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鑫,湯志旭,董愛斌,趙 鵬
(1.萊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山東煙臺261400;
2.山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山東青島266002;3.聊城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山東聊城261400)
自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極其嚴峻的考驗與挑戰。目前,我國水產品出口額已經位居世界首位,在世界漁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總體而言我國水產品質量現狀不容樂觀,水產品質量保障水平過低。近年來,我國水產養殖不合理用藥現象仍較為普遍,水產品藥殘超標事件屢有發生;部分漁業水域環境質量下降,導致水產品被污染或攜帶病毒、細菌、寄生蟲、生物毒素的幾率增加;部分養殖企業質量風險防范意識不強,病死魚未按規定銷毀處理,造成疫情擴大[1]。
適當保護水平是指“成員在制定保護其境內的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采取的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時,認為適當的保護水平”[2]。“水產養殖質量安全體系中適當保護水平”是制定保護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以及其消費人群的生命或健康措施時,認為適當的保護水平是一個國家對動物疫病和藥物殘留等有害物質進行控制,并根據實際情況和物質資源狀況采取相關措施要綜合體現的質量安全狀態。
目前我國對適當保護水平的研究還處于理論研究水平,尚未見到其在實際應用方面的相關報道。適當保護水平體系的建立需要多部門、多方面的合作。筆者從法律法規的完善、監控體系的健全、檢驗檢疫技術的提高以及企業生產、管理的規范等方面對水產養殖質量安全體系中適當保護水平進行分析,建立長期合作機制,以期為從根本上推動我國養殖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1.1 保護水平的短期目標 將OIE規定的一類疫病中的一種或者幾種列入國家或地方疫病控制計劃。通過3~5年將所控制的目標水生動物疫病的發病率降低到10%以下。將氯霉素、孔雀石綠、結晶紫、呋喃類、重金屬等對食用水生動物質量安全由嚴重影響的有毒有害物質殘留控制在限量要求范圍內。
1.2 保護水平的長期目標 通過控制使得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滿足國際標準要求,撲滅OIE規定的一類疫病,將水產品有毒有害物質殘留控制在限量要求范圍內,避免出現非法添加物以及未知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等不可預期的質量安全事故。
2.1 風險管理原則 實施適當保護水平必須要引進風險管理機制[3]。《SPS協議》明確規定為實現適當保護水平而采取的措施必須建立在風險分析結果的基礎上。風險分析是對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的風險因子進行識別,對其產生的概率和影響進行評估,最終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經權衡后做出管理決策,實現控制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的措施。
水產養殖質量安全體系中存在的風險因子主要有生物性因素(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引起的疫病以及化學性因素(獸藥、重金屬以及其他非法添加物等)引起的食品安全危害。對有意加入的化學品、無意的污染物和天然存在的生物危害分別進行風險評估,根據危害顯著性對養殖環境、水質、苗種、飼料、漁藥和養殖生產等環節分別采取不同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2.2 最小影響原則 SPS措施的采用必定會對國際貿易造成限制,但是《SPS協議》強調其成員采取的SPS措施要保持在保護成員人類、動物和植物生命和健康的必要限度內,而不得采取高出必要保護的措施造成對貿易的限制[4]。為了建立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的適當保護水平,在保證該水產品對人類以及養殖、運輸、銷售、消費區域內動物生命和健康無限制影響的基礎上,不得過高地制定水產品的安全標準,以實現對水產養殖的最小影響原則。因此,應考慮以下方面:①在確立適當保護水平時,要考慮所制定的措施或標準最適當的,為達到這種水平所采取的措施或標準對水產養殖和貿易限制應是最小的。②一旦確立了適當保護水平,就不應當選擇那些比實際保護需要更嚴厲的標準和措施。
2.3 透明度原則 制定和實施適當保護水平的主管部門應建立明確的、有效的信息和交流渠道。在負責選擇和實施SPS措施的部門與制定適當保護水平的部門之間進行交流和透明對于實現一致性非常重要。另外,要對外保持透明度。首先,需要明確適當保護水平信息公開的主體和義務,規范相關信息公開的程序,保護公眾和貿易商的知情權。其次,國家應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完善水產養殖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機制,完善質量安全標準,以科學的分析和研究為水產養殖質量安全信息提供數據支撐和理論基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2.4 非歧視原則 非歧視性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指WTO成員提供給其他成員國的任何利益、優惠、特權或豁免,均應立即無條件地給予其他成員國的國民。國民待遇是指一國在經濟活動和民事權利方面給予外國國民的待遇不低于其給予本國國民的待遇。在確立適當保護水平以后,所采用的措施必須符合該原則。達到同一保護水平的措施可以有多種,如果某成員所采取的措施客觀上達到相應的保護水平,那么該成員所采取的措施就可以認為是符合適當保護水平。這樣才可以使水產養殖質量安全適當保護水平具有示范和帶動作用,才能提高水生動物疫病和殘留防控的實際成效,從而確保我國水產養殖產品的衛生質量與食品安全。
應用良好農業規范(GAP)原理,參照GB/T 20014.13-2008《良好農業規范第13部分:水產養殖基礎控制點與符合性規范》,從法律和體系、廠址、設施和設備、員工健康安全和福利、養殖投入品、環境保護等方面制定具體控制措施確保水生動物質量和安全。設立初級監控計劃,針對各個措施制定間隔周期較長的監督檢查方案,并采用頻率較低的抽查策略進行監督。例如,養殖用水每年檢測1次確認是否符合GB 11607《漁業水質標準》的要求,養殖場員工每年進行一次健康查體確保員工身體健康且不會對水生動物質量和食品安全造成危害[5]。
應用HACCP體系理論對水產養殖過程進行危害風險分析,對其關鍵控制點進行風險評估,建立適當、有效、合理的預防和監控措施。HACCP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控制策略體系,在問題出現以前就可以采取糾正措施,其普遍原則就是使有限的人力、財力應用到最需要和最有用之處(即滿足最必要的而不是追求最完美的)。經過風險分析確定種苗魚病和不可代謝獸藥殘留,養殖用水致病微生物、農獸藥殘留和重金屬污染,飼料中非法添加物,允許使用獸藥的使用方法、使用量和休藥期等為關鍵控制點(CCP),制定安全限值和監控程序[6]。設立中級監控計劃,針對關鍵控制點制定間隔周期中等的監督檢查方案,并采用頻率中等的抽查策略進行監督。
根據監控結果,制定升降級方案。在合適的時間內,如果監控結果都優于安全限值則可降低其監控等級,拉長監督檢查和抽檢周期。反之,則應提高其監控等級,縮短監督檢查和抽檢周期。在風險等級較高的過程中,除了要加強監督檢查,更要提高相應的檢驗水平,大力開發快速、靈敏度高、準確性好的檢測方法,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監控等級變化對誠信企業有激勵作用,對于長期健康養殖和產品質量安全性較高的企業,可以降低抽檢批次和監督頻率,給國家和誠信企業都節省大量的資源。在此過程中,要建立完善的質量評估體系,并保存完整的監控記錄。此外,必須實施開展質量安全體系在實際生產中的適用性和效果評價。從產品的安全性、質量品質以及運營成本來對該體系進行全面評價,提高體系的完整性和實用性。此過程的主要難點在于各個影響因子的權重系數分配以及檢測數據的全面分析和整理。最后,該體系在實際養殖中的推廣和應用應根據各地區環境的不同與產品的不同進行進一步完善,從根本上提高我國農業水平和經濟發展。
筆者將GAP體系的良好養殖規范和HACCP體系的關鍵控制點原理運用于水產養殖業,并對其關鍵控制點進行研究,制定相應的安全限值和監控程序,在此基礎上建立基于適當保護水平的水產養殖質量安全體系,不僅有效保證了養殖的健康水平,提高了產品的安全質量,還能節約企業的運行成本和執法部門的監控成本,符合國家“十二五”節能減排的研究方向。水產養殖適當保護水平確立以后,就能以統一的標準最大限度地協同推進水產養殖有關疫病的法規標準、體系建設、撲滅計劃、風險分析、監測評價、疫情報告、應急反應、無疫區的區劃與確認、市場準入等SPS措施的整體水平;同時,也有利于規范獸藥生產經營市場秩序,徹底杜絕禁用獸藥、人藥獸用和非法添加物的使用,規范獸藥的合理使用,嚴格執行休藥期規定,提高檢驗檢疫水平;有效避免對人類、動物生命或健康所產生的風險,保護國內產業,提高和推進水產養殖的整體水平。
[1]孫波.出口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探析[J].中國漁業經濟,2012,30(1):57 -61.
[2]王福祥.論如何確定適當的保護水平[J].植物檢疫,2008,22(1):48-50.
[3]FAO/IPPC.The use of integrated measures in a systems approach for pest risk management[S].ISPM,2002.
[4]陳向前.參照WTO規則盡快確定國家適當的動物衛生保護水平[J].中國動物檢疫,2004,21(4):1 -3.
[5]陳峻青,梁平方,林洪,等.工廠化養殖大菱鲆質量安全控制體系的研究與建立[J].漁業現代化,2010,37(6):34 -37.
[6]劉鑫,湯志旭,趙鵬,等.HACCP體系在出口石鰈魚養殖安全中的應用[J].齊魯漁業,2015,32(1):3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