土育苗應用技術試驗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2(7):82 -84.
[4]張體剛,黃波,何勇,等.油菜秸稈利用新途徑水稻無土育秧基質初探[J].四川農業科技,2014(6):16 -17.
[5]何政道,司明寶,孟海兵.機插水稻采用專用基質育秧是發展方向[J].農機科技推廣,2014(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