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富,楊小琴
(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宜賓644003)
宜賓市地處川滇黔結合部,金沙江與岷江交匯于此,擁有得天獨厚的三江水資源和魚類資源。截至2014年年底,宜賓市已有漁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225個,水產養殖面積達8 733萬hm2,水產品總產量達85 950 t,其中淡水養殖總產量為82 681 t,養殖品種主要有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鳊、南方大口鯰、中華倒刺鲃、長吻鮠、泥鰍、鱔魚、斑點叉尾鮰等經濟魚類和中華鱘、胭脂魚、巖原鯉、圓口鲖魚等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漁業經濟總產值在2014年達到18.2億元。隨著宜賓市建設國際生態旅游城市的進程,宜賓市已成功舉辦兩屆“宜賓市河鮮文化節”,圍繞三江,著力打造三江水產發展特色,宜賓市制定了以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發展為重點,以向家壩電站灌區為發展區域的漁業發展規劃,為宜賓水產業發展奠定了發展基礎。隨著宜賓市水產業的不斷發展,如何構建全市水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成為水產工作者的責任。為此,2013年宜賓市科技局正式立項批準開展宜賓市水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筆者按照任務書的要求,對宜賓市8縣2區共12個水產養殖場進行了全面的生產過程跟蹤和質量抽檢,對3個水產品批發市場、13個水產品零售市場的經營銷售過程進行了跟蹤調查和抽檢,對全市水產品質量安全現狀開展了較全面的調查,初步提出了宜賓市水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架構。
1.1.1 池塘養殖水環境主要污染狀況。在監控的宜賓市6個水產養殖場中,以在養殖水體中施用雞、豬、牛糞肥等有機肥導致養殖水環境污染為主,占監控面積的53%;因施用化學肥料導致的養殖水環境污染占監控面積的12%;因施用有機菌肥類不當導致的養殖水體污染占監控面積的5%。主要污染物為氨氮、亞硝酸鹽、懸浮微顆粒和化學耗氧物。
1.1.2 流水養殖池水環境主要污染狀況。監控的4個流水養殖場均使用天然河道供水和水庫供水,水庫供水養殖水體未監控到因水體污染導致的魚類死亡問題的發生,河道供水養殖池在洪水季節受面源污染的影響較大,因此面源污染成為引發魚病發生的主要因素[1]。
1.1.3 河道網箱養殖的污染狀況。對長江(南溪段)、岷江(翠屏區段)金沙江(宜賓段)、月江河(來復段)等河道網箱養殖的6個監控點統計得出:在6、7、8 3個月期間,洪水季節因面源污染導致魚類的死亡情況時有發生,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并會由此誘發病害。
1.2.1 專業飼料公司生產的飼料情況。分別從6個養殖場提取了通威飼料公司生產的江團(長吻鮠)專用配合飼料161、南方大口鯰專用配合飼料141、鯉魚膨化專用配合飼料152、鰱魚鳙魚專用配合粉料668,內江正大飼料公司的鯉魚鯽魚魚種專用料082、鯉魚鯽魚成魚浮性料F3和鰱魚鳙魚專用粉料8132;通過對以上提取的飼料進行分析檢測,未檢測出國家禁止添加的物質。
1.2.2 水產養殖場按照魚類營養需求自行配制的飼料情況。共抽檢5家養殖場,在這幾家養殖場自行配制的飼料中存在添加的中草藥制劑和防腐劑的問題。
1.2.3 其他飼料投喂情況。在重點觀察的12個養殖場中,以屠宰場下腳料或鮮活宰殺下腳料為主來養殖南方大口鯰和革胡子鯰的有3家,可檢出病原微生物,如大腸桿菌等。
1.3.1 用藥種類情況。在宜賓市重點監控的12個養殖場中,一般都配有抗生素藥物2種以上,中草藥制劑3種以上,化學殺菌劑3種以上,殺寄生蟲藥物3種以上。
1.3.2 用藥劑量情況。在監控中發現,預防用藥基本按照產品標注的劑量使用,當出現病害時,一般超過規定劑量的50%使用為主,最多的超過規定劑量的3倍使用。
1.4.1 水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監督管理情況。負責宜賓市水產品生產質量管理的是宜賓市水產漁政局,具體實施管理的是各縣水產漁政管理站,他們承擔了對無公害水產養殖場的評定、養殖許可證的核發及重點養殖場的養殖生產監督,總體上對大型養殖場的監督管理及抽檢工作比較好,但對小型養殖個體基本沒有進行養殖生產監督。
1.4.2 水產品流通銷售過程中的質量管理情況。從對宜賓市區3個水產品批發市場的抽檢情況看,基本不能提供水產品檢驗檢疫憑證,也沒有水產品產地證明,無質量抽檢,流通銷售過程基本沒有規范的管理。在水產品零售市場的質量管理方面,沒有專門的上市安全質量抽檢,鮮活水產宰殺環境較差,也無水產品來源和銷售記錄等。
構建水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是從源頭上規范養殖行為,降低質量安全風險,提高水產品的質量安全。針對水產品的特點,應著力構建起水產養殖投入品管理、水產品上市許可、水產品養殖環境監測、水產品質量安全預警四位一體的水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
2.1 建立水產養殖投入品管理制度和控制體系 水產養殖的投入品主要包括水產苗種、飼料和藥物。在水產苗種的控制管理方面,應建立水產品養殖品種鑒定制度、引入養殖品種的生態影響評價制度和養殖品種的登記備案制度。通過品種鑒定,掌握其物種的生態習性、經濟價值等,為科學發展生產和區域內水產品的物種保護奠定基礎;通過對引入養殖品種的生態影響評價,降低引入物種的生態風險和病害風險,實現規范引種,可持續發展生產;通過養殖品種的登記備案,使行業主管部門能準確掌握區域內水產品養殖情況,為科學規劃區域水產業發展和預防市場風險提供決策依據[2]。
在飼料控制管理方面,在嚴格執行國家《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的前提下,建立飼料使用登記制度、飼料質量抽檢制度、飼料對水產品質量影響評價制度。通過3個控制性制度建設,使行業主管部門能準確掌握區域內水產飼料的使用種類、數量、質量和對水產品質量的影響等情況,從源頭上進一步規范了質量管理,實現主要投入物的可控性和可追溯性。
在水產藥物管理方面,建立水產藥物使用備案登記制度、水產藥物質量抽檢制度、水產藥物對水產品質量的影響評價制度和水產藥物對水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通過這些制度的建設,規范水產藥物的生產和使用管理。在規范水產藥物質量檢測和影響評價上,應引入第三方評價管理機制,即在區域內使用的水產藥物質量檢測、使用影響評價由行政主管部門委托區域內設備先進、技術條件好的科研院所、高校等按照技術規程定期對區域內生產中使用的水產藥物進行檢測和影響評價跟蹤,完成檢測和影響評價后定期將結果提交行政職能部門,由行政職能部門按照相關行政管理規定實施行政管理和監督。
2.2 建立水產品上市許可制度 完善的水產品上市許可制度應由水產品上市檢驗檢疫、水產品產地證明和水產品質量檢測構成。產地證明是質量可追溯的保證;檢驗檢疫是控制病原微生物的傳播,預防水生動物疾病的重要措施;水產品質量檢測是保證水產品消費安全的關鍵控制。產地證明和檢疫檢驗證明由產地水產行政管理部門委托當地具備條件的第三方機構如科研院所、高校等實施,并提供書面檢疫檢驗報告,水產行政主管部門按報告結論出具檢疫檢驗合格證書;水產品質量檢測可以水產品銷售當地的水產行政主管部門,按程序對市場銷售的各類水產品進行抽檢,抽樣檢測也可以委托第三方機構實施。
2.3 建立水產品養殖環境檢測控制體系 水產品養殖環境監測控制應包括產地養殖水環境監測控制、產地主要環境污染物監測控制。一是要完善監測管理。產地養殖水環境監測應根據養殖用水來源的不同,分類建立區域內主要江河污染物、小流域污染物和地下水污染物的監測制度。二是要建立區域內主要污染物分布規律和季節特點監測,定期發布檢測結果。三是要完善控制管理。根據水產品養殖生產的實際,結合污染特點,制定科學的控制措施。要實施好水產品養殖環境的監測和控制,水產行政主管部門應與當地環保、農業、質監、食品藥品監督等部門形成有效的聯動,實現監測數據共用,防控途徑一體。
2.4 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預警和通報制度 區域水產品行政主管部門應按職能職責建立起區域內水產品質量安全預警制度。一是國際國內水產品疫情預警制度。區域水產行政主管部門聯合水產科研院所等部門,定期發布國際國內水產品的疫情情況及特點,對國際國內重大水產品疫情提前做出預警預測,防止或減少因水產品流通而形成更大范圍的疫情出現。二是區域養殖水產品合格情況通報制度和外來水產品抽檢合格通報制度。定期發布區域內主要水產品的質量抽檢情況,是保持水產品市場穩定,給廣大市民一個安全的水產品消費環境的有效途徑。三是區域養殖水產品主要投入物檢測結果行業通報制度。這是減少因投入物而帶來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的重要途徑。
著力構建區域特點的水產品質量安全防控體系是推進地方水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也是落實國家農業部“無公害水產品行動計劃”的具體途徑,更是保證水產品質量,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健康保證的關鍵。積極推進由行政主管部門牽頭、科研院所高校參與、水產養殖經營企業落實的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為把宜賓水產品發展為宜賓農業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奠定基礎。
[1]穆迎春,馬兵,宋懌,等.國內外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現狀及比較分析[J].漁業現代化,2010(4):57 -62.
[2]李可心,朱澤聞.機制建設與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J].中國漁業經濟,2008(4):31-34.